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爸媽下菜地幹農活把孩子放一邊自己玩泥巴就行,現在是父母恨不得每時每刻捧在手心捨不得放地上。雖然各位父母被孩子虐得死去活來,但沒辦法,自家孩子,才是寶!
而養大孩子的過程中,真正的大風險莫過於重大疾病的威脅了,而孩子抵抗力差,需要父母們提前做好準備。但我們太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了,有時候反而會不夠理性,往往誤入坑中。這一篇小新將介紹父母們最為關心的重疾險,以及常見的配置誤區。
買少兒重疾險,要點是?
在服務了不少家庭後,小新總結了如下要點:
1)醫保要託底
不少家長覺得醫保沒啥用,報銷比例少,還每年要交錢,因而不給孩子參保。其實真的沒用嗎?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位小朋友,父母給他參加了居民醫保。不幸的是2016年9月確診白血病,在之後的時間內前後三次入院治療,共花費了20多萬,通過居民醫保報銷,最終只自費了3萬6千塊錢左右,醫保報銷比例高達80%。
試想可知,如果沒有醫保,那麼這個家庭需要付全部的醫療費用,也就是20萬。很顯然,醫保並不是沒有用處,它是我們保障的基礎,能給孩子入的就儘量入。用醫保+重疾險的搭配模式,風險抵抗力才會更強。
2)重疾保額要充足
買重疾險就是買保額,所以能把孩子的保額儘量做足的一定要做足,最好做到50萬保額起。
很多父母會問小新:有必要給孩子買那麼高的保額嗎?
父母們可以想一下,孩子生病,從看病、治療、恢復、休養到完全好這段時間,自己或另一方還能正常工作嗎?很顯然,不能!而且,現在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都想要給孩子最好最先進的治療,那麼隨之而來的是需要錢的支撐。如果沒錢的支撐,舉步維艱。
所以,關於孩子保額的計算,一定要包括孩子的治病費、康復營養費等,還要考慮父母辭職或請假照顧孩子的誤工費、收入損失等,可見,充足的保額將有多麼的重要!
3)買終身還是保20年、30年或其他保障期限
現在市場上的保險產品,根據保障期限算,主要分為三種形態:終身、定期和一年期重疾險。
終身重疾險:保障終身,價格相對貴一些,但可以避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健康狀況變化而導致無法購買的情況。
定期重疾險:只保障一段時間(10年、20年、30年、保至60周歲、70周歲、80周歲之類),相比終身,價格會便宜不少。
一年期重疾險:保障1年,價格超級便宜,但續保無法保證,除非是特別困難的,否則不建議購買這類產品。
父母們可根據家庭需求和孩子的健康狀況去選擇。當然最周全的是購買終身重疾險額外配置定期重疾險;但如果家庭預算不足或特別困難的,選擇定期,把保額做的充足;等經濟條件變化或孩子獨立後,再進行補充就好。
4)少兒重疾及高發輕症齊全
重疾險中必須含有25種重疾,是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統一規定的,其餘疾病種類和定義則是由保險公司各自自行決定。
其實,這25種重疾基本上就已經覆蓋了絕大多數風險了,所以通常前25種(尤其是前6種)重疾所對應的輕症是否齊全,是評判一款重疾險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
此外,有部分主打兒童重疾的產品還可對一些少兒高發的重疾進行額外賠付。下表就是目前認為相對高發的兒童特定重疾和罕見疾病:
所以,父母們在給孩子選產品時就要留意是否包含,以及理賠的寬鬆程度。像雙眼失明、雙耳失聰、語言能力喪失,一些產品會規定:三周歲前犯病,不予賠償。但對父母來說,那肯定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最好。
5)豁免責任一定要加
豁免主要分為投保人豁免/被保險人豁免,是指在保險合同繳費的期間內,發生了保險公司約定的喪失工作能力的風險時(如身故、殘疾、重疾或輕症疾病等),剩餘未交的各期保險費不用再交,保險合同仍然有效。
大白話來理解:滿足豁免條件,後期保費就不用交了,給你免了,保險合同仍然生效。所以,給孩子買保險除了被保險人豁免外,還一定要添加上投保人豁免。
舉個簡單的例子:陳先生給孩子買了重疾險,繳費30年,添加了投保人和被保險人豁免責任。繳費到第五年的時候,陳先生不幸出意外身故了!那孩子重疾險所剩下的25年就不用再交保費了,保單仍然有效,如果孩子後面患了重疾,保險公司依然會賠付。
6)其他保障
除了以上要點外,還有部分保障責任值得重視:
①重疾/惡性腫瘤的多次賠付:通常是間隔三年/五年後再次確診某種重疾可以再次理賠。對於這種保障責任,需重點關注間隔期限(間隔3年優於間隔5年)和確診條件。
②重疾分組很重要:對於多次賠付重疾險而言,一種形態是不分組多次賠付(患重疾後,此疾病責任終止,其餘疾病保障繼續有效);還有一種形態是分組多次賠付(將重疾分為若干組,患重疾後該組的所有重疾責任終止,其他組別保障繼續有效)。經測驗,不同分組方式下多次賠付可能性大小的排列:不分組>惡性腫瘤單分一組>高發重疾均勻分布在多個組別>高發重疾集中於一到兩個組別,同等條件下,建議優先選擇不分組或分組更友好的重疾險產品。
③重疾數量適中即可:很多父母在選擇重疾產品的時候下意識地認為疾病數量越多越好,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只要有包含上述所講的高發重疾/輕症/特定/罕見疾病,才是最好的!
④身故責任:銀保監會對未成年人身故理賠總金額有限制(0~9周歲不超過20萬元,10~17周歲不超過50萬元)。因此絕大部分重疾險在條款中約定18歲前身故退還保費(1倍/2倍/3倍),18歲後才賠保額,這個父母們不用過於在意。
買孩子重疾險的誤區?
1)要買就給孩子買最好的?
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什麼才是最好的呢?很多父母不了解保險,無法判斷哪款保險是最好的,因此就誤認為貴的才是最好的。其實,保險作為一個抵抗風險的工具,本身就沒有好壞之分。
買貴的不一定適合自己,便宜也不一定不適合自己,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一樣,千萬不要跟風,別人買的不一定適合自己。一定要根據孩子的風險和家庭情況等因素去綜合判斷,這樣買到的保險才真的適合自己。
2)先給孩子買,買的越多越好,大人裸奔
小新服務的用戶中有不少這樣的父母,只給孩子買,買的很多,什麼都保!自己本身卻一點都沒有。其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道保障,如果父母倒了,孩子最大的保障就沒了。因此,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最理性的做法是先大人,後小孩。如果父母不幸出險,至少孩子能拿到一筆理賠金,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也能夠繼續接受良好的教育。
3)趁早先買教育金
人們常說,養大一個孩子至少需要百萬。很多父母都會想,趁早給孩子買份教育金保險,但這是最常見的誤區。事實上,教育金不具有優先權,應該給全家做好基礎保障後再考慮要不要買教育金。
教育金雖然投資收益比較穩定,但一般不會太高,並且需要長期投入,所以應該先把基礎風險轉移了,有閒錢再考慮。只有給孩子做充足保障後,再考慮理財,並且優先考慮重疾險會讓我們能更好的把控整體保險的組合搭配。
寫在最後
為人父母,我們都不是超人,沒有三頭六臂來應對外來的天災人禍,唯有提前做好準備,才不至於風險來臨時亂了陣腳。希望大家知道的是,給孩子買保險,我們都是想要最好的,但是,這個「最好」其實是定義為「最合適的」,而不是「最貴的」。
豐儉由人,貴有貴的買法,便宜有便宜的買法。預算不多,那我們就把基礎的保障做好就行了,之後經濟充裕了再慢慢增加。預算充足了,那就考慮把保額做大,這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給孩子做好保障之前,記得父母們也要先把自己的保障做好~對於一些不太懂的父母,肯定還是很難。先來諮詢小新,等了解清楚,再下單也不遲。
同時,為了給予大家足夠的幫助和服務,小新帶來了限時免費的保險定製服務和現有保單分析,趕緊來預約哦。
今天就說到這裡,還有幾句話想告訴大家:
關於健康險,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險,大家在購買過程中會有很多問題。
比如:這款產品好不好?適不適合我?這個疾病保不保?我能不能買?有什麼限制嗎?等問題。
關於身故保障,尤其是壽險,大家在購買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問題。
比如:該給誰買?不該給誰買?買多少?最高限額是多少?什麼產品最適合?等問題。
大家對保險有任何問題和疑惑的地方,關注【重疾保險研究院】,希望能解決你的保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