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行為規範和內心道德要求的關係

2020-12-28 背後國文

《論語八佾篇第三三》,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錢穆譯】先生說:「人心若沒有了仁,把禮來如何運用呀!人心若沒有了仁,把樂來如何運用呀!」

【楊伯峻譯】孔子說:「做了人,卻不仁,怎樣來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了人,卻不仁,怎樣來對待音樂呢?」

【傅佩榮譯】孔子說:「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禮做什麼呢?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樂做什麼呢?」

本章講到孔子的中心思想,仁的概念,什麼是仁?

看一下該字的構造,仁,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古文和篆文皆從人,從二,用二人會親近、以人道待人之意,即對人親善、同情、友愛,人也兼表聲。

《中庸》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就是愛人,愛自己的親族是最大的仁。即仁即愛人。

《說文》,仁,親也。徐鉉等曰:仁者兼愛,故從二。即仁愛。

《說文解字注》,仁,親也。論語注。人偶同位人偶之辭。禮注云。人偶相與為禮儀皆同也。按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謂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曰。仁,人心也。謂仁乃是人之所以為心也。與中庸語意皆不同。

鄭註:「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向之言。「孔疏:「仁謂仁愛相親偶。言行人之法,在於親偶。欲親偶疏人,先親己親,然後比親及疏,故云親親為大。」

綜上,仁即人與人之間的親善、仁愛、友愛、恩愛等,用一句現代話來概括就是人與人適當的關係。什麼是適當?誠適當,直適當,愛適當,符合人道,關係恰當。誠、直、愛是人天生固有的品德,但一般人不可能一直做得到,如果一直做得到就是仁人,仁者。

了解了仁,我們再來看看仁和禮、樂的關係。

古代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到周朝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禮是行為規範,區分每個人的貴與賤,尊與卑,長與幼,親與疏的差異,必須遵守各自的秩序規定,不可混淆,不可僭越。但社會如果只講差異,不講大同,社會就不會和諧。因而周公「制禮」的同時又「作樂」。樂講和同,樂指音樂,但意義更廣,以音樂激起人們相同的共鳴的喜怒哀樂的情緒。

禮和樂是行為規範的外在表現,而仁是人們內心的道德規範。仁是禮和樂的前提,如果內心沒有仁,外在的禮和樂就沒有根本的意義。禮的本質是仁,樂的本質也是仁。禮主敬,樂主和,但如果人而不仁,敬也為不敬,和也為不和。當然也不能用禮做什麼,不能用樂做什麼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社會有再多的禮樂制度,有再輝煌的禮樂文明,但上不行仁政,下不具仁德,社會依然岌岌可危。一個人再怎麼謹慎、虔誠、規範地對待禮和樂,如果沒有仁心,唬唬人倒是可以的,但真正做人就難說了。

相關焦點

  • 道德發展理論——皮亞傑對偶故事法和柯爾伯格的道德兩難故事
    通過被試兒童的反應,皮亞傑發現,兒童的道德判斷是從早期的注重行為結果的評價向注重行為的動機發展的,其道德認知水平從「他律」向「自律」發展,並把兒童的品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我中心階段。此階段大約出現在2~5歲以前。這時期兒童還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環境區別開來,而把外在環境看作是其自身的延伸。規則對他來說不具有約束力。
  • 李安電影裡的社會道德規範和經濟學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經濟學是如何分析社會道德規範的差異和演進的。文 ◈ 陳益卷 奧斯卡金像獎大導演李安的電影題材豐富:古今中外、現實科幻、武俠諜戰,樣樣都有。不過他的很多電影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情節都是基於特定時期、特定社會環境裡的道德規範展開。即使是看似最不相關、處處刀光劍影的《臥虎藏龍》也不例外。電影裡的俞秀蓮早年和李慕白的師兄孟思昭立有婚約。
  • 尤猛:文明行為立法的載體和架構及其細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十八大報告後再次肯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我國公民思想道德和文明行為建設方面的關鍵作用。2018年,中央印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制建設立法修法規劃》明確指出:加強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立法,把一些基本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範。並提出:要探索制定公民文明行為促進方面的法律制度。
  • 《西安市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規範》詳細內容及具體要求
    ­  不準課上不講課下講;不準要求學生和家長為自己或親友辦私事、謀私利;不準讓學生家長批改或讓學生代改作業……7月23日,西安市教育局發布了《西安市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規範》。­  愛崗敬業的具體要求包括:不準在上課過程中做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事情,不準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接打手機等影響教育教學活動的行為;不準隨意停課、換課、佔課、拖課,或違背課程計劃和隨意增減課時;不準擅離職守,消極怠工或上班時間進行上網聊天、炒股、看電影、打遊戲、網上購物等與工作無關的事項;不準課上不講課下講,違規加重學生課業負擔,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不準以任何名義向學生亂收費或罰款
  • 孫萬懷:刑法修正的道德訴求
    在刑事立法領域應遵循規範保護為主的原則。立法的合理性包含著外在道德評價和內在道德評價。外在規範倫理的層次性特徵恰恰為行為入罪與否提供了相對規範的標準。刑事立法首先要遵循規範倫理,要受到法律內在道德的制約與立法良知的制約。這是刑法成為良法的基本前提。同時,刑事法又因為涉及底線人權,所以其受到的制約應該更為廣泛和嚴格。此外,刑法的修正不能也無法建立在期望其他法律配合的基礎之上。
  • 聊聊倫理片——社會道德規範的探討
    所謂倫理,就是指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互關係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倫理時從概念的角度上對道德現象的哲學思考,蘊含著依照一定原則來規範行為的深刻道理。倫理片是指以倫理為主題的電影,它是對道德規範的探討。
  • 《家長家庭教育基本行為規範》這十條家庭教育心得,家長必看
    《家長家庭教育基本行為規範》這十條家庭教育心得,家長必看 2021-01-08 2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注學生的道德內隱學習
    道德內隱學習是指學生在與他人互動中不知不覺獲得經驗,並由此形成行為習慣和品性的過程。相對於有意識、有目的的學習,道德內隱學習往往具有以下特點:無意識。道德內隱學習發生時,學生獲得了外部環境中某些潛在的複雜信息,但學生本人意識不到。
  • 2021教師招聘備考之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三水平六階段)
    科爾伯格將道德判斷分為三個水平,每一水平包括兩個階段,六個階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層次發展,具體如下:   (1)前習俗水平(0~9歲):處在這一水平的兒童,其道德觀念的特點是純外在的。他們為了免受懲罰或獲得獎勵而順從權威人物規定的行為準則。根據行為的直接後果和自身的利害關係判斷好壞是非。這一水平包括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深刻把握法治與德治的辯證關係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撐,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任何法律都有一定的道德屬性。習近平同志指出:「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撐。
  • 佛教道德與當今社會—濟群法師
    也就是說:生而為人,就必須遵循人類的行為標準。唯有符合這一標準的人,才能真正地稱之為人。佛教中的慚、愧二法,目的就在於使我們保有人類的德行。慚,是基於對人格的重視,自省所造之惡而感羞恥,並尊重有德行的人;愧,是基於對社會公德的重視,因所造之罪面對他人而引以為恥,從而自覺抵制不道德行為。正因為佛教道德是建立在慚愧心和羞恥心的基礎上,所以,遵循道德就是立足於人類的自身需要,而非外在的約束。
  • 斯多葛派的道德學|黑格爾
    所以一般講來,有用似乎是道德的一個偶性。「本身善的東西即按照理性的本性是完善的東西」(滿足他的目的東西)「——即是道德;快樂、享樂等等都是附加上去的東西。」——只有道德才是個人的目的、才是他自身的滿足。他們又區別多方面的善為「靈魂的善和外在的善;前者指道德和道德的行為,後者指例如屬於一個光榮的祖國,擁有有品德的朋友等等。
  • 柏清 楊靜丨生態意識:規範解構、價值縷析與養成路徑
    前蘇聯學者B·基魯索夫1983年首次提出了"生態意識"術語,他認為:"生態意識是指根據社會和自然的具體可能性,最優解決社會和自然關係問題方面反映社會和自然相互關係問題的諸觀點、理論和情感的總和。"3.從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總結的鮮活經驗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同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這是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正確回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推進必須以一定的道德規範為前提,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意識為行為指引。
  • 《絕命毒師》:道德與法則的界限
    永遠不要試圖嘗試生活中不能逾越的紅線,一旦被捲入,將命不由己,這是故事揭示的初級命題。另外一個值得追問的深度命題是:一個普普通通、甚至有些懦弱的高中教師,何以蛻變為一個人人談之色變的頂級大毒梟和殺人犯的呢?或許我們只有把困惑的目光投向道德與法律的範疇領域才能窺探一二。人性如一個潘多拉魔盒,被貪婪、嫉妒、怨恨、虛無所佔據。
  • 布魯斯·韋恩的道德挑戰:蝙蝠俠和小丑的正義觀念
    小丑的價值虛無主義更多並不是自然主義,而是對既有秩序的徹底否定,從內心深處,他並不肯定自然欲望或者訴諸自然規律來解釋人類行為,事實上他更類似於利用人類的自然欲望來實現其無序的目的。社會的建制和道德要求如果不能給個體生命帶來有效的保護以及善的信念,那麼為什麼要維護這樣的秩序。因此,只有在自己堅持的道德準則中維護實質正義和結果正義。布魯斯韋恩遇到的第二個挑戰是,運用暴力打擊暴力行為本身的合法性。蝙蝠俠自己設立了一個道德準則,自己的打擊罪犯的行為是制止某個人對其他人的合法利益和道德權利,而不是轉而對這個人的自由和生命進行侵害,因此外在具體表現為「不殺人原則」。
  • 尊重學術道德,遵守學術規範超星爾雅期末考試答案
    尊重學術道德,遵守學術規範 一、單選題 (題數:40,共 40.0 分)1科技報告、學位論文、學術論文、專著等學術成果,通常統稱為()。、道德規範D、法律規範正確答案: A 我的答案:B20在科研項目執行中,應由()全面負責課題的進度、經費、人員調配、物質管理等工作,按合同或任務書約定的項目進度完成各項任務並接受檢查考核。
  • 情感與文化理論(1/4): 緒言,社會規範和情感控制
    自我的模式與公共的關於自我的準則、一個群體共有的敘事和規範密切相關(Geertz, 1974)。因此,將情感與自我的模式聯繫在一起表明情感是一種通過所謂『外在文化』起作用的東西。同時,內在和外在自我的邊界永遠相互滲透。更重要的是,它們同時是心理性的和集體性的。
  • 道德造句和解釋_道德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道德(dào dé),名詞。近義詞有:品德,德行,德性。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巴金《家》:「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道德參考例句:1、一種群體認同和道德優越感。2、用財富裝扮身軀,不如用道德美化心靈。
  • 合肥一六八新店花園學校召開規範辦學行為爭做大國良師活動推介會
    在當前《合肥市中小學辦學行為「十不得」》背景下,對教師的師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進一步加強我校師德建設,提升廣大教師的師德水平,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12月18日,合肥一六八新店花園學校召開規範辦學行為爭做大國良師——「守教育初心擔育人使命作師德表率」活動推介會。會議由梁昌波校長主持,全體教職工參加。
  • 四種人——外邦的浪子、外邦的道德好人、馬丁路德、法利賽人
    小兒子是浪子,而且妓女和稅吏明顯知道自己是罪人,所以小兒子明確地知道自己得罪了神。當耶穌來到的時候,他們歡迎耶穌的救恩。小兒子們是更加看到自己的人生破產的人,看到自己的道德破產和靈性破產的人。道德往往和靈性綁架在一起。因為道德的內核是靈性。小兒子是道德破產的人,也是被社會定義為社會的罪人。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是靈性破產的人。小兒子們是知道自己是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