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是一個怎樣的職業?
前有傷醫事件頻發,後有新冠疫情來臨,這一職業仿佛一直處於風口浪尖,引發大眾的情感波瀾。
而褪去救死扶傷的道德光環,醫生的日常生活,與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又是怎樣的呢?
看過這部紀錄片,你可能會更加理解——
編劇: Adi Barash / Ruthie Shatz
主演: John Boockvar / David Langer / MirthaMacri / Amanda Little Richardson
首播: 2020-06-10(美國)
這部由NETFLIX推出的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9.1。
從出生到腦部手術,以獨特的視角展現醫患關係,帶觀眾一窺複雜、迷人、情緒化的醫學世界。
紀錄片的主角們,是來自紐約勒諾克斯山醫院的四位醫生。
兩位腦外科醫生、一位急診室醫生、一位住院婦產科主任醫生。
第一個場景,發生在剛剛結束一場腦部手術的手術室,醫生們正在等待病人甦醒。
「我甚至不敢去想上班的每一天會遇到什麼,神經科的研究中有太多異常情況,總是驚嚇不斷,我必須無時無刻準備好接受各種挑戰。」
腦外科醫生約翰如此評價自己的工作日常。
另一位腦外科醫生大衛的父親曾是賓大的心臟科醫生,因中風早逝,讓他對神經學產生了興趣。
「有人做著朝九晚五的工作,把工作當成例行公事。
對我來說,我的工作不僅僅如此,它是我的生命。
我熱愛手術,樂意分享好的案例,最終幫助別人。」
對於急診室醫生馬克裡來說,急診室就是前線。
每日面對形形色色的患者,什麼病症都接,什麼患者都看。
有醫保的人,沒醫保的人,肛門附近腫塊的年輕人,摔倒在人行道上的老年男子。
「就像拼貼畫,由來到這裡的人組成,我也正因此熱愛這個行業。」
「人們成為醫生,我認為與童年有關,童年成長的環境,年輕時候的所見,都會影響你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馬克裡認為,能用同情和同理心,包容病中或需要幫助的人,是她成為醫生最重要的原因。
「為什麼這個人會痛?為什麼這個人有這樣的感覺?」
在與病人相處過程中,她總是努力理解病人的感受。
婦產科醫生阿曼達,對於醫生這一職業也有很深的體會。
「在醫學院的時候,人們勸你不要讀這個專業,工作時間長,必須隨時待命,夜間和周末也要值班。」
但強烈的同理心和無私奉獻,讓她度過了四年實習住院醫生的漫長時光。
在將無數個小生命帶到世界後,阿曼達也即將迎來自己的第一個寶寶。
但即使檢查出懷孕,次日也需要繼續投入工作。
四位不同科室醫生,只是這一群體的小小縮影。
他們每天面對大量患者,就像一場直面疾病與生命的冒險。
41歲來自田納西的女警米茲,顱底和頂部腫瘤已經困擾了她十年。
由於難度過高,周圍沒有人願意給她做手術。
如何在不損傷頸動脈的前提下取出腫瘤,是誰都無法保證的問題。
在手術前,約翰和大衛進行了多種方案研討,全方位考慮對策。
需要藉助線圈和其他小設備把頸動脈封上,減少血流量,
然後搭建旁通管,暫時保證腦部供血。
但一旦出現問題,患者仍然存在中風的風險。
「只要有困難,我們就會攻克,只要你相信我,相信大家,我們就會全力以赴。」
所有人齊心協力,最終都是為了病人。
74歲的患者菲利斯,1990年曾患乳腺癌,還有肝硬化和原發性肺腫瘤,因頭頂腫塊再次就醫。
約翰給她做了初步檢查,擔心頭頂出現腫瘤轉移,需要手術以排查原因。
對於醫生而言,每一次手術都至關重要。
在菲利斯的開顱手術正式開始前,每個在場的醫生、護士、實習生都屏息凝神,集中全部精力,容不得一絲馬虎。
「做開顱手術,你永遠無法預測會遇到怎樣的情況,不可能預知每個患者的情況。」
不幸的是,即使約翰期待只是一個普通的腫塊,但在菲利斯的頭部,發現了腫瘤。
經提取樣本送往病理科檢查,確認是癌細胞轉移。
當菲利斯清醒過來,約翰告訴了她。
經歷了乳腺癌和肺癌的蒼白老人,帶著無奈的笑,接受了這一事實。
而對於婦產科醫生阿曼達而言,面對的人主要是待生育的女性。
「我想幫助那些藥物無法治療的人,這些人通常是女性。
生孩子沒有捷徑,我只是想多理解她們的難處,幫她們排憂解難,度過難關。」
當待產的女性陷入對生產的恐懼,阿曼達會給予足夠的精神支撐。
「你做得很對,用你的身體去感受,會非常順利的。」
陪伴、鼓勵與引導,在生產全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可忽視。
對醫患關係的處理,也是醫生職業中經常面對的緊張問題。
「你不能選擇要面對的病人,不能對病人指手畫腳。」
作為醫生,需要對病人的經歷有一定包容力,做他們和他們的問題的中性緩衝劑。
街頭露宿的流浪漢、抽大麻的癮君子,這些都是急診室醫生馬克裡需要面對的患者。
一句來自內心原始善良的「我能幫你」,有時可以勝過一切。
作為醫生,也常常會面對一些超出醫生職責之外的道德糾結。
比如常住病房的基恩小姐,還有很多像她一樣無家可歸、沒有親人的患者。
如果離開醫院,可能會失去生活能力,無法活下去。
「我不知道他們怎麼熬下來的,只能嘗試理解他們的感受,了解他們的需求。」
「壓力有時候真的很大,有很多困難需要解決。」
為了全身心投入這一職業,他們往往犧牲了大量個人時間。
大衛與妻子的語音通話,第一句就是「你有空嗎?」「沒有。」
一邊在工作間歇閒聊幾句,還要抓緊看幾眼醫學期刊。
在整臺手術結束後,約翰才能抽空給家人打個電話。
聊幾句輕鬆的,晚餐吃什麼的話題。
四位醫生,在紀錄片中真實呈現了他們的生活狀態。
不愉快會存在,摩擦也會存在,
但他們的敘述中,對這個行業表達了一個相同的想法——
「我真的愛這份工作。」
整部紀錄片牽動觀眾的,是患者們的命運,更是醫生們的工作與情緒。
穿上白大褂、手術服,他們是紐約上東區的四位醫生,
在醫院大樓裡穿梭忙碌,一切井然有序地運作。
但一旦換上便裝,下班走出這裡,他們立刻淹沒茫茫人海。
脫下白大褂的他們,宛如卸下鎧甲,成為了這個城市川流不息的地鐵上不起眼的存在。
匯入紐約夜晚的萬家燈火,匯入每一位平凡紐約市民的悲歡離合。
或許,這就是醫生最動人的地方。
*本文作者:豆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