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新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在郵票上使用「志號」的國家。相信很多朋友都非常感興趣,究竟「志號」是如何誕生的呢?又是誰創造了這個對集郵愛好者來說「特實用」的發明呢?本文將為你解密。
首先照顧一下剛入門的朋友,簡單解釋一下:
什麼是郵票的志號?
只要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有些郵票的左下角或右下角有「紀」、「特」這類的字樣以及一些數字,這叫郵票的志號。志號包含兩層意思:「志」是有關發行情況的記錄,起票種定位作用;數字為「號」,主要是記錄發行年份及順序套號、枚號等。中外郵票原本都沒有志號,在郵票上編印志號,是我國郵政部門的獨創,也是新中國郵票區別於舊時郵票的特徵之一。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開始,就把志號印在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的底邊位置上。而這套劃時代的郵票,就是《紀1 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個別郵票目錄簡稱為「紀1 政協」。
好了,終於要說志號的誕生,這背後究竟有著一個怎樣的故事?而講述這件事的人,也正是新中國第一套郵票的繪製者,我們熟悉的一代郵票設計大師孫傳哲先生。
他在個人自傳中這樣寫道:(感謝郵友@印象_吾鄉 提供的自傳資料)
「我注意到圖稿下方寫著「中華人民郵政」字樣,立刻感覺出製作這套郵票是一項不尋常任務。
我又是一連幾天幾夜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緊張地修改和繪製圖稿,以最短的時間完成了任務,使這套郵票於1949年10月8日發行。鄧連普握著我的手說:「你為新中國郵政事業立了功。」
所以,孫老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志號的創始者是鄧連普先生。
當時,鄧連普認為第一套郵票的設計工作終於告一段落了,便專程跑到上海,將設計圖稿送至商務印書館準備印製。孰料,設計稿剛送抵上海,中共中央就下達了一項重要通知:「將『政協會議』紀念郵票上的銘記由『華北人民郵政』改為『中華人民郵政』,以便用於全國統一發行。」鄧連普一想,這可咋辦?再送回北京修改肯定是來不及了,於是只好在上海當地找到郵票設計師大師孫傳哲,請其對樣稿進行簡單的修改,就匆忙送進印刷間,開機印製了。
1949年9月下旬,郵票的票樣印製完成,鄧連普二赴上海親自監查。可沒想到,這一查不要緊,又查處了大毛病:老鄧發現政協會議會徽正中有4面紅旗,而郵票的票樣上僅花了3面,平白無故少了1面。
新政協的會徽中有4面紅旗,而郵票的初稿中卻少了一面。好在問題被及時發現,最終正式發行的郵票中修正了這一錯誤。
鄧連普頓時一腦門子汗,不過冷靜下來一想,還是慶幸多虧自己勤快,親自跑到上海來發現了這個問題。否則,要是把這麼重大、這麼嚴肅的題材給搞錯了,這還不釀成大禍,整出政治問題呀!於是他急忙電話通知相關部門再次修改郵票圖案!這次總算是沒再出什麼紕漏。直到1949年10月8日,「紀1」郵票正式發行出來之後,鄧連普才算是鬆了一口氣。恐怕除了他本人,誰也都想不到,看起來設計如此精美,寓意這樣美好的「新中國第一郵」背後竟然還蘊藏了如此曲折的故事吧!
鄧連普先生後來回憶道:籌印新中國第一套紀念郵票從1949年初夏開始。作為經辦此事的我非常興奮。我聯想到年輕時的集郵活動。那時北方文化水平與京滬等地相差很大,集郵活動落後,消息閉塞。一個初學集郵者拿到一枚郵票,要想知道其發行年代、全套幾枚等是很困難的。特別是郵票社賣的袋票,每袋一般為100枚至500枚,或更多些。有人說:「一付中草藥產自全國各地,而一袋郵票來自世界各國。」要將一袋中的各國郵票分清國別、套數、每套是否齊全是很難辦到的。
我想到將來,當一初學集郵的人收集到一枚新中國郵票時,是否也會像我年輕時一樣?一個外國人看到新中國郵票,是不是同我當年看到外國郵票同樣糊塗?為了幫助集郵者解決這個困難,我決心找出辦法,經過反覆考慮,設計了志號,送給一些同志看,他們都能看懂志號的涵義。最後經領導同意,新中國第一套紀念郵票就開始使用志號。
以上就是新中國第一套使用「志號」的郵票,其誕生背後的曲折經歷。
心語:在郵票上使用志號的方法,眨眼間,已經過去了60多年,雖然郵票志號的形式幾經變化(文革時期曾一度中斷),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有人說是世界郵票史上的一個創舉,成為新中國郵票的顯著特徵之一。而我說,郵票志號在整個中國集郵的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神奇魔力,未來或將繼續發揮它的作用。讀完今天的文章,你有什麼想說的嗎?請在本文末尾進行留意,我等著看你哦!
陳小C系頭條號籤約作者
陳小C
收藏發燒友,記錄懷舊的一些事、一些情…
尋知心郵友,一起分享收藏的快樂!
公眾號:chenxiaocmm
願做您集郵路上一輩子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