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進京趕考的讀書人盤纏豐厚,為什麼土匪卻不打劫他們?

2020-12-22 騰訊網

「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從此路過,留下買路財」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在於經常看古裝電視劇的朋友是再熟悉不過了,每一部戲中基本都會出現一種"職業"——土匪。

「土匪」也算是從古代沿襲 下來了,土匪,主要是以搶家劫舍、勒索為生的團夥作案。但是在我們在概念之中,土匪是沒有經過嚴格紀律訓練的,也基本能叫的上是一群烏合之眾。回頭想想,一般土匪不會搶劫什麼樣的人呢?沒有吧,雁過拔毛,無惡不作,胡作非為。但是古代的土匪還真的是有一種人不搶,那就是進京趕考的讀書人,當然指的是多數的土匪來說的。那為什麼會對進京趕考的文人會手下留情呢?

1、尊師重儒

尊重天下讀書人,一些山賊雖然自己沒文化,但十分尊重天下的讀書人,孔子被尊為是天下讀書人的先祖,開創儒學,儒學影響甚大,讀書人不見得就是富貴人家的子弟,但學識肯定是有的,因而山賊就不會對讀書人出手,要是迎面碰上書生,還有可能一路護送書生趕考。這有點像如今突然暴富的家庭,也許自己學歷並不是很高,但希望自己的兒女受到好的教育,將來學識淵博,做個有用之才。

2、朝廷嚴打

古代朝廷一般每三年才舉行一次科考,這是舉國上下關注的頭條大事。為了確保書生順利進京,朝廷會給每一名考生頒發一面特製的旗子,上面繡著「奉旨會試」或「禮部會試」的字樣掛在腰間,沿途官府哨卡都要給予方便,在誰的地盤上出了問題,當地官員會受到連帶責任。各地官府一般都會提前知會當地的土匪頭頭們,見旗放行,不僅要約束好自己小弟,還要幫助官府震懾那些沒眼力界的小混混們,要是真出了事,大家都別想好過!

3、江湖規矩

從土匪的構成來說,他們也屬於群體,屬於一個集團,凡是集團群體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在土匪們的行業裡也有他們一定的規矩,非常有名的十不搶大家都聽說過吧,第一條就是書生郵差不搶,接著是喜車喪扯不搶,還有行醫的,擺渡的,僧侶,尼姑等這些都不能搶。行有行規,講的就是這個意思,要是誰破壞了行規,就會被同夥瞧不起,嚴重的還會被老大處置。

4、害怕報復

能夠前去京城趕考的書生,基本都是有備而來的,他們飽讀的詩書就是底氣,所以每個人都對未來充滿了期許,在考場上一定會竭盡全力考好。假如山賊打劫了書生,而這個書生逃脫之後恰好金榜題名,日後當了大官說不定就會報復山賊,嚴重的話還可能涉及到自己的家人,所以山賊也不敢對趕考的書生輕易下手。

所以在古代,上京趕考的書生還是比較安全的,相對來說,其他職業就沒有這種待遇了。各位看官,對於這種現象你有什麼看法嗎?

相關焦點

  • 為何在古代,土匪一般不會打劫進京趕考的讀書人?漲知識了
    而且這句話還是古代各路土匪經典用語之一了,一上來就先把人唬住了。不過這古代的土匪說不準,有的盜亦有道,有的根本毫無道義可言,只要經過的人,不管窮苦百姓還是商人官員,搶了再說。不過,在古代歷史記載中,土匪一般不會打劫進京趕考的讀書人,這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古代,只要生在農民之家,那就只能當農民了,如果生活不濟,那只能等救濟。
  • 古代趕考的書生盤纏豐厚,為何土匪不打劫?看他腰間綁著啥
    我們在古裝劇中都會經常看到書生的出現,他們文質彬彬、溫文爾雅、飽讀詩書數十年,都是為了要進京趕考。從而贏得一個好的人生。封官加爵,贏取佳人對於書生來說那就是他們一輩子的目標。古人非常看重科舉考試,因為科舉考試是選拔人才最好的方式。那麼說到書生進京趕考,那麼他們肯定是需要一些盤纏的,他們的盤纏都很豐厚,畢竟路途遙遠。
  • 古代考生趕考盤纏充足,為何土匪不搶?土匪:你不看他腰間綁的啥
    走上千百裡,一路上需要吃飯、住店等等,可想而知,一個趕考的學子需要帶著極為豐厚的盤纏。很多學子進京需要走些山路,難免會碰到山匪強盜。然而,山匪強盜卻不打劫他們,這是為何?按理來說,學子身上都帶著豐厚的盤纏,打劫到就能花費好些時間。
  • 古代考生有豐厚的盤纏,為何土匪不敢打劫?土匪:看看他背的啥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過這樣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我國古代的時候,考生都是有著非常豐厚的盤纏的,但是土匪們卻都不打劫,對此人們都是感到非常疑惑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大家要知道的是,土匪這種人他們都是沒有什麼文化的,而且還有很多人在小時候就是一些流氓混混,根本都不會去講究情面。
  • 古代書生趕考盤纏豐厚,為何沒土匪打劫?你看他腰牌上4字寫的啥
    但你有沒有發現那些土匪很少去打劫那些上京趕考的書生,而上京趕考的書生為了能夠在京城過得安穩他們身上就會帶很多的盤纏。對於這些土匪來講也算是一隻肥羊呢,那他們為什麼不打劫這些書生呢?主要是有下面這4個原因。
  • 古代書生趕考盤纏豐厚,為何山賊從不劫?山賊:你看他腰間綁的啥
    古時候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即使每天從早幹到晚也不一定能夠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更何況要供一個人上私塾、買書寫字等等呢?而且科舉還分成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跳,通過了鄉試之後,也就成了舉人,從此就要背上行囊進京趕考,去會試和殿試上闖一闖,一旦入了殿試,不管拿不拿前三甲,都已經算是相當光宗耀祖了。
  • 古代書生進京趕考,路上需要的盤纏如何解決?待遇好到令人羨慕
    科舉制度同今天的考試其實相差無幾,憑藉的都是考生自己的能力,能力出眾者自然能夠實現抱負,而能力不出眾者只有來年再戰。不過,古代書生進京趕考,路上需要的盤纏如何解決?畢竟考試通過的許多人都是家境貧寒的學子,他們又該如何支付這昂貴的路費呢?其實,古代統治者早就想到了,對考生的待遇好到令人羨慕。
  • 古代為什麼把錢叫盤纏?
    中國古代對錢有很多種叫法,大家看看電視劇的都知道,盤纏、銀子等等,都是常見的叫法。
  • 更適合孩子們聽的《紅樓夢》貳·窮困雨村進京趕考
    貳·窮困雨村進京趕考小朋友們上次的迷你猜出來是誰了嗎?慣養嬌生笑你痴,菱花空對雪澌澌。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這個說的是誰呢?接下來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呢?來~豎起耳朵認真聽哦。甄士隱正在那裡發呆,忽然見寄居在隔壁葫蘆廟的一個窮書生,名叫賈化,從廟裡走了出來。
  • 清朝喬家大院富甲一方,為何從未被土匪打劫?也不看他門口擺的啥
    當時自然更是人人皆知,山中的土匪也不可能不知道喬家大院有錢,也很難不對此起窺測之心,那麼喬家大院為何從未被土匪打劫過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既然做了土匪,那麼基本上都是一些不怕死的人,但不怕死並非意味著想找死,而在當時打劫喬家大院,顯然就是一個找死的舉動。
  • 古代寺廟常常兼做旅店,但是破廟卻無人敢進,只能風險太大
    古代不像現在這樣交通便利,出門一次很不方便。即使是富貴人家,也最多是用馬車趕路,普通人那就是只能靠兩條腿了。而且古代商品經濟不發達,旅店也不像現在這麼多。很多時候寺廟就兼具旅店功能,只要交點香火錢即可住宿一晚。當然如果要長期居住的話,一般還需要向廟裡交一筆租金,否則估計會吃白眼。
  • 土匪給出答案:不敢攔,不敢截
    ,科技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他們如果需要有特別急的消息要傳送的時候,他們會怎麼做呢?  我們從電視劇上就可以知道,在古代他們通常用八百裡加急來運送情報,這個八百裡加急究竟有多快,為什麼連土匪都不敢打劫?「八百裡加急」到底多快,為什麼土匪不劫持?土匪:我不想死
  • 中國古代讀書人除了科舉外,還能靠什麼生存?鄭板橋告訴你答案!
    古代的讀書人想要養活自己,當然最好是有個正當的職業,首選就是做官,甭管官是大是小,至少自己和家人吃飯的問題可以解決了,而且吃的可是好飯,精米白面,大魚大肉什麼的,那是沒什麼問題的。可是,畢竟不可能是個讀書人就能當官走仕途,科舉考試一層一層的選拔,著實太難了,要麼花點錢買個小官做做,那前提是你手上也得有存款呀。所以,大部分的讀書人,是吃不上官家這口飯的。
  • 古代膽大包天的攔路土匪,唯獨不敢搶此物,見到了就乖乖讓路
    但是這麼做的結果不過是徒增傷亡罷了,土匪只為圖財,不為害命,如果交起手來,商人往往就有著喪命的危險。 · 雖然土匪橫行無忌,見到值錢的東西都敢搶,但是唯獨面對疾馳在路上的一人一騎是不敢動手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是皇上派出的八百裡加急的信使。「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 為什麼古代詩人特別喜歡逛妓院?這幾個原因讓他們有了藉口
    縱觀中國的古典文學,從早期的《詩經》、《楚辭》到古典文化高峰的唐詩、宋詞,其中都有大量的對妓女的描寫甚至是詠嘆,注意這裡要區分妓女不同於娼妓,前者不涉及皮肉交易。柳永本人也是和古代的讀書人一樣,希望學而優則仕的,但是宋仁宗在看過柳永的詞後,卻降旨:「且去填詞。」這就徹底斷了柳永步入仕途的念想,無奈之下柳永一生流連青樓,死後整個京城(汴梁)的青樓女歇業為其送葬。雖然一生未能走上仕途,但是其在宋詞方面的造詣卻達到了一個巔峰,當時有「凡有井水處,皆可歌柳詞」之說,可見其作品傳播之廣,這也正說明青樓對於文學作品傳播的影響。
  • 古琴、佩劍、書箱,古代讀書人的「三大件」
    文/劉英傑古琴、佩劍、書箱,是古代讀書人的「三大件」。明代話本小說《喻世明言》中,但凡描寫讀書人,都離不開「琴劍書箱」之語,可見「琴劍書箱」是古代讀書人「行走江湖」不離須臾的必備物什。「琴棋書畫」作為文人四事,琴為之首,「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士無故不撤琴瑟」。在讀書人眼中,琴不僅是抒發性情的樂器,還代表了士子修身養德的立場。所以,異鄉求學的讀書人,無論衣著多麼破舊,總有一張古琴相伴,「手揮五弦,目送歸鴻」,是一種氣度與涵養。
  • 《赤狐書生》劉道然:王耀慶演出了千萬個科舉不中的書生模樣
    這意味著大部分讀書人其實都只是陪考者,俗稱「打醬油」。 然而,這些人還是要前赴後繼地趕往省城、京城去追尋那微微的曙光。 有些人活到七八十歲還要去參加科舉考試,為的就是一個名頭——這個年齡總不能再去當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