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化工網訊:走進初冬時節的萬華,整個園區集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於一體的戰略布局,讓人感受到了聚氨酯行業「領頭羊」的風範。
1978年,緊跟中國改革開放的鏗鏘步履,萬華化學集團的前身——煙臺合成革廠成立了。40年風雨歷程,歷經起伏的萬華化學集團如今在全球員工超過一萬人,是中國唯一一家同時擁有MDI、TDI、ADI全系列異氰酸酯製造技術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企業。2017年,萬華化學集團實現銷售收入650億元,淨利潤165億元。
埋下自主創新的種子
在萬華工業園內,四個化學結構苯環形狀組成行政辦公中心,讓整個園區的「化學味兒」十分濃厚。如今的萬華,已經成長為我國聚氨酯工業的領軍企業,同時也是我國製造業最具創新實力的企業之一。而正是由於萬華集團的攻堅克難、不斷創新,才使我國成為繼德美英日之後,第五個掌握MDI製造技術的國家,全面提升了我國在國際特殊化學品市場的綜合競爭力。
創業之初的艱難,印記在太多萬華人的心裡。
萬華化學的前身——煙臺萬華合成革廠,成立於1978年,是國家為了解決老百姓穿皮鞋難的問題而建立的國有企業,當年從日本引進年產300萬平方米的合成革生產線,同時為了解決在合成革生產過程中需要的原料,配套引進了年產1萬噸的MDI生產裝置,整個項目於1983年建成投產。
由於不掌握核心技術,引進的MDI裝置建成後一直無法穩定運轉。為此,1988年煙臺萬華合成革集團與國外四家MDI製造商進行了談判,希望能夠引進新的技術設備,擴大生產。
這是一場長達4年的談判。回憶往事,現任萬華化學董事長的廖增太這樣形容——很傻很天真。
面對對方在談判桌上的不斷誘導,沒有任何國際談判經驗的萬華人不僅讓對方摸清了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而且還把自己的技術設備打開了讓人家看。
1992年,就在煙臺萬華滿心歡喜地等待對方同意出讓技術的時候,一個出人意料的答覆讓大家徹底絕望了——對方企業正式宣布在中國設廠,自己生產MDI。
正是這次刻骨銘心的教訓,讓萬華人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正具有市場潛力的高技術是買不來的」。從此開始,一粒創新的種子,深埋在萬華人的心裡。萬華立志一定要自己研發技術,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1993年,煙臺萬華集團正式成立技術攻關小組,開始了自主創新之路。
人才激活創新動力
由於MDI生產技術難度大,人才匱乏,研發進度緩慢。隨後幾年,由於在原有體制下,合成革製造技術大量擴散,機制不到位,人才大量流失,煙臺萬華合成革集團經營步履維艱,到1997年甚至一度連工人工資都發不出來。
1998年12月,煙臺萬華合成革集團拿出MDI車間,成立了山東省第一家先改制後上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企業——煙臺萬華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更名為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即萬華化學)。公司按照上市標準對原有體制進行重構,外部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內部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把技術創新作為突破口,實施創新工程和人才工程,技術不斷突破,業績迅速成長。
此時,煙臺萬華又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
為了鼓勵企業創新發展,公司曾對員工承諾,只要能研發出新產品並形成利潤,就拿出部分利潤作為獎金分配給相關人員。廠裡一個工程師團隊成功開發了新產品,並在當年形成利潤,折算獎金92萬元。
「我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決定下來。」廖增太說,最後公司決定,公司領導不參與分紅,這92萬元分發給研發團隊的9名成員,帶隊的工程師獨得21萬元。
這次獎金分配在當時引起了轟動,要知道當年全廠全年工資總額也才200萬元。「我們就是要商鞅立木。」廖增太說,在企業內部的激勵效應立刻顯現,同時讓煙臺萬華的名聲在業內廣泛傳開,一時間很多優秀的人才紛至沓來。
因人才而盛的萬華,牢牢樹立「只有創新才能為萬華創造未來」的新觀念,提倡「敢想敢幹、尊重科學、快速行動、鍥而不捨,沒有不可能的事」的創新理念,瞄準國際領先水平,促進化工行業的新舊動能轉換。管理上本著人性規律、市場規律、科學規律,以「有為就有位,賽馬不相馬」的人才理念廣招天下英才,讓有品行、有思想、有擔當、有激情、有胸懷、有業績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成為萬華宏偉事業的中堅力量。萬華煙臺磁山全球研發中心今年也正式開工建設,力爭2020年科研人數突破2000名。
有了人才支撐,萬華瞄準國際領先水平開展研發工作,繼續保持萬華MDI等產品的領先優勢,持續推進一批高精尖高分子材料的產業化。在過去的一年,萬華已建成集熱熔成型、雷射燒結、光固化三類全部的3D列印材料平臺,並已有多款3D列印材料新產品正式在京東商城上線銷售;完成汽車輕量化材料、超長風電葉片材料、太陽能背板材料和燃料電池等方面布局,並在汽車輕量化和超長風電葉片領域推出了相關材料和應用解決方案;在個人和家庭護理方面都已陸續推出了紙尿褲吸水樹脂、化妝品和洗滌用品等產品解決方案,並組建團隊,建立了分離與純化研究平臺,全面進入膜材料及水處理技術領域。同時,還與國內外著名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在生物蛋白和醫用高分子等產業上積極布局開展前瞻性研究。
民族工業走向世界
2001年,萬華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其主產業也從輕工製造合成革轉型到化工製造MDI。
公司常務副總裁、董事會秘書寇光武介紹,萬華自上市以來,每年均進行現金分紅,分紅共計139億元,是累計融資額29.51億元的4.7倍。
上市之後,挑戰接踵而至。2001年1月6日,就在萬華正式上市交易的第二天,兩大國際化工巨頭聯手中方夥伴籤署協議,將在國內投巨資興建一系列化工工程項目,其中就有年產16萬噸MDI生產裝置。
這消息對萬華而言猶如平地一聲雷。隨後,萬華迅速做出決策並啟動年產16萬噸MDI項目的立項工作。而這樣一個投資達25億元的項目,對於淨資產6.5億元的公司而言,如果沒有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做後盾,是想也不敢想的。
寇光武介紹,正是由於當時煙臺萬華IPO募投項目的順利實施,才為後續寧波萬華項目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打破了國際化工巨頭在中國MDI行業的壟斷。
2011年,萬華收購匈牙利寶思德化學公司,實現了在競爭對手主要盈利區擁有生產基地的目標。經過努力,如今萬華化學已經逐步使寶思德扭虧為盈,並在2017年實現業績井噴,一舉彌補了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的所有歷史虧損,成為中東歐百強企業。為分享萬華「走出去」的成功經驗,也為更多中國企業在歐洲搭建一個良好的舞臺,在國家商務部指導下,萬華BorsodChem公司以現有工業園區為基礎,積極規劃建設「中匈寶思德經貿合作區」。合作區總體規劃面積6平方公裡,總投資約30億美元,通過充分發揮BorsodChem公司的龍頭作用,發展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體化產業鏈,成為中東歐地區以化工、生物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加工製造型園區,將實現銷售收入約35億美元,可增加當地就業約1,500人,新增入區企業10家以上。
與改革開放同步成長,走過40年風雨的萬華化學現在擁有1萬餘員工,研發團隊是一支集基礎研究、工藝開發、工程化及產品應用研究於一體,規模達1500餘人的專職研發隊伍,入選山東省十大優秀創新團隊。未來幾年是萬華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此,公司制定了「實施百千億戰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作總目標,未來將以創新驅動引領發展,抓住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泛濟青煙新舊動能轉換試驗區的有利時機,加快提升萬華聚氨酯產業集群的全球競爭優勢,下大氣力培育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學品產業集群,走「技術創新」和「效率領先」的道路。
面對外來,面向世界,萬華化學已經有了新的「戰略三步走」:5年內,力爭進入全球化工前20強;在10年內,進入全球化工前十強;在15年內,成為全球一流的世界500強企業。
責任編輯:林志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