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篇第三三》,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錢穆譯】先生說:「人心若沒有了仁,把禮來如何運用呀!人心若沒有了仁,把樂來如何運用呀!」
【楊伯峻譯】孔子說:「做了人,卻不仁,怎樣來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了人,卻不仁,怎樣來對待音樂呢?」
【傅佩榮譯】孔子說:「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禮做什麼呢?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樂做什麼呢?」
本章講到孔子的中心思想,仁的概念,什麼是仁?
看一下該字的構造,仁,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古文和篆文皆從人,從二,用二人會親近、以人道待人之意,即對人親善、同情、友愛,人也兼表聲。
《中庸》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就是愛人,愛自己的親族是最大的仁。即仁即愛人。
《說文》,仁,親也。徐鉉等曰:仁者兼愛,故從二。即仁愛。
《說文解字注》,仁,親也。論語注。人偶同位人偶之辭。禮注云。人偶相與為禮儀皆同也。按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謂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曰。仁,人心也。謂仁乃是人之所以為心也。與中庸語意皆不同。
鄭註:「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向之言。「孔疏:「仁謂仁愛相親偶。言行人之法,在於親偶。欲親偶疏人,先親己親,然後比親及疏,故云親親為大。」
綜上,仁即人與人之間的親善、仁愛、友愛、恩愛等,用一句現代話來概括就是人與人適當的關係。什麼是適當?誠適當,直適當,愛適當,符合人道,關係恰當。誠、直、愛是人天生固有的品德,但一般人不可能一直做得到,如果一直做得到就是仁人,仁者。
了解了仁,我們再來看看仁和禮、樂的關係。
古代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到周朝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禮是行為規範,區分每個人的貴與賤,尊與卑,長與幼,親與疏的差異,必須遵守各自的秩序規定,不可混淆,不可僭越。但社會如果只講差異,不講大同,社會就不會和諧。因而周公「制禮」的同時又「作樂」。樂講和同,樂指音樂,但意義更廣,以音樂激起人們相同的共鳴的喜怒哀樂的情緒。
禮和樂是行為規範的外在表現,而仁是人們內心的道德規範。仁是禮和樂的前提,如果內心沒有仁,外在的禮和樂就沒有根本的意義。禮的本質是仁,樂的本質也是仁。禮主敬,樂主和,但如果人而不仁,敬也為不敬,和也為不和。當然也不能用禮做什麼,不能用樂做什麼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社會有再多的禮樂制度,有再輝煌的禮樂文明,但上不行仁政,下不具仁德,社會依然岌岌可危。一個人再怎麼謹慎、虔誠、規範地對待禮和樂,如果沒有仁心,唬唬人倒是可以的,但真正做人就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