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藝人市場「新人輩出」。一方面,網絡選秀節目輸出不少兼具人氣和顏值的新人,有限的綜藝資源和音樂市場很難消化這些自帶流量光環的藝人,湧入影視市場之後,他們成為演員的新鮮血液;另一方面,大量主打圈層的小成本網劇湧現,製作方和平臺大量啟用與角色契合的新人以降低製作成本,讓更多素人有了進入演員職業的契機。
我們盤點了非科班演員的N種入行契機和走紅方式,來看不同類型的非科班演員的職業軌跡有哪些共性和差異。
科班演員跑組忙,非科班「門派」繁雜
下圖為今年藝人新媒體指數Top20,來自北電、中戲、上戲的科班演員共有12位,非科班演員有8位,佔比達到40%。
仔細來看這些具有高人氣的科班演員,包括朱一龍、鄧倫、楊冪、唐嫣、王凱、羅晉、江疏影等在內的演員,大都經歷了多年的配角生涯,厚積薄發下遇到合適的角色而走紅。當然,也有楊紫、易烊千璽和王俊凱這類在進入正歸院校前就有演戲經驗、或者較高關注度的科班演員,與主流科班演員相比,影視資源豐富,沒有過太多「跑組」經歷。
而非科班演員的「門派」和走紅軌跡則千差萬別,他們有的是選秀出道,比如肖戰和楊超越,在經紀公司的影視資源澆灌下進入演員職場;有的是頂流偶像,比如鹿晗和吳亦凡,在頂配資源的接駁下高調入局影視;有的則是素人出道,因個人特質或表演天賦而被劇組直接選擇,比如楊洋和羅雲熙。
「劇捧人」的時代,素人也能一夕成名
在非科班演員的N種走紅軌跡裡,素人首次參演影視劇便一夕暴紅的神話屢屢上演,「他們」也是最能代表演員職業特殊性的案例,細分下來,經由這種方式進入演員職場的非科班演員們又有三種「流派」。
第一種流派,是被「金牌製作人」選中,比如「謀女郎」周冬雨、「星女郎」林允、柴智屏的新F4,等等。這些已經在市場建立了強大收視率(票房)號召力的製作人,作品自帶較高關注度,選角時傾向於發掘低成本、有辨識度、與角色高度貼合的純素人。一方面,這些素人配合度更高、可塑性更強,能為角色帶來清新感,另一方面這些素人被Pick之後往往會被製作人籤約至麾下,能帶來長遠的商業價值。
然而,在平臺和資方「迷信」明星的漫長時間裡,影視作品的「劇捧人」屬性減弱,取而代之的是「明星帶劇」,金牌製作人的造星光環也在這樣的行業環境下逐漸暗淡。
第二種流派,是被具有高關注度的IP選中,出演具有高關注度的角色。比如在新版紅樓夢選角中拿下賈寶玉一角的楊洋,被耽美IP《上癮》選中的黃景瑜、被《左耳》選中的陳都靈,等等。這些被劇組直接選中的素人,大多有著不次於藝人的外形氣質,模特、舞蹈專業、校花校草等男神女神出沒的領域,都是劇組選角挖人的重點區域。
當下,IP改編影視作品因為神選角而捧紅主演的案例依然比比皆是,但劇組選角已經無需在路人裡尋寶了。在自媒體發達的當下,素人有太多曝光途徑,橫亙在影視公司與素人之間的壁壘正在消減,外形氣質具有「星象」的素人大多會再主動曝光或被動曝光下成為 「網紅」,以準藝人的身份尋找契機進入影視圈。
第三種流派,是星二代的非典型走紅,比如陳飛宇、歐陽娜娜、郭麒麟等,這些星二代因為自帶流量光環而備受影視公司青睞,再加上原本就有著豐富的影視資源,遇上合適的角色搭配專業的營銷,走紅機率極大。
資源灌溉下,歌手偶像批量湧入
與上述從素人直接進入影視圈的非科班演員相比,歌手或者偶像們進入影視圈更為普遍,粉絲量級的不同,成名年代的不同,行業大環境的不同,讓他們在影視領域的走紅方式也各自不同。
第一種是頂流偶像們的高調入局,比如張藝興、鹿晗、黃子韜、吳亦凡等,這些偶像已經成名,且具有超強流量號召力,在IP興盛的幾年,是頭部IP項目爭搶的目標。鹿晗回國之後的首部電視劇是檸萌影業的重磅IP《擇天記》;吳亦凡相繼在IP改編電影《原來你還在這裡》和《夏有喬木》裡挑大梁;張藝興參演了IP劇《老九門》和《黃金瞳》。這些作品的高關注度和高話題度,讓他們在轉型演員的路途中一直處於高光狀態。
在「流量IP+頂流偶像」的模式下,主打粉絲群體的IP改編作品獲利頗豐,但這種模式的紅利期如今也在一部又一部作品的失利下宣告結束。再加上大量新晉偶像們的崛起瓜分了頂流們的粉絲大軍,如今的演繹圈很難再現當年歸國四子眾星捧月般的盛狀。
第二種是具有圈層流量的歌手或偶像的跨界,比如肖戰和楊超越,他們都有著很強的個人魅力和觀眾緣,是同批選秀出道的組合裡最適合轉型演員的藝人。在《陳情令》之前,肖戰轉型演員的兩部重要電視劇《超星星樂園》和《哦,我的皇帝陛下》,第一出品方分別為所在組合當時的經紀公司天娛和後來的經紀公司哇唧唧哇。而楊超越的幾部電視劇第一出品方均為企鵝影視,與她所屬限定團經紀合約方同屬「鵝廠」麾下。
資源的灌溉只是給了這些青澀的偶像型演員一個跨界的跳板,他們自身的努力、悟性和表現力才是決定他們能否成功轉型演員的根本所在,肖戰的出圈便是最佳案例。當前國內偶像組合的甄選標準以唱跳為主,大多並不適合轉型演員,能成功以演員身份受到認可的更是少之又少。
第三種是早期因選秀而入行的歌手,比如李易峰、井柏然等。一直以來,國內的選秀節目屢屢都能捧出歌手,但音樂市場的長期低迷,加上沒有經紀公司的資源強捧,這些出道即巔峰的歌手後續發展舉步維艱,轉型演員成為他們的職業出路,這些歌手涉足影視之後,大多都跟科班演員有著相似的經歷,或是在大劇裡打醬油,或是在小劇裡當主演,直到遇上合適的角色進而大火。
結語:
素人也好,選秀歌手或偶像組合也好,這些非科班演員能被製作方Pick,往往有著獨特的才能或強大的個人魅力,一旦遇上合適的角色,他們往往能綻放出強大的能量,對角色的把控並不次於接受過專業影視理論知識培訓的科班演員。
每一個能在影視圈紮下根來的非科班演員,都折射出影視市場對不同類型演員的需求,他們不斷湧入的背後,是影視行業對演員生態多元化、新鮮感的直觀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