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沿頔塘河向東,過了政安橋,就能看到北岸幾棟造型別致的建築。西側是前幾年剛建起的蠶桑文化園和絲綢文化創意產業園,樓外置有裝飾燈,夜間格外顯眼。東側是兩棟20世紀50~70年代的建築,原是蠶繭倉庫,現在閒置下來,等待著被再次修繕和利用。
這裡是吳江縣第一家機器繅絲廠一—震豐繅絲廠的舊址。它創辦的那個年代,正是國內蠶絲業盛衰交替的關鍵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義大利、法國蠶絲產量銳減。當時輯裡幹經供不應求,絲價飛灌,每百兩絲經從45元漲到了100元左右。適值黃金大跌,最低時每兩不到20元,也就是說每百兩絲經可換黃金5兩。那是震澤蠶絲業一段輝煌的歷史。到了20年代,雖然增長速度已明顯放緩,但國內蠶絲業行情見漲的整體走向尚未變化。大多數人都沒有察覺到,蠶絲業這一路高歌猛進的背後已經潛伏著不少危機。震澤產的輯裡幹經富於拉力,色澤潔白,曾一度優於廠(機械)絲不過從19世紀末開始,歐美原本工藝水平並不算高的機械繅絲技術進入了快速更新換代的階段,國內手工繰成的絲經卻優勢漸失,缺陷日漸明顯,已越來越難適合機械絲織業的需要。鄰國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就大力發展機械絲業,到20世紀20年代,其蠶絲出口量已至少是中國的三倍。
民國十八年(1929),由施肇曾等人牽頭籌股創辦的震豐繅絲廠投產,正是試圖改變震澤蠶絲業所面臨的這種局面。震豐繅絲廠是當時震澤的第一大廠,廠內有義大利式坐繅車208臺,職工600餘人,次年續建第二繅絲車間,又增至坐縱車416臺,職工950人。
因職工均為女性,震豐繅絲廠甚至一度改變了鎮上的人口性別結構1934年的報紙刊載了《江蘇省吳江縣震澤鎮經濟概況》一文,記載了當時震澤全鎮人口為9778人,其中女性4979人,男性4799人。作者隨後解釋道「該鎮婦女之所以超過男子者,蓋附近鄉村婦女,多至該鎮絲廠做工,故婦女人數因之驟增矣!
不過施曾等人沒有想到,他們接下來要而臨的不僅是技術革新和市場佔有率的問題,還有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和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世界戰爭。
當時歐美各國為緩解國內的經濟蕭條,加緊了對外的商品傾銷,同時豎起了關稅壁壘,限制商品進口。日本則加緊了在華行動,於民國二十年(1932)發動了「一·二八」事變,使上海及其周邊局勢一度極為緊張。
民國二十三年(1934)後,國內絲價一歇不振,每百兩僅值30餘元,而黃金漲至每兩90餘元,每百兩絲僅能換黃金3錢。面臨如此嚴峻的經濟局面,震澤「絲商遂無法維持,相繼歇業」
次年,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接手租賃綏豐繅絲廠,更名為震澤制絲所,試圖使陷於停產狀態的車間恢復生產。費達生出任工廠經理,將自營繩絲業務改為代烘代繅,後又更新設備將一個車間的坐繅車改裝成立繅車。可惜僅僅半年後,日軍就侵佔了震澤,炸毀了制絲所。
20世紀70年代,當時的是江市政府在震豐繅絲廠舊址上重辦了吳江繅絲廠。據絲綢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工作人員回憶,1994年繅絲廠擴建為吳江震豐集團公司,公司一度下轄6個經營實體,職工648人,規模達到頂峰。不過也正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震澤蠶絲業開始了市場經濟中的新一輪變革。曾經的震豐繅絲廠,後來的震豐集團公司,在這輪變革中畫上了句號。
20世紀90年代以後,市場經濟大潮席捲全國,長江三角洲的眾多城市、城鎮憑藉著國家政策、地理優勢、歷史積澱而「先富起來」。伴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的,是產業結構的轉型,也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淘汰。
蠶絲業曾因收入高於耕田而備受農戶青睞。不過也正是因為人均收入(人力成本)的迅速增長,近二十餘年來,蘇南、浙北的蠶絲業必須將勞動力需求較大的生產環節轉移至別處。在這種情況下,當地很多蠶絲業老區都迅速改換容顏不再是人們心目中那個家家戶戶種桑養蠶的水鄉江南,各地的繅絲廠也紛紛遷移或關閉。而此時的震澤,蠶絲業則另闢蹊徑,以前人所意想不到的方式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