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腦洞大開,齊刷刷開始重新給《尋夢環遊記》改譯名。
今天,我要為我們電影的譯名正名。
現在有三部電影的名字擺在你面前,你會選擇看哪部?
是「Coco」?
「可可夜總會」?
還是「尋夢環遊記"?
事實是,這三個名字是同一部電影。我們熟悉的譯名為《尋夢環遊記》。
我們先來看看這些片名的翻譯為何如此不同?
「翻譯」的興起是在啟蒙思想萌芽的清末,那個時期的思想家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因此翻譯了很多外文書籍和文章。
翻譯家、教育家嚴復在這個時候提出了關於翻譯的三項標準。它們分別是「信」(faithfulness)、「達」(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
信 faithfulness n.
這個單詞的意思為representing an event or an image in a way that is exactly true or that looks exactly the same.
「如實」;「準確可靠」;「忠於原事物」。
達 expressiveness n.
這個單詞的意思為showing very clearly what someone thinks or feels.
「富有感情」;「明確表露思想」。
雅 elegance n.
這個單詞的意思為beautiful, attractive, or graceful.
「優雅」;「想法巧妙、簡潔」。
有了這層知識點以後,我們再來看《Coco》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尋夢環遊記》是否真如網友們所評論的那麼不恰當了。
先來看看參與製作該電影的作者介紹的劇情內容翻譯(摘取了重點部分):儘管米格爾的家人世世代代都禁止音樂,但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像偶像埃內斯託·德拉克魯斯一樣有成就的音樂家。一路上,他遇到了充滿魅力的騙子赫克託爾,他們一起開始了一段不尋常的旅程。這段旅程也解開了米格爾家族史背後的真實故事。在原作者的英文故事講解裡,重點是兩個單詞:Dream&Journey。中文《尋夢環遊記》用五個字就把這兩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涵蓋進去了。「達」的層面,翻譯要做到「富有感情」;「明確表露思想」。這部電影的情節起伏和轉折是由米格爾追尋音樂夢想的內因推動的,也正是因為這一場尋夢所帶來的環遊記,讓他懂得夢想和家庭從來都不是互相對立的。家庭也可以成為夢想背後的支撐力量。(After journey)最後的「雅」是考驗翻譯家文學水平的,中文不像英文,中文的表達是含蓄的、朦朧的、優美的,而英文是簡單、直接的。不得不說,《Coco》的大陸譯名《尋夢環遊記》,臺譯《可可夜總會》,港譯《玩轉極樂園》都符合電影故事本身。但是《尋夢環遊記》,聽起來就會更有「雅」的味道。要解釋「雅」可能會有點抽象,不如通過下面三部電影的譯名,從感性層面上來體會「怦然心動」的翻譯相比「萌動青春」就多了很多詩意和浪漫。而「肖申克的救贖」的臺版翻譯「刺激1995」更多的則是商業噱頭。他們參考的是一部曾經大火的黑幫老電影「刺激」,剛好「肖申克的救贖」引進臺灣是在1995年,因而取名「刺激1995」。另外一個值得稱讚的大陸譯名就是《盜夢空間》——英文Inception,被認為是三個中文翻譯中最符合電影本身的譯名。「盜夢」二字就把in-和-cept-的英文含義「進入」、「拿」準確地表達了。男主角盜夢是通過一層一層的夢境進入的,譯名不僅把層層虛幻夢境空間化,也更有「雅」的詩情畫意。中英文翻譯的不同背後其實是東西方思維的不同。英文很多時候更注重一種感覺的表達。正如之前被wuli凡凡帶火的「skr」,我們不必深究這個詞具體是什麼意思,反正用起來的感覺就是爽!這個時候再來看《尋夢環遊記》的原本英文名《Coco》,這個人物是串聯起整個故事內核線索。
哪怕是作為主題載體的人物名稱,也是可以直接地作為一部電影的名字。她背後蘊含的意義給人的就是一種感覺——死亡和家庭,同時也是電影傳達的主題——人真正的死亡是被遺忘。
「尋夢環遊記」和「Coco」是通過兩種不同語言展示的同一部電影。前者我們可以看到故事的內容,後者,則是故事的線索和主題。二者結合一起來看,網友可以更加客觀地看待這部電影內核和這個中文譯名了。中文譯名相比就含蓄了很多,故事的內容體現在了名字中。我們更傾向於不把主題直接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