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動非動,似靜非靜,動似疾風卷勁草,靜如落霞映森叢。快時電閃雷鳴,慢時行雲流水。」
這段話描寫的是一套拳法——「南蛇過垌」。
初讀這段話時,相信所有有著武術夢的孩子都會被這武林高手過招般的文字所吸引。
而這樣的一套拳法,確確實實是師出於合浦。
「南蛇過垌」,屬南派擬形拳。全套路模仿南蛇——過垌的動態。由左顧右盼、蛇出洞、爬行、纏繞、覓食、捕食、受驚、歸洞等部分組成,共九段51式。形象地刻畫了南蛇在欲動非動,似靜非靜的狀態下,出擊時迅速猛烈,快時如電閃雷鳴,靜時似行雲流水。身法自始至終貫穿浮、沉、吞、吐,動似疾風卷勁草,靜似落霞映森叢等。
「南蛇過垌」由拳師賴成已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於廣東省廣州創編,是李家拳發展的最高層次拳種。賴成已傳授流傳的李家拳系列比較完整,有李家拳譜(動作)十段62式,肘法組合4式,拳法組合7式,李家車輪掌對練,李家拳歌(八句),李家拳經(34句),器械有三步穿揚刀(又名蝴蝶雙刀)、棍、鈀等。
在運動線路上,保留傳統南拳拳打四方的風格,步法以四平馬為主,虛步、僕步、歇步為輔,手法、身法、融內家龍形、八卦於一體,掌法以勾手、蛇形掌為主,腳法以翹尾腿為主。在攻防技巧上,有順、反纏絲勁、弧圈勁、沉勁、提勁、崩勁、砸勁、彈、捋勁等突發勁。該拳完全剔除南拳的剛猛氣勢,講究以腰道為主,蓄氣運勁,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用意不用力,先化後發,後發制勝。運動中處處帶弧形,無處不是弧,無處不是圈,左右逢圓,一氣呵成,渾然一體。
提到賴成已,就不得不提他創辦的「珠光國術社」。現如今七,八十歲的合浦廉州鎮的老人,應該是很熟悉的。曾經在那裡學習武術的人,也許尚有人在。他們不會忘記,在廉州體育場上,一排排青少年習武的熱鬧場面。1938年,日寇侵華,廣州倫陷,他回家鄉合浦,在亷州開設醫務所。為弘揚中華武術,培養家鄉子弟,他與武術界金承春(太極名家楊澄甫親教門徒)、陳同庠等人創辦了《珠光國術社》,傳授李家拳,洪拳,太極拳,刀槍劍棍,及武術散手,為家鄉培養了一批武術人才。
賴成己教授武術,先講武德後教武術,他常說習武以強身為主,不得逞強欺人。
合浦亷州名中醫陳同庠,(合浦籍我國火箭專家陳壽春之父)拜賴成己為師,他遵從師訓,也經常以其師武德教導徒弟。陳同庠也是亷州城名拳師之一,他培養了一大批徒弟,現有些是合浦武協骨幹,武術教練,使優秀的中華武術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陳同癢又將其傳授給了嫡系弟子、廉州鎮青年黃永 初。陳同癢逝世後,黃永初成為李家拳系列(新生代)的第三代傳承人,也是現今「南蛇過垌」拳種的唯一傳承人。
當年的珠光國術社經常組織武術隊伍到農村表演,所得收入,開辦南拳、太極拳、劍、刀、棍等免費學習班,以推廣武術。民國34年(1945年),珠光國術社受有關部門委託,連續6年舉辦了戴手套技擊、徒手搏擊和套路表演賽。
賴成己除武藝超群外,其武德亦倍受人們讚揚。他生前弘揚國粹、匡扶正義、見義勇為、扶弱助貧、濟世為懷的風範,在武術界頗具聲譽。他常對徒弟們強調:「未學功夫先學德,德重於藝」,學武之人,一定要有武德。」賴成己要求徒弟們要「尊師重道,孝悌正義,扶危濟困,除暴安良」,「虛心請教,屈己待人,助人為樂」,習武者要尊師重道,尊老愛幼,以禮待人,不恃武傷人,不以強凌弱,要有慈、勇、智恆的精神與堅強意志。
來源:原創
合浦旅遊綜合編輯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漢郡合浦 海絲明珠
合浦歷史文化景點:合浦東坡亭景區、古海角亭景區、漢閭文化園、曲木土圍城、永安大士閣、槐園、四方嶺漢墓保護區公園、陳銘樞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