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維維發新專輯,直言羨慕「流量歌手」,「做自己」的代價就是失去市場,失去關注。
就像她的新專輯《3811》,波瀾不起。
不懂她的路人說她話題炒作、博眼球,
懂她的粉絲勸她改改MV和專輯封面設計,不要太陽春白雪。
一聽她的新歌,真好聽,但小眾。
新專輯《3811》的名字透露出歌曲的內容,38是指女性,用11個女性的名字作為歌名,講述她們的人生故事。
專輯的首發也特地選在3月8日上午11點,請了高曉松當直播主持人。
目前專輯只出了2部分:《姐碼》和《姐放》。
從「姐」字就看出來,唱歌的人和被唱的人年紀都不小。
《章存仙》說的是譚維維的三姨,年過半百的小鎮售票員;《趙桂靈》是個六十歲文盲,《吳春芳》是當計程車司機的單親媽媽。
只談女性,還是一群徐娘半老的女人,這專輯的聽眾註定不多。
想和流量歌手的試比高,市場定位就不對。
譚維維不懂嗎?
她懂,但還要搏一搏,為了背後的製作人和被歌頌的人。
從來不認命
譚維維,四川自貢人。
川妹子,吃得辣,性格也辣。高曉松覺得她性格直爽,告訴她「其實你內心特別搖滾」。
她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好嗓子,會飆高音,小時候就是學校有名的「小歌唱家」。
譚維維的父親多才多藝,笛子、揚琴、二胡···吹拉彈唱樣樣都會,從小教她彈奏各種樂器。
可惜6歲時,父親查出肝硬化。為了治病,找中醫、尋偏方逐漸耗盡小家庭的儲蓄,但還擋不住十年後父親病逝。
那年譚維維16歲,該考慮考大學還是打工養家。儘管生活拮据,譚維維還是毅然選擇了考大學。
1998年,17歲的譚維維想報考四川音樂學院,立刻被潑了冷水。
當她唱完一曲《青藏高原》,老師婉拒:「你年紀太小,明年再來考試吧。」意思是音樂水平太差。
父親教的樂理不成章法,沒接受過系統音樂知識的譚維維哭了。
但她不認命,她參加了音樂學院的考試,憑著演唱《青藏高原》和《我愛你塞北的雪》脫穎而出。
家裡沒錢,譚維維就跑到酒吧駐唱,掙學費。一唱就是四年。
翻看譚維維的陳年舊事,再聽《3811》,會理解那些不被關注的底層人物是她一部分生活的映射,吳春芳像默默支持她的媽媽,章存仙有她敢愛敢恨的剛烈。
生活有苦,日子難挨,也要抵抗到底。
流量歌手
出道即巔峰,這話放在一個恃才傲物的人身上,是災難。
年輕時譚維維自視甚高,有顏值、有天賦、有貴人,那是祖師爺賞飯吃。
顏值不消多說,16歲榮獲四川中小學生藝術節金獎,18歲拿四川「十佳」歌手稱號,19歲得了亞洲音樂節十大金曲獎,還隨學校代表團赴日本參加國際音樂節······
譚維維在酒吧駐唱時,無意中遇到大名鼎鼎的港臺音樂人塗惠源,張惠妹的《聽海》就是他創作的。
塗惠源被譚維維的天籟之音迷倒,收她做弟子,兩人合作出了一張唱片。在大學畢業的個人演唱會上,塗惠源還親臨現場,用鋼琴伴奏《聽海》。
眾星捧月的譚維維飄了。
2006年,為了參加「超級女聲」全國海選,譚維維中途退出CCTV舉辦的「青歌會」。
「青歌會」是央視權威節目,是音樂界風向標,毛阿敏、屠洪剛、姚貝娜這些音樂明星都因這節目一炮而紅;另一個是民間選秀,像尚雯婕這種半吊子的業餘歌手也能憑人氣躋身全國前十。
孰輕孰重,專業歌手都不用細想。
譚維維對「青歌會」評分不服,一下臺就跑到洗手間哭,覺得「評委把她的分打低了」。
2005年時她瞧不起「超女」,那意味著不專業;而她是科班出身,去參加「超女」應該是去當評委,而不是選手。
為了紅,第二年還是當了「超女」選手。
紮實的唱功、爆發式的舞臺表現力、1.7米高挑個頭和靚麗的容貌,譚維維勢如破竹,從成都唱區冠軍到全國總決賽前三,可惜敗給黑馬尚雯婕,屈居亞軍。
她不服,當時的心情猶如四年後唱的《譚某某》:我站在冠軍左邊,陪她嬉皮笑臉,她樣樣都不如我。
她成了流量歌手,忙著商演、賺錢、買房,開酒吧、談戀愛。
就缺唱片。她反而迷茫了。
《譚某某》被指責歌詞露骨,嘲笑尚雯婕、開撕老東家。其實這是譚維維的剖心自省,和高曉松一同創作,磨出做自己的態度。
譚維維不否認她特別想紅,想讓15億人聽她唱歌,每次登臺都會數下面有多少個寫著她名字的燈光牌。
歌手想紅,方式也很多:緋聞、醜聞、博客/微博。
在2016年以前,她堅持親自寫博客。博客就寫她的生活,有感就發,不發通稿,不經營人設,就希望大家關注她有沒有認真的做事。
譚維維幾乎沒緋聞,被爆出來的只有狗糧。
2012年在電視劇版《失戀33天》認識老公陳亦飛,3年後公開戀愛,2016年陳亦飛在西藏岡仁波齊山向譚維維求婚,在事業上升期兩人秘密結婚。
她想紅,也只想用歌曲打動聽眾。
做自己
2006年「超女」之後,譚維維沉寂了十年。
不是不努力,是歌唱風格、參賽節目都偏小眾。按她的話來說,在悶頭做自己的音樂。
她大學時接觸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偏愛民族風格的世界音樂,因為這種表達方式「不用拐彎抹角」「不累」。
譚維維唱情歌很好聽,但量少,她的微博備註是「搖滾歌手」。
直到2015年,籤約新的經紀公司天浩盛世後,一年參加了4檔音樂綜藝,她才從低谷逆襲。
從前瞧不起音樂選秀的譚維維,她心態平和了許多,稱自己是「踢館歌手」。
音樂人劉天健還不解,「照理講她應該是首發的,她有這個能力,也有這樣的條件,怎麼會是她來踢館呢?」
踢館,意味著挑戰殘酷的淘汰。
在《我是歌手》首次踢館,譚維維用一首《燈塔》踢走實力歌手古巨基,奪得頭魁。
在「搖滾教父」崔健的提點下,《給你一點顏色》用西方搖滾結合東方皮影戲曲演繹「教科書式的搖滾樂」,拿下《中國之星》冠軍。
當評委的崔健都不得不說:「我不是來指導她的,我是來學習的。」
正如她在新聞聯播採訪時說的,想成為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去西部偏遠的山寨,尋找古老、樸素的「中國好聲音」。
譚維維也沒有清高到不接商演。
馮小剛電影《只有芸知道》的主題曲《相愛的那天》,是譚維維獻唱的;她也為QQ飛車和361°寫歌,在微博上宣傳。
這也不妨礙她有個烏託邦夢想,不要用音樂掙錢,因為音樂是一種熱愛。
2015年後,譚維維沒趁熱打鐵,繼續在綜藝上耗下去,反而及時收手,「只有不斷拿出新的東西,才能讓觀眾信服,不然我都把自己看煩了」。
不發新歌的時候,譚維維的重心轉向內修:健身、公益、陪家人。
支教、汶川地震救災,跟著韓紅公益基金會到青海、貴州發藥品,關注「一個母親」——單親媽媽的關愛計劃,加入阿拉善SEE「一億顆梭梭」環保公益。
她沒大肆宣傳,覺得公益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把善念付諸實踐,能感受到一種正能量的輪迴。
不被流量綁架
譚維維想紅嗎?
想,也紅過,也能紅成流量歌手。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紅的歌手也不是好歌手。
但她沒炒緋聞,沒唱流行情歌,也沒接受潛規則,蹉跎半生,唱些底層小人物的故事。
她這哪還能紅,她是為流量歌手「劣幣驅逐良幣」鳴不平。
說音樂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不不,那是資本的遊戲。
2017年鹿晗新歌《心率》上線,僅一天就攀登酷狗音樂第一名,其「XXVII」系列數字專輯在「酷狗、QQ和酷我音樂」三大音樂平臺銷量突破1000萬張,要知道,當年周董《葉惠美》的實體唱片銷量也就800多萬張!
網絡群眾選擇的歌手,可能連基本樂理都不懂。
《明日之子2》中,華晨宇讓國風歌大神李袁傑換個和弦,李袁傑尷尬地說「這個我真的不知道」。
流量明星唱歌,網絡歌手借著快手、抖音爆紅,大眾都忘了音樂有門檻,不知道什麼是標準的音樂。
聽不懂的歌就說陽春白雪,看不懂的電影就說導演水平差。
這才是可悲的。
流量明星意味著被粉絲綁架,被商演趕鴨子上架,放棄自己真想做的事情。
為了維護女粉,男明星不談戀愛、被迫隱婚;綜藝、電視劇、商業廣告連軸轉,沒時間靜下心琢磨音樂,一到新劇宣傳就炒緋聞。
這就是成為流量的代價。
譚維維羨慕流量歌手的紅,但她從沒想去做流量歌手。
該結婚就公開,音樂節目踢館累了就退出,寫歌、發專輯。
人人都想做名媛,只有貴族不需要成為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