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銀員小秋
就像一夜之間就入秋的紐約一樣,美劇《現代愛情》(Modern Love)也好像在突然間成為朋友圈中那些文藝青年們的談論對象。
網劇《現代愛情》改編自《紐約時報》上的同名情感專欄
這部由亞馬遜製作的網劇改編自《紐約時報》上的同名情感專欄。從2004年開始,該板塊定期刊登普通讀者關於「愛」的來信,並在15年的時間裡逐漸成為了經久不衰的人氣欄目。
美劇《現代愛情》海報
本劇第一季共8集,講述了發生在8組不同人之間形態各異的情感故事:有在失去摯愛之後許久難以走出的愛侶,有經受心裡疾病的煎熬但仍然渴求真愛的年輕人,還有試圖克服婚姻困難繼續走下去的中年夫妻。親情、愛情和友情的美好與困惑都在每集半小時左右的劇情中得到了展現。
除劇集外,《現代愛情》也在多個平臺發展,比如播客
和常見的網劇美劇不同,《現代愛情》沒有走靠暴力、情色或懸疑等話題性來吸引觀眾眼球的套路。靠著有群眾基礎的劇本故事和包括人氣女星安妮·海瑟薇、喜劇女王蒂娜·菲和憑藉《倫敦生活》中「性感神父」一角再次走紅英美的安德魯·斯科特等在內的一大批實力演員的演出,該劇成功賺足了大家的感動。它像是一碗滋補的清粥,幫吃慣了重口味的觀眾們養胃。但自然的,就像人們對食物有著各自的喜好一樣,本劇也沒有少受批判——寡淡、雞肋和半吊子的文學性敘述。
《現代愛情》劇照
在我看來,《現代愛情》的成功和失敗多少都基於本劇的「紐約性」。從好的一方面來說,雖然每集故事各有不同,但紐約這座城市本身是把所有人連接起來的紐帶。無論是布朗克斯的動物園,上西區的博物館,上東區的古書店,還是布魯克林和長島的普通住宅區都成了關於愛的故事的最佳發生地。而無處不在的爵士配樂也讓本劇自帶了一股慵懶又華麗的戲劇感。在這些表象之下,支撐故事的更是在紐約這座發達的世界大都會中即使是來自不同背景的陌生人之間也能展開禮貌、順暢且平等對話的人際交往模式。
《現代愛情》劇照
但在另一方面,《現代愛情》的失敗也正來自於它的「紐約性」。貫穿全劇的是一種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和新英格蘭式的審美。劇中人物所發生的愛恨情仇基本上沒有超出私領域的範疇並展現出「愛」的社會性。從這個角度來看,本劇和前段時間大熱的《致命女人》(Why Women Kill)有很大的共通之處。依靠在現代婚姻制度這個安全的大框架下發生的狗血故事,再怎麼折騰總少了真正的顛覆性。「愛」中存在的權力不平等和難以超脫但卻同時讓人著迷的階級、種族和性別等各種要素基本沒有在劇中得到深度展現。雖然8個故事中也包括了同性戀人、跨種族愛情等所謂對多樣性的關照,但這些設定就和東海岸高等院校在招生手冊的封面照片上試圖平等地囊括所有膚色學生的企圖一樣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無力感。
《現代愛情》劇照
該劇選擇 「現代」(modern)而不是「當代」(contemporary)作為自己的標題似乎十分貼切。劇中很多故事讓人完全感覺不到是發生在當下這個社會,而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在同樣是由獨立單元故事構成的《紐約我愛你》和《真愛至上》等作品還受歡迎的時空背景裡。如果說彼時這些影劇中的愛情和支持它們的社會經濟制度還在全球範圍內擁有權威性和穩定性的話,在今天這個越來越「後現代」的世界中,這些老派的敘事模式則很難不讓人想到「無病呻吟」這個詞。
儘管有著諸多問題,但亞馬遜還是在《現代愛情》放出後的一周內爽快宣布了續訂第二季。但如果編劇和製作們不能找到更為「後現代」和「接地氣」的描寫城市與愛情的手法的話,該劇十分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成為一部關於「古代愛情」的雞湯文大全。
《現代愛情》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