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5日,今天,是麥可·傑克遜過世10周年。
我不是一個藝術生。自己唱歌五音不全,對藝術幾乎完全無感。看到一些傳世的畫作,無法被打動。聽到一些美妙的音樂,不知道美妙在哪裡。
我想這就是「不敏感」吧。說得嚴重一點,是藝術細胞死光了。說得再嚴重一點,這是病。
但是,麥可·傑克遜,卻成了我這個病人的偶像。
如果說此生有什麼遺憾的話,沒看過麥可·傑克遜的現場演唱會,絕對算是一個。他唱歌時,我沒錢飛到美國去看;買得起機票時,他已經只給上帝唱歌了。
今天,我寫下這段文字,是為了表達一個藝術細胞缺乏症患者,對一位我心中藝術家的尊敬之意。
(提示:下面這段文字,是一個死理性派,對超感性派的致敬)
— 1 —
「藝術家到底是什麼?」
藝術家是黑客。而藝術作品,就是黑客的代碼。
人體內,有一整套DNA為了繁衍,生命為了延續,宗教認為是被「設計」的,而進化論認為,這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出來的「獎勵機制」。
什麼獎勵機制?就是你做了清單上那些有利於生存、繁衍的事情,就按量給你分泌一些令人愉悅的化學元素,作為獎勵。 你要是不做呢?就分泌另一些,讓你痛苦。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體是基因的宿主。 但是,再精妙設計的獎勵、懲罰機制,都有漏洞。聰明的人類發現,看一副美麗的畫、聽一首美妙的歌也會心生愉悅、潸然淚下、心潮澎湃。雖然這對生存、繁衍沒有任何幫助。 為什麼?因為藝術家無意中,找了一些特殊的刺激物,通過人體的感官,把這些刺激傳入人體,短路了「獎勵、懲罰系統」的代碼,直接分泌化學元素。
DNA很想修復,但是這套系統的代碼量實在是太龐大。所以,幾十年,甚至上千年都沒法修復。而且,通過藝術品黑進獎勵系統分泌的化學元素,量很小。也不值得修復。
所以,幾千年來,人類就利用這個bug,和DNA的容忍,來取悅自己。在艱難的生活中,找些樂趣。 藝術家,都是黑客。他們給人類,找到了自己控制化學元素分泌的方法,而不完全受制於DNA。
藝術家給人類帶來了自由。
當我理解了這件事,我就能夠接受為什麼我自己是一個「藝術白痴」了。因為我的DNA身經百戰,看到各種各樣試圖短路、繞行它的獎勵、懲罰系統的代碼,都會冷冷一笑:小樣,你以為這樣就能騙到我?回去再練幾年吧。
因此,我很難享受到大部分人能從藝術中享受到的樂趣。直到遇到麥可·傑克遜。
麥可·傑克遜,對我來說,是史上最強的黑客,不論是用最強的節奏,還是最慢的旋律,都能直接作用於我的情緒系統,讓我的心情跌宕起伏。
— 2 —
只要選擇這條路
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努力做到最好,不能是第二或者第三。只要你選擇了這條路,就一定要做到最好」——麥可·傑克遜
上面這段話,據說是麥可·傑克遜說的。聽上去像是一碗雞湯。但作為一名商業顧問,我深知不是。這句話洞察了「冪律模型」的商業本質。麥可·傑克遜,也是一位商業黑客。
為什麼這麼說?
我在我的得到課程《劉潤·5分鐘商學院》發刊詞裡,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我有個朋友,是舉辦個人畫展最年輕的藝術家之一,作品在拍賣行被拍出上百萬的價格。
當年,他在音樂和繪畫上都極有天賦,他也面臨著很多人都曾有過的人生兩難:怎麼選?
最後,他選擇了繪畫方向繼續精進。
他跟我說:音樂是個金字塔,能到達塔尖的就那一兩個人。比如,我現在問你,你知道彈鋼琴最好的是誰嗎?朗朗?很好。還有呢?李雲迪?很好。還有呢?還有,還有,就不知道呢。
但繪畫是梯形臺,你的畫可能賣5萬一平方尺,也可能賣50萬一平方尺,每一層都能養活一批畫家,成功概率明顯高很多。
這背後,其實是商學裡一個常見概念:頭部市場(冪律分布)和分散市場(正態分布)。
有些行業註定是分散的,誰都不可能佔據很大的市場份額,但做得好也能很優秀,比如畫畫、比如開飯店。為什麼?因為邊際成本太高。我給你畫畫的時間,就不能給別人畫畫。我的畫,掛在你家裡,就不能掛在他家裡。
但頭部市場完全不同,一旦成功就容易壟斷、一家通吃,比如音樂、比如今天的很多網際網路業態。為什麼?因為邊際成本為零。我「努力做到最好,不能是第二或者第三」,然後出售唱片。出售唱片的邊際成本非常低,到了MP3時代幾乎為零。所以最被喜歡的,就會吃掉絕大多數市場。
所以,麥可·傑克遜的「努力做到最好,不能是第二或者第三」,是在冪律分布主導的頭部市場裡,贏家通吃的唯一路徑。
據說,麥可·傑克遜去世十年後的今天,他每年還能掙幾億美元。可能比你,一個活人掙得還多。
— 3 —
能狂熱本身,是值得狂熱的
上大學的時候,我每天的夥食費,大約是4-5元人民幣。省吃儉用,每月能存下50元錢左右,存在小金庫。能走路的距離,絕不坐公共汽車。一分鐘3毛錢的公用電話,常常只能找出1毛5。那就過幾天再打。
但是,當麥可·傑克遜出了他的CD《HIStory》的時候,我花了所有積蓄,200元,買了他的正版碟。
這就是狂熱的力量吧。
有的大朋友,很難理解現在的小同學的追星。覺得,那麼狂熱,有什麼意義。有時候,狂熱,本身就是意義。
只有當你狂熱地想做一件事時,狂熱本身,就會成為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從沒有為一件事情狂熱過的人,是可悲的。因為它的內心,缺乏一種東西,叫做:結構性張力(Structural Tension)。
什麼叫結構性張力?
我在我的得到課程《劉潤·商業洞察力30講》裡講過,結構性張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縮小現實與目標之間差距的動力。不是目標讓你有動力,是你與目標之間的差距,讓你有動力。
比如,美麗,是女孩子買漂亮衣服的元動力嗎?準確地說,不是。和美麗之間的「差距」,才是。成功,是企業家奮鬥的元動力嗎?不是。和成功之間的「差距」,才是。
差距越大,結構性張力越強;結構性張力越強,越狂熱。
那麼,一個人的結構性張力能有多強,對一件事情能有多狂熱呢?
你可以用下面這張量表檢查,結構性張力的強度,你對事情的狂熱度。
* 100%:不惜一切代價,不達目的不罷休,不設任何退路;
* 99%:那一絲放棄的念頭,在關鍵時刻會決定是猶豫還是堅持;
* 70%~80%:努力工作,等待運氣,努力過就對得起自己;
* 50%:有了最好,沒有也罷,最好不付出就能得到;
* 20%~30%:只會空想,光說不做,過幾天就忘記;
* 0%:那就是不想要,或者害怕得不到。
強大的結構性張力,是你成就大事的元動力。
你不一定要對麥可·傑克遜狂熱。但是,你一定要對某些事情狂熱。當你看到每件事情,都覺得「至於嘛?有病吧?」的時候,可能是得了另一種病。
最後的話
今天是麥可·傑克遜去世十周年。謹以此文,紀念那個讓我狂熱地,「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King of 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