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轟轟烈烈的的黃巾大起義正在進行中。河南潁川郡內,發生了一起兇案。一個橫行霸道的當地惡霸,被一個手持利劍的年輕人一劍刺死。案發之後,官府派出大量捕快捉拿兇手,到處畫影圖形,懸賞緝拿。這個勇敢的年輕人最終未能逃脫追捕,落到官府手中。
官府在審理這個年輕人之時,無論威脅利誘還是嚴刑拷打,這個年輕人為了避免株連他人,始終一言不發,讓官府一無所獲。氣急敗壞的縣吏把這個年輕人捆綁在一輛馬車上,敲鑼打鼓遊街,希望有認識他的人能提供線索。結果線索沒找到,這個年輕人的一幫結義兄弟卻趁機下手,在光天化日之下救走了這個年輕人,此事在當時轟動一時。
這個行俠仗義的年輕人,就是日後名震三國的謀士徐庶。徐庶年輕時,根本不像後來那麼文質彬彬,一派儒雅風度,而是個「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的俠客之流的角色。他早年苦練劍術,喜歡結交三教九流英雄豪傑,行走江湖行俠仗義,所以才會有下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徐庶後來感覺到,僅憑一人的武藝和膽氣,並不能實現他兼濟天下的遠大理想。要想拯救天下萬民於水火之中,必須要掌握濟世安民的大學問和大道理。徐庶從此棄武從文,苦讀書史,博覽群書,幾年之後他已成為滿腹才華、胸懷錦繡的名士。
徐庶不脫豪爽本色,仍舊喜歡結交朋友,他雲遊四方,與崔州平、石韜、諸葛亮等名士結成莫逆之交,經常在一起飲酒賦詩。劉備佔據荊州期間,徐庶看準劉備是一代不世出的明主,於是前去投奔。他與劉備一見如故,很快得到劉備重用。徐庶還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是諸葛亮進入蜀漢集團的引路人。
但徐庶與劉備卻註定無緣。建安十三年的當陽長坂坡之戰中,劉備戰敗,帶著徐庶奪路而逃,曹操大軍在後面緊追不捨。徐庶的母親未能逃脫,被曹操生擒。徐庶是個大孝子,擔心母親遭到曹操毒手,被迫辭別劉備,從此歸順曹操。
民間有一句俗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但這實際上出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主觀臆想。徐庶成為曹操陣營中後,史書中雖然沒有明說他為曹魏獻計獻策,但從他的職務升遷上看,他肯定是為曹魏出過力的,曹丕登基時,徐庶已經成為御史中丞,負責糾察彈劾百官的失職之處,可見曹魏對他的重視。
那麼徐庶最後的歸宿怎麼樣了?他的歸宿令人羨慕,比諸葛亮司馬懿都要好。《胡氏世說》記載,三國末期,有個人去東海中的鼓子洋島採摘藥材,在島上遇到了一個老翁,一派仙風道骨,在島上隱居,頤養天年。此人問這個老翁的姓名,老翁笑著說:「即墨有道學先生胡嶧陽,為吾通一問訊」。此人回到中土後,果真跑到即墨找到那位名士胡某人。胡某人告訴他,這個老翁正是三國初期名士徐庶。
由此可見,徐庶晚年退出江湖,不問世事,到一個風景清幽的海島上隱居終老。比起諸葛亮勞累而死,司馬懿落下千古罵名,徐庶的歸宿比他們要好得多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胡氏世說》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