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以「鄉土鄉情鄉愁」為主題的陳琪戰「疫」書畫捐贈展在其老家浙江省浦江縣展出。
圖說:展覽現場 官方圖
海派書畫名家陳琪現任中國美協理事、上海美協副主席,這次展出的作品皆為其疫情期間創作,展覽所籌善款102萬元作為抗疫經費捐贈給紅十字會。
圖說:陳琪捐贈善款 官方圖
從「浦江」到「黃浦江」
年過六旬的陳琪正值創作的高峰期,他在藝術創作上致力於書法性線條和寫實裝飾的融合,注重色彩與墨的結合,成就了他花鳥畫創作之獨有大格局與大胸襟,他的作品屢獲大獎,被眾多藝術機構收藏,由他領銜創作的巨幅國畫《春風又綠江南岸》曾亮相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國展中心迎賓廳,受到了訪滬參會的各國元首的矚目,為我國笑迎八方賓朋增添精彩一筆。
浦江是書畫之鄉,宋代以降,湧現出200多位在中國書畫史上具有影響力的書畫家,堪稱一個文化奇觀。北宋於正封、元代柳貫、明代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清代東渡後被奉為「日本篆刻之父」的東皋興儔(心越)皆出生於此,近現代更有一大批書畫家活躍於藝壇,陳琪便是浦江這條藝術長河中的一位佼佼者。
圖說:陳琪作品·浦江山水 官方圖
離開行伍之後,陳琪一直深耕於山水畫寫生,對江南文化和海派藝術的融匯頗有心得。而家鄉的青山綠水在他的筆下熟悉又陌生,帶著他青少年時期的朦朧記憶。在上海畫壇成名之後,回到浦江做一個作品匯報一直是他的願望。從浦江出生,到生活工作在黃浦江畔,他說自己放佛沒有離開過。
圖說:陳琪作品·花鳥 官方圖
回鄉偶書出奇彩
今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陳琪的社會活動按下了暫停鍵。恰逢回鄉過年,陪伴老父的陳琪便「宅」在了老家,一呆兩個多月,這是他離開家鄉四十多年來時間最長的一次。 「閉關修煉」讓他有了更多思考和升華的時間和空間。他說,疫情對於我來說沒什麼影響,反而可靜下心來,宅在家補補課,研究以前所沒有時間去思考的一些問題,這種沉澱和收穫確屬意外之喜。
圖說:陳琪作品·抗疫 官方圖
山水畫寫生,是陳琪近年來樂此不疲的一種創作狀態,春天盛開的櫻花、桃花、梨花,以及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都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鄉民們送來的蔬菜瓜果,一經搬上案頭,便化為他筆下獨有的創作素材,他所表現的蔬果生動鮮活,農家風味十足,寄情於中國文人畫的意蘊之中。著名評論家江宏說,讀了陳琪的寫生作品,初春的鄉土鄉情和農家清品躍然紙上,喚起了每個人對孩提、對家鄉的鄉愁記憶。
陳琪對書法也情有獨鍾,他作畫的線條就得益於多年來對書法的理解和修煉,疫情期間他寫下了大量書法作品,並把用心之處放在了手札上,手札是歷代文人書法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現代人比較缺失的基本要素,為了補上這一課,陳琪靜心潛研,寫了大量書論筆記。
疫情新聞讓遊子無比牽掛
讓陳琪掛念的還是那些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醫務工作者和社會志願者。記者注意到,這次展覽中有不少作品是他專門為戰「疫」而作,《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疫情無情、大愛無疆》,無處不透出畫家心系疫情,牽掛一線的藝術擔當。他說:「我天天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是新聞發布會,這次若不是黨中央的偉大決策,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抗擊疫情,後果將不堪設想,同時我也看到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他們在與看不見的敵人作鬥爭,感嘆他們不懼危險的無私奉獻精神。」
圖說:陳琪作品·抗疫 官方圖
想展出這個階段的創作作品,但覺得一個單純的展覽不足以體現自己對家鄉的情感。要把自己的藝術行為變成抗疫的號召才更有意義。所以他想到了捐贈作品。「在歷史的長河中,藝術家的生命是短暫的,疫情讓藝術創作更要體現藝術家的修為和良知。所以我把幾件中國畫精品捐贈給家鄉博物館,並捐贈所籌善款,這是該有的擔當。
此次首展結束後,6月所有的展品將轉移到上海陸儼少藝術院繼續展出。(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圖說:圖說:巨幅國畫 《春風又綠江南岸》 新民晚報記者 劉歆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