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23: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曹佳 東方內鏡
曹 佳
東方醫院消化內鏡科
副主任醫師
去年年底微博上一位35歲的歌手發了一篇博文,讓人們再次接觸到「胃印戒細胞癌」這個詞。
雖然我並不熟悉這位歌手,但我不得不說這位年輕人確實很不幸,罹患了胃癌中惡性程度很高的印戒細胞癌,而且發現時已為進展期,在微博上他記錄著從初診的不敢相信,到接受現實,記錄了手術、化療的痛苦的經歷。
印戒細胞癌是一種組織類型,它擁有一個浪漫的名字,是根據其癌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形態而得名,由於細胞含有大量黏液、胞質豐富、細胞核被擠壓至胞質一側,其形態呈「印戒」樣,故得名。
胃印戒細胞起源於胃黏膜上皮黏膜固有層中胃腺體的峽部以及頸上部未分化幹細胞。根據Lauren分型,胃印戒細胞癌被歸類為瀰漫型癌,屬於未分化癌的一種。普遍認為印戒細胞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一種胃惡性腫瘤,與非印戒細胞癌相比,胃印戒細胞癌整體預後較差,5年生存率為18.4%-44.1%。雖然胃癌被認為是男性更為好發,但大量研究表明胃印戒細胞癌中女性發病率更高。同時,胃印戒細胞癌的發病年齡明顯早於胃腺癌,發病峰值集中於41-50歲,而管狀腺癌是61-70歲。
儘管普遍的觀點認為胃印戒細胞癌是一類惡性程度極高、侵襲力強的惡性腫瘤,發展迅速,發現時多為進展期,常常與「皮革胃」相聯繫。但目前一些研究發現,胃印戒細胞癌是一類較為「極端」的腫瘤,初診時多處於很早期(T1期,66.2%)或很晚期(T4期,20%),較少出現在從ⅠB階段到ⅢA階段的中間階段。46.5%的胃印戒細胞癌患者腫瘤細胞局限在黏膜內,顯著高於分化型腺癌(31.8%)和低分化腺癌(14.7%)。從組織學的角度來看,無論腫瘤大小,pT1a的純胃印戒細胞癌(僅由胃印戒細胞癌組成)與淋巴結轉移無關。有研究顯示,當腫瘤局限於黏膜,直徑≤ 2 cm且無淋巴脈管侵犯和潰瘍時,胃印戒細胞癌患者無淋巴結轉移。
因此,我國《早期胃癌內鏡下規範化切除的專家共識意見(2018,北京)》中將≤ 2 cm黏膜內(T1a期)的未分化癌作為內鏡下治療(內鏡黏膜下剝離術, ESD)的擴大適應症,日本則根據最新的臨床證據,於2020年的「針對胃癌ESD/EMR指南」中將其更新為內鏡下治療的絕對適應症。但在歐美國家,對於瀰漫型早期胃癌仍推薦手術治療。無論是內鏡切除還是手術切除,大量研究均表明早期胃印戒細胞癌的預後與其他非胃印戒細胞癌相當或更好,生存率更高。這就意味著,印戒細胞癌的早期發現決定了其預後。
如何能早期發現呢?幾乎所有腫瘤的早期都是沒有症狀的,胃鏡檢查成為早期發現印戒細胞癌的唯一手段。筆者在近期1個多月內發現了3例胃早期印戒細胞癌。均是沒有任何典型症狀來做例行胃腸鏡檢查,3例患者均為女性,病變均為黏膜內癌,發現難度極大,需要豐富的內鏡經驗與先進的內鏡設備結合。
病例1:女性,57歲
病例2:女性,39歲
病例3:女性,38歲
與三位患者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三位患者都選擇了外科手術,術後病理證實均為黏膜內癌,非常早期,無淋巴結轉移,術後無需化療。這三例患者相較於那位歌手確實幸運很多,早期印戒細胞癌與分化型癌在診斷上給內鏡醫生最大的挑戰就是時間更短、機會更少,也就是說分化型癌也許幾個月、1年、2年它還是早期,只要定期檢查內鏡,發現後仍可以進行內鏡下治療,效果仍然很好。而印戒細胞癌,也許它只給內鏡醫生一次機會,如果沒發現,幾個月或1年也許就變成進展期,甚至「皮革胃」、腹腔廣泛轉移,預後就會很差,釀成悲劇,因此,印戒細胞癌的早期診斷更為重要,更加能體現「發現一例早癌,拯救一個患者,幸福一個家庭」。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胃印戒細胞癌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