時隔半年《宸汐緣》終於上星播出,這部劇之所以百刷不厭,除了出色的主角以外,那些亮眼的配角也功不可。今天,我們先拋開主角光環,來聊一聊劇中的配角:山靈族國主翎月。
她在劇中是身份是一位國主,掌管六界之一的山靈界,同時也是劇中女主靈汐的母親。雖然她貴為一國之主,但是性格溫婉、待人和善,可是最終卻因靈氣散盡、神魂潰散而亡。
溫婉和善的上神,為何會落得一個悲慘結局呢?
其實,《宸汐緣》中的翎月,雖然是正面形象,但其實所作所為並不能讓人苟同。帶著問題,我們一起來探悉一下翎月在劇中的人設以及她的結局。
翎月的人設
《宸汐緣》這部電視劇的高明之處在於,編劇沒有為劇中人物固定一種人設,而是通過故事型的方式,來展現人物的角色,讓人物的性格在事情中展現出來,讓觀眾自己去對角色人設下定義。劇中翎月的人設主要是通過以下三個故事展現。
01 忠貞不渝的痴情之人
作為一個國主她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她的雄韜偉略,而是她對愛情的態度,為了摯愛可以不要公主的身份、不要榮華富貴,只願意和心愛的人遠走他鄉。
可惜的是,命運身不由己,在和心愛的人私奔的路上,愛人被父親派來的人殺害,她只能回到山靈族繼續當她的國主,為了給摯愛報仇,她不惜推翻父親的暴政,把父親囚禁在縛靈淵下。
當上國主之後,她也沒有另尋新歡,劇中有一個細節鏡頭描述了翎月在宮中拿著愛人陌歡的舊物在思念,通過這一細節展示了翎月一直未曾忘記摯愛的內心情感,體現了她對愛情的痴心和忠貞,刻畫出了一個忠貞不渝的痴情人形象。
02 心胸寬廣的大度之人
在劇中提到了兩次翎月的父親垣渡,第一次是翎月因為父親的追殺失去了自己最愛的丈夫、弄丟了心愛的女兒。第二次是在縛靈淵下面兩父女相見。
雖然翎月她推翻了父親的暴政,自己坐上了山靈族國主之位,但是她並未因為報仇心切而對自己的父親痛下殺手,反而是顧及父女之情,只是把父親關押在縛靈淵之下,並未傷他性命。
對於翎月而言,自己的一切不幸都是因父親而起,但是因為她還是選擇了大度的原諒自己的父親,寧願違背自己對景休的承諾,也沒有手刃自己的親人。
垣渡不念親情對翎月的追殺和翎月念及父女之情繞過垣渡性命,編劇用鮮明的對比手法,來表現出翎月的寬宏大量的人設,用強烈的情感衝擊,來展現翎月的大度心胸。
03 心地善良的和善之人
翎月在和丈夫私奔的路上不小心把女兒也弄丟了,雖然處於丟失女兒的痛苦之中,但是她卻沒有把這份痛苦轉嫁給別人,而是選擇默默承受。
在這個過程中,她還收養了一個和自己女兒同歲的小女孩寶青,把她視為自己的掌上明珠,對她百般寵愛,將她封為公主,收養孤女這件事情足以證明她的善良。
對於翎月而言丟失孩子是悲、對於寶青而言認了一個國主母親是喜,編劇用一悲一喜這種強烈的反差對比,來烘託出翎月善良的心地,可見用心良苦。
翎月的可恨之處
從翎月的人設來看,是一個正面積極的形象,溫婉善良、讓人尊敬,會有哪些可恨之處呢?編劇應用橫向結構,將回憶和現在相結合,通過層層深挖,讓觀眾從事件中去剖析人物。
01 一念之差,各裡而迂
翎月作為山靈族的繼承人,為了愛情寧願放棄繼承人的身份,這是她做錯的第一步,之後在沒有周全的計劃下,帶著自己的丈夫和女兒逃跑,這是她錯的第二步,之後為了救自己的丈夫而把自己還在襁褓中的女兒丟下,沒有起到大人應該負擔的監護責任,這是她做錯的第三步。因為這三步走錯,她和自己的國家以及親人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翎月作為鳳凰一族的傳人,生下來就有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但是她卻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為了自己的愛情,放棄自己的身份地位、放棄自己的家人和子民,是責任心缺失的體現。如果她一開始就能夠忍辱負重,那麼就不會因為一念之差,而讓自己的人生都變成悲劇了。
02 養而不教是最大的惡
翎月雖然收養了寶青,給了她公主身份,對她也是極盡呵護和寵愛,但是她每天都沉浸在找自己親生女兒中,並沒有花時間去教育寶青公主,以至於後來寶青為了景休闖下大禍。
從宮女的口中以及寶青的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到她是一個非常惡毒任性的人,表面裝得天真無害,但其實內心非常的陰暗和狠毒。不僅殺害把自己帶到山靈族的恩人老龜還差點害得山靈族覆滅,讓自己的母親落入壞人之手。
寶青之所以被教壞了,是因為根本沒有人教她,名為公主,但是實際上是被放養不管的,很多時候寶青都是跟景休一起玩耍,而景休的行事手段很是極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寶青產生了影響。翎月收養了寶青,但是卻沒有管教她,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
03 國家失守子民喪命
在神魔大戰的時候,翎月把自己的女兒靈汐交給景休看管,結果景休因看管不利而讓靈汐丟失,翎月雖然對景休有怨恨,但是依然還是沒有追究他的責任,把國家交給他看管。
翎月不計前嫌把國家交給景休打理,並且景休也是不負眾望將國家打理的很好,按理說應該是皆大歡喜的。
但是翎月其實並不信任景休的為人,在寶青公主想要嫁給景休的時候她表示非常強烈的反對,並斥責了景休這個人,表示對景休的厭惡和不信任。之後把景休關起來,讓魔族抓住機會進攻,最終導致國家失守、很多百姓因此喪命。
她自己作為一個國主不打理自己的國家,每天只顧悲憫傷懷已經是對自己子民不負責任了,還把國家交給自己並不信任的人管理,對國家和子民都是極度不負責任的行為,身在其位不謀其政,身為一國之君,卻沒有國主的擔當和責任心,不為子民做貢獻,不配當一個國主。
翎月的結局
翎月花了五萬年找到了自己的女兒,後因為陰差陽錯母女倆又繼續錯過,好不容易母子倆等到了重逢的機會,結果翎月被景休逼迫散儘自己的靈氣,神魂潰散而死。
翎月這一生沒有做過大奸大惡之事,之所以落得如此的結局,還是因為當年她同時遭遇到父親的追殺、丈夫的死亡、孩子的丟失,三件大事讓她一直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走出,所以落得一個悲慘結局,之所以一直無法走出悲傷,翎月的悲劇其實編劇在一開始就進行了鋪墊,女主的成長和磨難就是編劇埋下的最大伏筆,翎月之所以會落得悲慘的下場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01 性格所致
翎月的性格一直以來就非常的溫和,做事優柔寡斷,沒有一個國主應該有的魄力和果決。她最終喪命也是因此。
她一開始就對景休心存戒心,但是卻對景休遲遲不動手,任由景休發展壯大,最終凌駕於自己之上,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處置景休,但也僅僅把他關押起來,沒有處理掉他,以至於養虎為患,讓自己最終喪命於景休之手。
在景休奪取翎月性命對她說過,自己之所以會選擇輔助她是因為她的善良,這句話恰好與前面所構造的翎月人設遙相呼應,所以翎月的善與惡報皆因人設。
02 抗壓能力所致
翎月生下來就是養尊處優的公主,是尊貴的鳳凰血脈,不需要經過自己努力就能夠輕而易舉的繼承皇位,成為一國之主,所以她從小几乎沒有受到過什麼大的挫折,所以一次性失去三位至親,讓她無法走出這種傷痛。
很多家庭優越的人,抗壓能力都很差,因為從小到大沒有受過什麼大的挫折,很多問題都有人幫忙擺平,當沒有人可以依靠的時候,自己就無法承受這種壓力,會讓人崩潰。
翎月的抗壓性差其實在前面多次通過「象徵蒙大奇」的手法表現出來了,因情商撒手政務、把丈夫的死怪罪到父親頭上、把女兒的丟失怪罪在景休頭上,這些事情都是在隱喻翎月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隱喻她的受挫能力很低。
03 環境所致
翎月因為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三個人,所以不得不快速的成長起來,去擔任一國之君。但在當上了國主之後,景休又幫她打理了朝政,給她提供了可以逃避的環境。
這些年她一直沉浸在找女兒中,一直在後悔當年把女兒丟下的決定,她一直處在一個悲傷的環境無法走出,所以她這五萬年一直困在自己的心魔裡。
編者將外因和內因結合起來,來突顯出翎月被困在在悲憫環境的情景下的主因,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
翎月人物評價
翎月在劇中雖然是以正面形象出現,但是她每一次的出場都透露著悲情,失去丈夫的悲傷、弄丟女兒的痛苦,讓人覺得非常的悲憫也非常的可憐,作為女主的母親,為何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呢?
編者通遞進結構的表現手法,層層深挖來揭示她悲劇的釀成原因:一直在做與自己身份不匹配的事情。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讓自己感到痛苦和難過的事情,面對這種事情我們應該努力的讓自己振作起來,努力去癒合傷口,而不是一直沉浸在悲傷中,最終害人害己。翎月怎樣做才能夠避免悲劇的結局呢?
01 承擔好自己的使命
作為一個國主,每天應該是日理萬機的,如果翎月一開始能夠擔負起自己國主的職責,承擔自己作為鳳凰族血脈的使命。
能夠好好的管理國家,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治理和強大國家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時間一直去想悲傷的事情了,也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強大,不會喪命於自己的手下之手。
02 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既然翎月決定收養寶青,就應該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對寶青好好的教養。雖然翎月對寶青像對親生孩子一樣的疼愛,但是去沒有給寶青好的教育,沒有給她一個好的成長環境,讓她在勾心鬥角中長大,所以才釀成了悲劇。
如果翎月能夠好好對寶青進行教育,寶青不會攔截石婆婆的救助信、不會輕易放走景休、在知曉景休要殺害翎月的時候能夠站出來,那麼很多事情就會不一樣了。
03 轉移注意力
讓一個從悲傷中走出來的最好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她應該好好的和過去告個別,然後重新開始,她一直都把自己的心和人關起來,關在山靈族,讓自己變得封閉。
如果她能夠早一些走出來,去結交新的朋友,去多做一些善事、去各地行走尋找女兒、去找丹鳥族交代陌歡的事情,說不定她早就找到自己的女兒了。
結尾
翎月的故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有些行為看上去並無害,但是無意間卻害了很多人。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著自己的任務和使命,世間不如意的事情很多,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時情緒,就丟掉上天賦予我們的責任,最終害人終害己。
翎月的遭遇很可憐也值得同情,但誰又來同情那些因為她而無辜喪命的百姓呢?有的時候你的無心之失,對於別人而言很有可能就是災難性的打擊。翎月的悲慘結局很大程度是為她曾經所釀成的覆國悲劇而付出的應有代價。
《宸汐緣》編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這部劇中沒有把任何一個角色臉譜化,通過一件件真實而生動的故事來刻骨人物形象,讓觀眾自行去帶入角色,去體會世間百態、去評析人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