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的人叫苦連天,城外的人依舊蜂擁而至。
作者 | 林則煌
設計 | 周亦琪
出品 | 人民數字FINTECH
體制內的工作穩定,常被稱為「鐵飯碗」,而銀行的工作,不僅穩定還高薪,則被譽為「金飯碗」。只不過,這個「金飯碗」正在慢慢褪色。
微博超話「今天你從銀行辭職了嗎」中的討論依舊熱火朝天,在知乎中搜索「銀行」,映入眼帘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在銀行工作很恐怖嗎?」。廣遭詬病的規矩森嚴、開會無數、工作內容枯燥、晉升通道狹窄、考核壓力大等等問題,都為「金飯碗」已褪色這一觀點提供了論據。
許多曾經削尖了腦袋擠進銀行的年輕人,如今不是已經辭職,就是正在謀劃著辭職。
今時不同往日
曾經,金融圈內流行著一句話:「保險公司跑著掙錢,證券公司坐著掙錢,銀行躺著掙錢。」銀行賺錢容易是圈內人的共識。
從利潤上看,從2003年開始的十年時間,銀行業可謂是高歌猛進。2004年至2013年,銀行業稅後利潤增長了54倍至1.7萬億元,且每年的增速都保持在兩位數。
2013年,《財富》發布世界500強最賺錢的企業榜單,中國有四家企業擠進前十,而這四家,正是工、農、建、中四大國有銀行。
擁有如此輝煌的成績,也難怪2011年時任民生銀行行長的洪崎直言:「中國銀行業一枝獨秀、利潤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點為富不仁的感覺,企業利潤那麼低,銀行利潤那麼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2003年開始,通過股份制改造和上市,銀行業得以脫胎換骨,而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快於存款利率市場化,為銀行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利差保護,依賴著資產負債表的擴張,銀行在這段時期實現了巨額利潤。
處於擴張期時,各家銀行都爭先恐後地增設網點,多出一個網點,就多出來一批崗位。因此與利潤同時快速增長的,還有銀行的從業人員數量。
銀監會年報顯示,從2006年到2017年,我國商業銀行從業人員數量從172萬增加至315萬。對於那時進入銀行的年輕人而言,遍地都是機會。
十年前,在相親市場上最「吃香」的還不是網際網路IT男,而是銀行男,有著體面、高薪、穩定等光環加持於身,在銀行工作成為一份令人豔羨的職業。
但黃金十年期的這種輝煌,並不是一種健康的現象。銀行「躺賺」,企業卻「喊窮」,這其實是金融未能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大量資金在虛擬經濟中空轉的表現。
當銀行的收入結構被逐漸調整優化,以往「吃利差」的盈利模式無法繼續維持,淨利潤增速放緩,銀行的黃金十年也就不復存在。
告別了擴張期之後,銀行網點、分支機構大幅縮減,銀行人的晉升通道隨之收窄,裁員、降薪也紛至沓來。
關於裁員,2016年,工農中建四大行共減約2.5萬人,在這之後,四大行的總人數逐年削減。
關於降薪,從5年前開始,銀行調薪的幅度也逐年下降,根據2020年的半年報數據,36家上市銀行今年上半年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合計為4008.4億元,同比下降1.5%。
銀行的「好日子」,真的結束了嗎。
一人進銀行,全家跟著忙
銀行一直是一個信奉「全員營銷」的地方。
近幾年更是愈演愈烈,不僅銷售崗位,連櫃員也背上了推銷產品和拉存款的任務。
網際網路金融對銀行的衝擊早已成老生常談,銀行業的經營壓力日益攀升也是不爭的事實,這種壓力落到基層員工頭上,便轉化為一個又一個的考核指標。
「一人進銀行,全家跟著忙。」在某國有銀行櫃檯工作了兩年的小穎常常用這句話來調侃自己的工作。剛進銀行時,她就被要求在櫃檯辦理業務時對客戶進行「一句話營銷」,但至少那時還沒有硬性的考核指標。
但工作不久後她開始有了每個月拉幾百萬存款的任務,只能靠著自己不斷練習營銷話術、硬著頭皮跑客戶來完成任務,經歷了這些之後她感慨道:「要是家底夠厚,隨時能用家裡的資源給銀行帶來幾千萬甚至上億存款,那絕對是行裡的寵兒。」
慢慢地,她身上所背的指標變多也變雜了,「前一陣全國推廣ETC,我朋友圈的銀行人,天天都在發推廣,走街串巷、拉親帶友,反正是渾身解數都使盡。而且還有信用卡、存款、對公開戶、付款碼等等,以至於我現在光是看到這些字眼都感到悲從中來。」
而已經在銀行工作8年的客戶經理陳忠不久前選擇了裸辭,已過而立之年,辭職對他來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對親友們解釋的原因是他想回家鄉創業,但與其說是原因,他認為這更像是個藉口,因為離開銀行對他而言是個「蓄謀已久」的決定。
「當我還是個櫃員的時候,我天天盼著轉崗為個貸客戶經理之後能輕鬆一點,沒想到等待著我的是越來越高的指標和越來越多的培訓、談話、考試、晨會、夕會,我覺得自己變成一臺機器,再不走,可能就再也走不了了。」
在銀行盈利水平面臨嚴峻挑戰的大環境下,以上兩位從業者的經歷,只不過是當下銀行業發展困境的一個切片。
普華永道發布的《2020年半年度中國銀行業回顧與展望》顯示,2020年上半年,52家中國上市銀行實現淨利潤9010.52億元,同比減少9.05%,這是銀行業首次出現整體性負增長。
網際網路的衝擊來勢洶湧,銀行業正迫切尋找著轉型之路,但對於銀行這艘「大船」而言,調頭並非易事。銀行紛紛選擇發展中間業務作為轉型方向,其結果是,各個層級的員工面臨的考核指標都成倍增加,無法完成指標的,另謀職業出路便成了無奈之舉。
圍城仍在
城裡的人叫苦連天,城外的人依舊蜂擁而至。
當計劃著逃離的年輕人在網絡上正討論得熱火朝天之時,今年幾大國有銀行的校招考試題目卻接連上了熱搜。
上熱搜的一大原因在於題目難度異常大,考察範圍除了金融基礎知識,還涉及卷積神經網絡、洛朗級數展式、天體運動原理、粒子靜態能源公式、《凡爾賽和約》、機械圖紙、現代主義詩人......以至於有人懷疑自己是進了中科院儲備院士的考場。
而這奇高的門檻背後,是銀行業依然圍城高築的真相。
據今年校招公告,為積極響應「六穩六保」的號召,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紛紛逆勢擴招,總招聘規模超7萬人。儘管裁員、減薪的傳聞不斷,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銀行依然是每年許多懵懂畢業生的嚮往之地。
目前,各銀行都在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比例,而缺乏專業性複合型人才成為銀行發展金融科技面臨的最大難點。
為了加大金融科技人才的隊伍建設,銀行在校招公告中以「對標網際網路頭部企業」的高薪吸引著計算機專業、數學專業及其他金融科技相關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從這一層面上看,銀行依舊是個高薪且發展前景廣闊的好工作。
無法否認,銀行業和其他大部分行業一樣,正面臨著一個難以避免的寒冬。
尋求轉型的路上,解決問題的答案需要銀行與員工共同書寫。對銀行,需要積極開拓場景、擁抱金融科技來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對員工,則需要根據用戶社群化、圈層化的新特點調整營銷策略,並不斷提升自身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