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宇宙中最緻密
也最神奇的天體
經過漫長的等待,在全球200多位科學家的努力之下,世界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終於出來啦。
發布會中,公布的照片長這樣下面這樣,圓圓的,紅紅的,好像還有點糊。
發布會公布黑洞照片
這張照片要怎麼看呢?讓超模君帶你去看一下。
知識點一:黑洞本體看不見
↓ ↓ ↓
知識點二:周邊的紅色是經過處理的
↓ ↓ ↓
知識點三:光圈是非對稱的
↓ ↓ ↓
知識點四:這張照片是拼湊出來的
↓ ↓ ↓
最後,最重要的是,愛因斯坦百年前(1915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通過這次照片證明,它是對的!
假如你想知道更多關於黑洞的知識,可以點擊下圖,查看昨天超模的首圖文。
今天,作為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出爐,它的歷史意義毋庸置疑是要出現在以後的教科書裡的。
為了紀念這個歷史時刻,相比於科普知識,超模君更想帶你去再次了解一遍人類在發現黑洞過程,那個漫長而曲折的故事。
雖然黑洞這個名詞是20世紀才提出,但是早在18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約翰·米歇爾和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就曾預言過這種神秘天體的存在。
1783年,米歇爾在英國皇家學會做了一場報告,他提出了一個觀點:有可能存在一種引力強到連光也無法從其周圍逃逸的天體,也就是所謂的「暗星」。
無獨有偶,1796年,數學家拉普拉斯所撰寫的《宇宙體系論》中也指出了存在暗星的可能性。
拉普拉斯
那米歇爾與拉普拉斯所說的暗星是個什麼概念呢?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說起。
如果你站著一座高樓的樓頂,沿水平方向扔出一塊石頭;過一段時間後,這塊石頭就會落回地面。然後,你越發用力地扔石頭。隨著這塊石頭的初速度不斷增大,它落回地面的時間也會越來越晚。如果你給這塊石頭的初速度超過了7.9km/s,它就不會再落地了,而會像地球衛星一樣繞著地球旋轉。這還沒有完,因為你還可以繼續提高石頭的初速度。如果這個初速度超過了11.2km/s,它就可以掙脫地球引力的束縛並離地球而去。這個能掙脫地球引力束縛的速度,就是地球表面的逃逸速度。一個天體表面的逃逸速度,只取決於這個天體的質量和半徑。如果天體的半徑固定不變,其表面的逃逸速度會隨著天體質量的增大而增大;反之,如果天體的質量固定不變,其表面的逃逸速度會隨著天體半徑的減小而增大。
也正是這個非常簡單的逃逸速度,催生了暗星的概念。可惜這個暗星理論提出沒多久,就遭到了當頭一棒。
要解釋暗星理論遭遇了怎樣的打擊,我們需要先介紹一個困擾人類好幾百年的超級難題:光到底是什麼東西?
關於光的本性,史上曾經出現過兩大學派:其中一派是以牛頓為代表的粒子說,認為光由某種堅硬的粒子構成;另一派是以惠更斯為代表的波動說,認為光是某種介質的波動。
但由於牛頓的巨大威望,在整個17世紀中,光的粒子說佔據了上風。也正是基於光的粒子說,米歇爾和拉普拉斯才把逃逸速度和光速聯繫在一起,進而提出了暗星理論。
但19世紀初,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託馬斯·楊做了一個實驗,把原本高高在上的粒子說打入了萬丈深淵。
託馬斯·楊
這就是著名的楊氏雙縫實驗。
讓一束光,從左到右先通過一個有一條狹縫的擋板S1,再通過一個有兩條狹縫的擋板S2,最後照到一個接受屏F上。從理論上講,如果光真由粒子構成,由於中間那兩條狹縫的遮擋,右邊的接受屏上將只會出現兩條狹縫形狀的亮線。不過在實際做實驗的時候,託馬斯·楊發現在被擋板遮住的區域內,同樣出現了很多明暗相間的條紋。
換句話說,光並非一直走直線,而在行進的過程中發生了拐彎。這就不是粒子能做到的事了,必須是波才可以。換言之,楊氏雙縫實驗發現了一個只能用波動說、而不能用粒子說來解釋的現象。
這對暗星理論而言也是一個大噩耗。因為引力只能作用在光粒子上,而無法作用於光波。
既然理論不能成立,拉普拉斯也在1808年,他對《宇宙體系論》進行了再版,並且刪掉了所有關於暗星的內容。
從那以後,暗星理論早已被人遺忘在歷史的垃圾堆。
但在20世紀初,故事又發生了反轉。
當時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發現,同樣存在必須用粒子說、而不能用波動說解釋的現象。
也就是光其實既是一種粒子,又是一種波,這就是所謂的波粒二象性。
1915年12月,一位叫卡爾·史瓦西的天文學家注意到《德國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理論,那就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卡爾·史瓦西
廣義相對論有一個最核心的方程,叫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而且此方程非常複雜。愛因斯坦本人也無法找到它的精確解……
史瓦西一下子就對這個公式感了興趣。只花了幾天的時間,就快刀斬亂麻地找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精確解,那就是著名的史瓦西解。
史瓦西解描述了一個有質量、無轉動、無電荷的球對稱天體,其周圍的時空具有怎樣的幾何特徵。
基於這個史瓦西解,史瓦西又發現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如果一個質量為M的球形天體,收縮到一個特定的範圍以內,光就無法再從它的表面逃逸。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球形天體的半徑小於一個特定的數值,它就會變成一個連光也跑不出去的太空監獄。
這個特定的數值就是所謂的史瓦西半徑,其大小為R=2GM/c^2。
其中牛頓引力常數G=6.674×10^{-11} N·kg^{-2}·m^2,而光速c=2.998×10^{8}·m/s。
如果把太陽的質量(即1.989×10^{30}kg)帶入此公式,可以算出太陽的史瓦西半徑約為2954米;如果把地球的質量(即5.972×10^{24}kg)帶入此公式,可以算出地球的史瓦西半徑約為8.869毫米。
也就是說,如果太陽的半徑縮小到2954米,或者地球的半徑縮小到8.869毫米,就會變成連光都能囚禁的恐怖監獄。
史瓦西的發現讓沉寂了100多年的暗星理論得以復活。一個天體要是坍縮到史瓦西半徑以內,就會變成一顆永遠也看不到的暗星。
但是愛因斯坦和愛丁頓堅決反對這樣的可能性。
他們認為,史瓦西解只是一場純粹的數學遊戲;在真實的物理世界中,根本不存在半徑小於史瓦西半徑的天體。
按照愛丁頓的說法,一定存在某種機制,阻止天體塌縮到史瓦西半徑以內。
由於愛因斯坦和愛丁頓的巨大威望,很長一段時間,這種看法都是天文學界的主流。
前面我們有說到,米歇爾和拉普拉斯管這種太空監獄叫「暗星」。
到了20世紀中葉,天文學界則稱它為「引力完全塌縮天體」。
但許多人認為,這兩個名字都不夠理想:前者不夠清晰,而後者又過於拗口。
在1967年底的一次學術會議上,來自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首次把這種連光都逃不出去的太空監獄稱為「黑洞」。
約翰·惠勒
這個名字,很快就以它的簡潔和神秘,得到了世界各國天文學家的認可。
但法國天文界卻死活也不同意,因為他們覺得黑洞這個名字過於色情。
有了名字以後,黑洞的研究變得越來越熱門,最終成為了天文學最大的熱點之一。
人們利用理論物理的工具,對黑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這些研究後來又極大地促進了理論物理的發展,於是才有了今天發布的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
參考資料: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09188024392029#_0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在公眾號中,回復「轉載」
超模君準備了一些數學思維好物,免費送給大家
點擊圖片,就有機會領取
選購正版數學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