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喬苗兒
「我們被切斷了。」
一樁橫跨20年未破的小白鴿被害案,徹底改變了與之有關的所有人的生活軌跡:當年的孩童山峰成為警察,為查舊案重回小城;小白鴿的摯友,秦菲和李銳時隔多年結為夫妻,因無法解開當年的心結陷入抑鬱,夫妻共同策劃一場殺妻案,目的在於喚起對當年白鴿案的關注;將可能的嫌疑人名單羅列滿牆的白鴿父親;鍥而不捨追查真相的老警察;明顯對當年事件知情的周家兄弟;只聞其名未見其人的神秘人「張漢東」……
愛奇藝迷霧劇場第三部作品上線,熟悉的懸疑配方,不同的是,《非常目擊》在社會派推理的基礎上,將心理懸疑玩轉極致,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窺見劇中人的內心世界。
作為觀眾,目不轉睛追劇,並暗自感慨一番「有那味兒了」的同時,站在行業視角,如果說上一部《隱秘的角落》令國產懸疑愛好者們看到了「中劇崛起」的星星之火,彈無虛發的迷霧劇場,正憋著一口氣,為國產懸疑宇宙的形成添磚加瓦,「中劇崛起」的燎原之勢,不遠了。
「案中案」細分懸疑品類
《十日遊戲》將東野圭吾作品本土化改編,主打懸疑+愛情;《隱秘的角落》主打社會派推理,採取懸疑+社會的敘事策略,關照現實生活;《非常目擊》則主打懸疑+心理,用案中案的形式將心理戰玩得溜溜的。
《非常目擊》片頭,手繪地圖疊加山城景觀
至此,首波囊括6部作品的迷霧劇場已行至中段,印證了愛奇藝首席內容官兼專業內容業務群(pcg)總裁王曉暉此前的介紹「待播的幾部劇更加類型化」懸疑題材的開掘更加垂直深入,卻並未因此形成受眾壁壘,迷霧劇場的口碑已經打響,不論是看門道的資深懸疑愛好者,還是看熱鬧的普通用戶,均被這片「磁場」牢牢吸引。誰不愛看精品劇呢?
《非常目擊》顯然不負眾望。導演是早在16年便與愛奇藝合作《滅罪師》的楊苗,《滅罪師》當年帶火了本格推理的熱度,據娛sir觀察,這部劇也是較早在劇本創作階段便進行劇情走向、詭計設計等細化分工的懸疑作品。
白鴿父親將20年來搜集的嫌疑人姓名寫滿整面牆
《非常目擊》用「案中案」的形式,豐富了懸疑題材的品類,心理懸疑的味道格外濃厚。從目前劇情的發展來看,用戶除了迫切想要知道當年白鴿案的真兇究竟是誰,還被劇中各人的命運、前史牽著走。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每個人在白鴿案中扮演的角色成為另一個懸而未決的「內容鉤子」吸引用戶往下看。
重回巫江縣的江山背影
他手提肩扛的是行李,也是背負20年的心理包袱
由於「案中案」的結構,《非常目擊》的人物登場也與此前兩部劇有不同。仔細對比不難發現,不論是《十日遊戲》還是《隱秘的角落》,與主事件相關的主角團均在開場便全數釋放出來,形成閉環,利用劇中人和觀眾之間信息差打造懸疑感。《非常目擊》的人物登場緩慢釋放的不間斷、連續的過程,觀感上來說更類似於拼拼圖,攜帶重要信息關鍵的人物似乎總在「下一塊」。不同的人背負著20年的心理包袱,或救贖,或沉淪,由此窺見人心,令懸疑劇的打開方式別有洞天。
可以說,《非常目擊》不僅延續了迷霧劇場的高品質,同時也拓寬了愛奇藝懸疑劇的內容類型,使愛奇藝「懸疑宇宙」的概念更為深入人心。
從「機械複製」到本土化,
中劇崛起加速
迷霧劇場的第二部作品——《隱秘的角落》在播出時令懸疑愛好者興奮不已,感嘆終於有一部內容品質能夠與全球範圍懸疑題材抗衡的「中劇」,因此《隱秘的角落》也被視為「中劇崛起」的標誌。
《隱秘的角落》海報
釐清這一變化,不免要有「蒸饅頭要從種麥子說起」的囉嗦,然而拋開歷時和共時因素談現有成就,難免缺乏說服力。看官們不妨與娛sir一道快速回顧懸疑題材在國內外的發展對比。
國際範圍內的懸疑題材文學、影視創作發展起步早,歐美有阿加莎·克裡斯蒂、柯南·道爾、愛倫·坡,日本有江戶川亂步、東野圭吾等作家,高水平的懸疑小說為影視化提供了優質的故事藍本,且基於完備的工業化流程體系,有長久而穩定的產出。
蜚聲海內外的偵探小說家們,從左至右
(阿加莎·克裡斯蒂,柯南·道爾,愛倫·坡,江戶川亂步「上」,東野圭吾「下」)
相比之下,國內的懸疑小說因題材垂直,相對小眾,影響力上有欠缺。被稱作中國偵探小說第一人的作家程小青,塑造了偵探霍桑這一本土偵探角色,後又有作家翼浦,創作了一系列以警探雷鳴為主人公的懸疑探案作品。兩位作家的作品均被改編成影視劇,比如電影《大偵探霍桑》,電視劇《立案偵查》等。
而國內的懸疑題材在涉案劇退出黃金檔的十年間,發展也一度遭遇瓶頸,再次煥發生機,與網際網路視頻平臺的崛起密不可分。尤其近兩年,懸疑題材炙手可熱,各家視頻網站紛紛布局此領域,誕生了如《無證之罪》《白夜追兇》《法醫秦明》等高品質、高口碑的作品,量變積累質變,國產懸疑題材作品才慢慢走近大眾視野。
迷霧劇場人物海報
愛奇藝是最早入局的內容生產者,也是率先提出學習美劇模式的網絡視頻平臺。早在2017年,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就提出了用美劇模式來打造原創劇集,要點是「短劇+季播」。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愛奇藝學習的重點,是模式,而非內容。內容層面仍舊堅持的是「原創護城河體系」,探索植根本土的懸疑故事。現在反觀愛奇藝早期孵化的懸疑題材短劇集作品,《無證之罪》《原生之罪》等作品,從故事本身到精神內核,無一例外植根現實生活,帶有濃鬱的本土文化氣息,為懸疑題材「中國製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迷霧劇場》中景隨船至的江景鏡頭
本土化的落地在迷霧劇場的劇目上有更為集中的體現。重慶獨特的山城風貌,成為迷霧劇場中多部作品的取景地,熟悉的環境拉近與國內觀眾的審美距離。《十日遊戲》雖改編自東野圭吾的作品,但從場景到人物,都嚴格遵循了國內觀眾熟悉、植根本土的文化語境。再說回到《非常目擊》作品本身,案件之外的人情事理,獨具市井生活的韻味。劇中,小城本地的警察江流在向知情者打聽線索的同時,對其家庭瑣事多有了解,塞錢給他,當做孩子的醫藥費。小城鎮無秘密,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係一覽無餘,獨有的中式風土人情愈發強化了「中劇」的標籤。
《非常目擊》中隨處可見的山城風貌
相較於全球範圍內的懸疑題材影視作品,國產懸疑劇雖是後起之秀,但成長速度很快,發展勢頭可觀。帶動了「中劇崛起」的愛奇藝,在整個過程中,做對了三件事。
首先,率先接軌國際,學習內容生產的工業化流程,對標美劇模式,嘗試短劇集、季播化探索,為懸疑題材尋找到適配的表現形式;其次,不斷根據國內觀眾的審美調整運營策略,從劇養劇場,到劇場養劇,升級劇場化運營,聚合類型劇的高粘度用戶,通過劇場影響力為作品提供高起點的平臺,實現創作者、作品、平臺、用戶之間的互動和共贏。
《非常目擊》案發地樹林
即便是高度垂直的迷霧劇場,內容上也堅持懸疑+的探索。品類細分的優質作品通過迷霧劇場持續輸出,既有差異,也有共性,植根現實的懸疑不僅對懸疑愛好者友好,對普通用戶而言也沒有門檻。恐怖小說的創作中,最行之有效的就是「身邊的恐懼」,發生在荒郊野地的恐怖故事並不會比發生在日常生活場景中的恐怖故事嚇人。換到懸疑題材作品中也一樣,越是熟悉,越能帶入,也越發能夠從懸疑垂類發散至普通的用戶和觀眾。站在更大的維度,在「中劇」的輸出層面,也是一種文化屬性和文化標籤。
「中劇崛起」在懸疑題材中已成燎原之勢,對整個內容市場來說也是一種提振,更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發展理念:通過原創力打造植根本土的精品內容,採取工業化的流程進行內容生產,配合相應的運營策略,「中劇崛起」將從懸疑題材拓展至整個國劇領域。
商務合作 請聯繫:
18510712046/17710781131(微信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