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兆民
小時候對曹操沒有什麼好印象,來源於戲劇中的大白臉譜和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但兩千多年來,許多英雄豪傑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對曹操的評論卻始終不絕於耳,褒貶不一。在民間有關曹操的成語也是耳熟能詳:「望梅止渴」、「割發代首」、「說曹操曹操到」……可見曹操在人們心中還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是屬於中國歷史典籍二十五史之一的,其史料價值是比較高的。相較於小說演義,陳壽對曹操的評價就客觀得多。《三國志·武帝紀》結尾評曰:「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祖上曹參曾任西漢相國,但其父曹嵩是大宦官的養子,雖官至高位,但在世人眼裡出身並不高貴。曹操年少就聰敏多謀,仗義豪氣。二十歲上舉孝廉步入仕途,從基層地方官一步步做起,經過了東漢末年大動蕩的政治風雲歷練,敢作敢為,初任洛陽北都尉時,就敢於處死了犯法的大宦官蹇碩叔父,最後官至丞相,受封魏王,位高權重。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為「魏武帝」。曹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其一:「興義兵,誅暴亂」,統一北方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軍閥混戰,逐鹿中原。當時東漢末年的小皇帝們,大都是生於深宮之內,長於婦人之手的羸弱皇帝。早就失去了想當年漢高祖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氣勢。朝庭內外戚和宦官之間爭權奪利,上演了一幕幕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血腥鬧劇。社會上民不聊生,曹操曾真實描寫過當時黑漆漆的社會:「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建安七子之冠的王粲也寫到「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於是爆發了大規模的黃巾軍農民起義,起義軍從根本上瓦解了氣數已盡的東漢王朝。亂世成就英雄,曹操順應時代大潮,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歷史舞臺上,懷著遠大的政治抱負,書寫了波瀾壯闊,文韜武略,威武雄壯的不平凡一生。
當時雄居大西北河西走廊的大軍閥董卓搶先入京,廢少帝立獻帝,自封相國,成為實際的掌權者,殺戮不斷,無惡不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靈塗炭。此時還是底層小官的曹操,勇敢地率先打出討伐董卓的第一槍。曹操自陳留起兵 ,變賣祖產,招兵買馬,擴充軍隊,奉迎窘困流徙中的漢獻帝定都許昌,東徵西討,力挫群雄。先後打敗了董卓、袁紹、袁術、呂布、張繡、韓遂等豪強,遠徵烏桓……。」有的戰役打的是很艱苦的。「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曹操具有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和胸懷,審時度勢,多謀善斷。初始,為了聯合袁紹反董,曾經讓出了大將軍一職給袁紹。此後,改革了東漢的諸多惡政,推行屯田制,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修耕植,蓄軍資」,輕徭薄賦,戒奢尚儉,抑制豪強,發展生產,推行法治,使瀕臨崩潰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也逐漸步入正軌。結束了中原地區長期混戰,民不聊生的局面,基本上完成了統一北方的事業,客觀上推動了社會穩定和經濟復甦。然而曹操作為政治家是很明智和清醒的,不做天下眾矢之的,不冒天下之大不韙,沒有邁出僭越稱帝這一步,始終奉行著「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臣)」的策略。設想當時曹操手握權力,擁有重兵,如果想廢掉當擺設的傀儡皇帝,自己上位是易於反掌的事,孫權就不懷好意地勸曹操稱帝,曹操清醒的意識到「這是放在火裡烤我」,曹操生前沒有稱帝,倒是劉備和孫權活著時相繼稱帝。曹操曾說過「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 官渡之戰」,至今人們津津樂道。曹操在官渡之地打了一個漂亮的以少勝多,以弱克強,以寡擊眾的經典戰役,打敗了實力雄厚的袁紹,這是東漢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袁紹何許人也?出身於顯赫的「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享有祖上恩澤蔭蔽。公元199年,袁紹已佔據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四州,勢力如日中天,覬覦皇位,但志大才疏,剛愎自用。建安五年,袁紹和曹操展開了決一雌雄的官渡之戰,曹操有著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熟讀孫子兵法,曾為《孫子兵法》作注,且活學活用,善於用兵,並虛心納諫,知人善用,聲東擊西,後發制人,斷其烏巢糧道,堅持必勝信念,足智多謀,終於以不足三萬的兵力大敗袁紹號稱十一萬大軍。一戰成名,從此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實力。
曹操一生南徵北戰,金戈鐵馬,直到66歲臨終前幾個月,還徵戰在戰場,總得說勝多敗少。但在「赤壁之戰」中卻遭遇了滑鐵盧,幾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幾乎全軍覆沒,功虧一簣。曹操在這場決定歷史走向關鍵節點的大戰失利,從此統一天下的偉大抱負就此擱淺,成為泡影。赤壁失利後,在華榮道松林逃跑的路上,遭遇大風,泥濘,追兵,……險象迭生,九死一生,當時場景應該是很狼狽。面對囧境,曹操依然能仰天大笑,「天不亡我也」。依然雄心勃勃,較之驍勇自負的項羽,遭遇垓下之戰的失敗,寧死不肯過江東,於是烏江自刎。雖然李清照有詩讚曰「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但那是詩人的眼光。設想一下,當時的項羽若能屈能伸,過了烏江,重整旗鼓,捲土重來也未可知。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步入老年後深受偏頭疼等老年病的困擾,仍蒞臨碣石山上,登高望遠,觀海聽濤,壯懷激烈,抒發豪情。《步出夏門行.龜雖壽》其中「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已成為經典的勵志名言。同一時間還寫了《步出夏門行.觀滄海》這首著名詩篇,同樣展示出大海一樣的博大胸懷。毛主席曾手書過此詩,讚譽之意顯而易見。《資治通鑑》作者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曰:「曹操以弱化強,化亂為治,不唯當世之雄,亦是高世之才。」
其二:不居一格 ,求賢若渴、唯才是舉
「為政之要,在於用人」曹操起兵後,曾多次頒布求賢令,衝破講門第的世俗偏見,知人善用,用人之長,人盡其才,不苛求德才兼備,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他的《短歌行》裡:「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了其求賢若渴,網羅天下賢士,建功立業,安邦定國的心願。如門第寒微的郭嘉等在曹操統一天下的大業中各領風騷,立下了汗馬功勞;袁紹在官渡之戰前,令其御用筆桿子陳琳寫下了《討逆檄文》,罵了曹操的三代。當曹操看了這篇文採飛揚的討伐檄文,並沒有像常人那樣勃然大怒。奇蹟發生了,正在發作的頑疾偏頭疼頃刻消失。曹操非常欣賞他的文筆,不計前嫌,召見其人,大度地說了以下意思的話:你罵我可以,幹嘛罵我的祖輩,他們又沒招惹你。陳琳回答也很精彩「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最後結果是不但保住了性命,還在曹操麾下做了文官;「官渡之戰」後,曹操在袁紹的書信中發現部下有不少和其有來往,曹操的作法是都付之一炬,不予追究;「官渡之戰」大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曹操虛心納諫,其中就採納了荀彧、許攸的計謀。那荀彧、許攸曾是袁紹謀士,得不到重用才改投曹操麾下;關羽曾被曹操俘虜過,曹操沒有絲毫為難他,而是好酒好菜,送錢送物的關照他,直至最後連自己心愛的赤兔寶馬都奉送上,真是用心良苦;在剿滅黃巾軍起義後,把其三十多萬俘虜攬於麾下,組成了日後的戰鬥力很強的「青州軍」……這些都彰顯了曹操的政治家的大格局大胸懷大智慧。一時間有志之士紛紛投奔曹操,當時文學成就很高的「建安七子」都聚集在曹操那兒,可謂文武人才濟濟。
其三:思想超前,生活簡樸,摒棄陋習,主張薄葬。
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曹操告知妻妾「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這與當時一些達官顯貴強迫妻妾守節、甚至殉葬等反人性之舉真是有天淵之別,在《遺令》中,把大事小情交代的清清楚楚,「有不諱,隨拍以斂,金珥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曹操於66歲在洛陽駕崩。2009在河南安陽發現了一座東漢大墓,後經專家考證為曹操墓,裡面隨葬的物品有曹操用的石枕頭,格虎大戟大刀,沒有太多的奢侈品,符合遺囑「不封不樹,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這與當時講排場、擺闊氣的奢靡之風形成強烈的對比。縱觀歷朝歷代,有幾個皇宮大臣能做到這點,大多是一繼位就大興土木,勞命傷財。秦始皇就是個典型例子。生前大修陵墓,消耗巨資,百姓不堪重負,陵墓建得是富麗堂皇,天上人間應有盡有。為了防止盜墓,還在表層灌上水銀。曹操這種衝破封建帝王傳統觀念的束縛,不居古禮辦喪事,反對厚葬,提倡薄葬的主張,真是非常超前和開明的,難能可貴,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胸懷大志,並不講究吃穿,冬天衣服破了補補,還調侃說補丁多了擋寒。曾在《度關山》曰「世嘆伯夷,欲以厲俗。奢惡之大,儉為共德。」對后妃也是這樣要求的,禁止家人薰香,穿綾羅綢緞。後來所立的王后卞夫人也是個出身寒門的女子,跟隨曹操多年,耳聞目睹,養成勤儉持家的好家風,母儀後宮,上行下效。
其四:能文能武,「建安文學」的領軍人物
縱觀歷史領袖人物,文武兼備的是鳳毛麟角。毛主席曾說過「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曹操獨樹一幟,戎馬徵戰一生,軍務繁忙,但卻能既讀書又著書,而且讀書不教條刻板,善於兼容並蓄,集儒法道之長用於安邦治國。曹操重視文學創作,自己身體力行,成立了鄴下文人集團,並為領袖人物,文學造詣深厚「蓋八代文風」,「改造文章的祖師」。在曹操的薰陶和遺傳,子女多是能歌善賦的出色人才,「曹門三傑」(曹操曹丕曹植)在建安文學成就和地位都是很高,各領風騷,對後世的文學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建安三曹」,後世能與齊肩的可能只有北宋的「三蘇」。「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及造作宮室,繕治器械,無不為之法則,皆盡其意」。 曹操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空前繁榮的最輝煌的黃金時期之一。曹操詩詞尤以四言詩寫得好。特點是用樂府舊題寫新意,「緣事而發」。由於戰亂和時間的久遠,曹操現存的詩僅有20餘首,文筆古樸悲壯,激昂剛健,直抒胸臆,自然大氣,有感而發,極為本色,沒有廢話。魯迅先生稱其詩文:通脫,清峻。這種風格被後人稱為「建安風骨」。他的作品通俗易懂,沒有了先秦時有些文章佶屈聱牙的風格,也不同於西晉名士喜歡清談,玄學,追求華麗,空洞乏味的形而上風格。其子曹丕著有《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文學批評的專論作品,曹丕的《燕歌行》開了七言詩的先河,是中國第一首工整的七言詩。曹植更是寫作既快又好,七步成詩,才華橫溢,《洛神賦》是留傳至今的名篇,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更是讚許有佳:「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
曹操精通音律,愛好音樂。多次題道「詩以言志」,「歌以詠志」。蔡文姬是當時的大文學家蔡邕之女,博學多才,詩詞歌賦都很出類拔萃。可惜生不逢時,在東漢末年戰亂中顛沛流離,遭受屈辱,最後被匈奴單于掠去。曹操統一北方後,不惜重金,從匈奴手裡贖回蔡文姬,並安置在當時的三臺之一的「銅雀臺」寫作,並為她重組家庭。可謂是用心良苦。果然蔡文姬沒有辜負曹操,含著血淚創作了《悲憤詩》,以親身經歷描述了戰爭的殘酷和自身所受的苦痛,生動感人。據說曹操看了以後淚流滿面,曹操當時貴為曹魏的最高領導,可謂是日理萬機,能做到如此惜才真是不簡單。前年上亳州旅遊,處處可見曹操的遺蹟, 看到了曹操的書法,「袞雪」二字,字寫得也是相當有水準,一點不輸於知名書法家。據說曹操尤為擅長草書隸書。縱觀歷史人物能夠作到集政治領袖,筆桿子槍桿子於一身的可謂是鳳毛麟角,南唐後主李煜博得了「千古詞帝」的雅號,但卻是一個亡國之君;而宋徽宗趙佶在書法上自創的「瘦金體」,造詣也是很高的。也是一個大昏君,窮奢極欲,內憂外患,導致了「靖康之難」,被金兵所俘,與兒子一起淪為亡國之君,最後死於異域。
「千年已過,管中窺豹」。曹操是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大詩人於一身的歷史人物,自然有著多張面孔,有著性格的複雜性,如「多疑猜忌,刻薄寡恩,陰狠殘暴等……」的評價也不絕於耳。魯迅先生是這樣評價曹操的:「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聯想起《三國演義》,更想起戲臺上那個花面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給予曹操以肯定,曾評價道:「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抑制豪強,實行屯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和發展,是有功的。說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這個案要翻。」
本文圖片來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