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2》、《奔跑吧!兄弟》電影海報:綜藝節目電影化自前年人氣頗高的《爸爸去哪兒》改編成電影後獲得廣泛關注,不少網友稱其有「圈錢」嫌疑,今年多檔真人秀節目的爆紅更令其達到高潮;而早前,便已有《中國好聲音》、《快樂男聲》等選秀節目觸電大銀幕。
綜藝節目電影化自誕生起便飽受爭議,但即便如此,這樣的成功仍舊被複製,搬上了銀幕。繼去年的《爸爸去哪兒1》大電影後,今年賀歲檔不僅有《奔跑吧兄弟》接力綜藝秀電影,更有《爸爸的假期》、《爸爸去哪兒2》再續「神話」。
《爸爸去哪兒1》累計7億的票房,讓眾多電影製作人眼紅。實際上,按照嚴格的標準來看,這樣的片子根本稱不上電影,只是綜藝節目的延伸而已。拍攝短短5天、投資成本低、製作糙、劇情水、倍受批評票房卻一路高漲。有了這樣的成功案例,巨大的經濟效益引來的便是複製來的更多「成功」。浙江衛視打造的綜藝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在電視上收穫了大批觀眾和忠實粉絲,人們對第一季節目收官的不舍和遺憾,第二季節目的呼之欲出,促成了大電影的誕生。即便鄧隊長缺席,陳赫負面新聞纏身,大電影的票房仍舊創下了上映三日已超2億的佳績,成為2015開年以來賣座速度最快的國產片。
與《爸爸去哪兒1》有所不同的是,這次的《奔跑吧兄弟》大電影有一定的劇情,而不再是一期加長版的電視節目。但這樣的改變並不能夠改變它的屬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並不及一期節目精彩。高票房對應的是差的口碑,以10分為滿分,豆瓣評分2.8,時光網評分3.8,其中5星制的豆瓣上甚至有85.5%的用戶只給了一星。雖有業內人士指出,評分用戶與觀眾並非是一撥人,但這樣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綜藝秀電影的認可度並不高。
可是,明知是賣座的電影又為何不做呢?於是,《爸爸的假期》、《爸爸去哪兒2》大電影再借綜藝節目的影響力於大年初一上演。不得不說,兩部電影的產生,看準了春節檔的親子合家歡和忠實觀眾的支持,綜藝節目積聚的人氣對票房的貢獻可想而知。
但問題是:都說中國電影水平難比國外大片,這樣的「創新」又怎能獲得進步?「賣座的電影就是成功」,這樣的謬論對華語電影的突破只會有害無益。回想起當年《霸王別姬》、《活著》在國內無人問津卻在國際影壇上豔驚四座,如今國內僅製作費就破億的巨製反而講不好一個故事卻能票房一路飄紅,叫好與叫座顯然不能劃等號。此外,《爸爸去哪兒》的大紅固然反映了電視圈在電影圈的大獲全勝,卻也透露了電影環境和觀眾審美之惡劣的事實。華語電影如何前進,仍是任重道遠。
而對於廣大的觀眾來說,電影的審美水平在短時間內得到提高是十分困難的,但電影人不能放棄對高質量影片製作的追求。在第六代、第七代的導演還在誠誠懇懇地為講一個好故事而努力時,糾結於票房還是口碑實是頗讓人赧顏之舉。《狼圖騰》主演馮紹峰被問及票房問題時,就這樣說:「有些電影就是為票房而產生的,有些則是為了理想和追求而製作的。」所有的電影人,都應當有如此覺悟。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小夥伴們喜歡這篇消息的話要記得分享到朋友圈哦~~)
(覺得翼寶棒棒噠的請戳)
更多精彩請戳【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