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兩個內黃人,一文一武,在隋末農民起義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一個名垂青史,儘管遭遇曲折離奇,卻被譽為「千古第一諫臣」,此人名魏徵;
另一個則湮沒無聞,以悲劇收場,此人名為王伯當。
魏徵的故事,眾所周知,青史有名,歷史課本上書寫有他的輝煌篇章,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魏徵其家在內黃縣城南二十裡魏寨,向北距離不到30裡的潭頭村就是王伯當的故居所在。
王伯當原名為王勇,因排行第三,又驍勇好勝,被時人冠以「勇三郎」的綽號。伯當是王勇的字,後因《隋唐演義》等小說演繹下多以王伯當稱呼,原名反倒被人遺忘。內黃鄉間相傳「七裡潭頭王伯當」,意思是說王伯當曾住在內黃縣城西北七裡的潭頭村。
王伯當生於何時,史書未有記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他一定比李密要小的多,因為李密是王伯當的老師。據《內黃縣誌》記載以及民間傳說都稱王伯當是李密的學生,所以王伯當終其一生才會對李密忠心耿耿,不離不棄。
李密出身名門,文武雙全,少時便有才名。在追隨楊玄感反隋失敗後,李密逃跑後躲藏在淮陽郡,化名劉智遠招收徒弟講學,因其收徒不講究高低貴賤,所以出身市井的王伯當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為了李密的學生,遇見了從此改變他一生命運的貴人。但是沒過幾個月,李密按耐不住悶悶不樂的心情,寫了一首反詩《淮陽感懷》,詩成後大哭大叫,異於常人。有人把這事報告給淮陽太守趙佗,趙佗派人大肆搜捕,李密發覺後就隻身逃走,於是這段師徒之誼便匆匆結束。
幾年後,隋末農民起義愈演愈烈,翟讓在東郡韋城瓦崗寨(今滑縣南)起義,稱瓦崗軍,王伯當則在老家內黃一帶成為一支義軍首領。恰逢李密走投無路,在投靠翟讓的路上發現曾經的學生王伯當也成了義軍首領,便勸說一同投靠瓦崗軍。王伯當二話不說便聽從了李密的建議,認李密為主一起投往瓦崗寨,從此兩人的歷史軌跡又交叉在了一起。
王伯當作戰勇敢,箭技超群,位列瓦崗五虎將(分別是羅成、秦叔寶、單雄信、王伯當、程咬金),是有名的神箭手,據說連「門神」秦瓊的射技都是王伯當所傳。在《隋唐演義》中,王伯當在瓦崗寨排行第六,「隋唐十八英雄」第十七位;在《說唐演義全傳》裡王伯當列「隋唐十八英雄」第十四位;在《興唐傳》中,王伯當位列「隋唐十六傑」第十四位。由此不難看出,王伯當的武力是相當不俗,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影視形象上的王伯當
王伯當盡心輔佐李密,先後在伏殺隋軍名將張須陀之戰與攻打裴仁基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沉重打擊了隋軍主力,壯大了瓦崗軍。然而屢次的勝利使得李密飄然自得,剛愎自用,昏招頻出,大好局面一朝盡毀。
在王伯當老家一帶曾流傳有「王伯當三勸李蒲山」的故事。李密父親李寬曾為隋朝的上柱國,封蒲山郡公,李密也曾承襲父爵為蒲山公,在瓦崗寨時成立蒲山營以為精銳,所以民間又把李密稱為「蒲山公」或者「李蒲山」。瓦崗軍大頭領翟讓讚賞李密的指揮才能,一度曾打算將首領位置讓與李密,但由於心腹部眾反對而擱置,卻導致與李密的矛盾不可調和,李密在有心人的勸進下,一門心思想奪權。然而王伯當卻認為應以大局為重,不可輕殺翟讓,以防瓦崗軍內部破裂,一再勸誡李密不可貿然行事。李密一意孤行,設下鴻門宴,伏殺翟讓,收其部眾,看似一統瓦崗軍,卻為以後的分裂失敗埋下了伏筆。李密殺翟讓以後,瓦崗軍四分五裂、迅速瓦解,後來在與王世充的洛陽攻防戰中,曾經的翟讓舊部單雄信、邴元真等叛變,導致李密大敗,走投無路,幾欲自殺,王伯當挺身而出,抱著李密痛哭,並勸阻說可投奔李淵,至少不失王爵之位。李密道:「將軍族眾,豈可捨棄與我同行?」王伯當說:「知遇之恩大於天,願護恩師西去。」遂捨棄族眾保護李密投靠李淵。歸唐後李密被封為邢國公,王伯當被封為左武衛將軍,但當慣了首領的李密不慣於屈人之下,無時不刻不再幻想著東山再起。恰逢李淵讓李密去黎陽招撫舊部,讓王伯當隨行,李密覺得是一個好機會就答應了。誰知道還沒走一半,李淵又改主意下旨召回。李密認為是李淵要除掉自己,於是決定叛唐。這時王伯當連連勸阻,但是李密就是不聽,還以為王伯當有貳心。王伯當慷然說道:「既如此,願隨同往,生死相陪,以報知遇之恩。」於是在明知下場可悲的情況下,還是決定跟隨李密走到底,誓死相隨。最後在逃亡的路上被唐軍盛彥師伏殺,首級也被傳送於京師示眾。
影視形象上的王伯當
王伯當選擇以忠義待人,完美的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壯烈與忠貞。但由於歷史的局限總是以成敗論英雄,由於李密的失敗,王伯當也被連累的不顯於史,被史家刻畫的很是不堪,認為其識人不明卻忠貞不二乃愚忠也,缺乏識時務為俊傑的意識,缺少永遠跟著強者走的覺悟。以至於王伯當的老家人也深以為恥,提及唐朝內黃俊傑多以魏徵代表。
直到明朝時,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變。明朝嘉靖年間編修的《內黃縣誌》,稱讚隋唐英雄王伯當為內黃忠義之冠、義薄雲天。其中記載「伯當初從翟讓,所謂眾人畜(欺負、壓迫)我眾人報之耳。其後盡心於李密,可謂不以存亡易慮矣。然既從密歸關中密封邢國公,伯當亦爵為左武衛將軍,則固唐之臣也。稠桑之舉,天命人事,明知無成,而反覆黨叛,駢首誅鋤,豈忠志之士所為哉?為傳失其倫矣,今改編雜記之內,亦不沒其遺事焉爾。」從上文中可以看出,王伯當的內黃老鄉也對他這種「義薄雲天」的行為持有異議,視為不可為而為之。所以不願意為王伯當這樣有名的人單獨立傳,認為那樣有失倫常,最後只好把他編入雜記之內,以免後人忘掉他的往事。
郵票上的王伯當
王伯當死後葬於何處,史書無相關記載。但在王伯當的故鄉潭頭村西南半裡曾建有王伯當墓,1955年農業合作化前墓冢猶存,1958年大躍進時期,生產隊為改良鹽鹼地,墓冢才被破壞。據當時的社員說,出土的墓誌記載:「潭頭村乃伯當故裡也」。又據該村老人回憶,圍村寨門曾嵌牌匾「伯當故裡」。由此可見,王伯當故裡為內黃縣馬上鄉潭頭村當是不爭的事實,「勇三郎」王伯當不愧為內黃史上忠義之人。
影視劇中的王伯當忠義形象,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
來自:內黃旅遊
【掌上內黃】承接,商業合作,信息發布
手機號:131 404 1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