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舌尖2《相逢》篇,用不少篇幅講了這樣的一種貝類,因為實在太紅了,深挖一下它:貽貝俗稱淡菜,中國人又稱為「海紅」。它的殼多為黑色,肉曬乾了便是人們熟知的淡菜。
深挖淡菜的歷史,其實在歐洲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特別是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淡菜可是當地的頭號佳餚。一家始創於1893的百年老店Leon更是將淡菜的料理髮揮到了極致,Leon創造出了數十種淡菜的做法。
但在江浙一帶,早在20世紀50年代,嵊泗枸杞島上就有人開始養殖貽貝。後來隨著野生貽貝的減少,養殖逐漸成為貽貝生產的主要模式。時至今日,嵊泗枸杞島上的眾多居民仍然以養殖貽貝為生。
每年的夏末秋初是貽貝成熟收割的時間,養殖戶晚上或者清晨開著小船出發,乘著漁家的小漁船緩緩駛入自己的貽貝養殖區,皮膚黝黑的漁民拉起苗繩,密密麻麻的黑色貽貝擠滿了繩體。從海水裡撈起辛勤的成果,一整條吊繩收穫上來幾百斤的貽貝。
站在枸杞島高高的礁崖上向下望去,白色的浮球連接著苗繩布滿海面,如同一張珍珠結成的巨網向遠處延伸。現在枸杞島四周已經形成了1.2萬畝的海洋牧場,貽貝產量佔到嵊泗縣的70%以上。
來回多次運送中間沒有休息的時間,家族裡的婦女們早已準備好煮熟剝殼,大鍋裡冒出的濃濃水汽和貽貝煮熟的香味飄在整條沿海公路上,鮮嫩的貽貝肉剝離貝殼的那一刻起開啟它成為美食的宿命之旅。
貽貝苗的製作,也算是靠天吃飯。將它們運到碼頭上進行「包紮」,一根粗繩作為附著物,婦女們用網把貽貝苗包在吊繩上,兩頭紮緊,這樣一根根掛上浮子,綁在主纜繩上。待到一周左右,貽貝苗都已成功附著在吊繩上,拆去原先包裹的網,讓貽貝苗茁壯成長。
一般是在當年的夏末秋初放下幼苗,待到第二年或者第三年收割,平時的時間除非有大風天氣,一般不需要人工作業。
在嵊泗人心中吃的法則裡,風味重於一切。嵊泗人對傳統海鮮品加工製作傳承延續了祖輩的手法工藝。說是工藝,不如說是對嵊泗海鮮的禮遇,保持原汁原昧,鮮的極致。或許我們也可以把這樣子的一群人,單純的視為嵊泗美食的搬運工和科普員。
在貽貝幹的曬制過程中,人工的唯一作用就是搬運、鋪開貽貝,至於其他的工作全交由天氣來完成,簡單的一個字就是「曬」。簡單的曬卻蘊含著嵊泗人對於貽貝幹的拿捏程度,對天氣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太陽光線過猛則容易直接曬臭,太陽光線不足則乾燥程度不夠,有潮解的口感,所以完美的太陽光加上純天然無汙染的海島海風吹拂才能造就最上等的嵊泗貽貝幹。
在嵊泗貽貝幹中最負盛名的應該要數蝴蝶幹了。這類貽貝幹因為曬制時把貽貝肉對稱剝開,形似展翅的蝴蝶而得名。來到嵊泗枸杞島、嵊山島的人可能在碼頭邊就能看到網席上曬制的蝴蝶幹,晾曬貽貝乾鮮豔如同蝴蝶一樣。待表層稍幹後再翻曬,當曬到八九成幹時收堆起來,2—3天後再出曬至全乾,蝴蝶幹就仿佛一件藝術品完成封箱入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