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三集系列紀錄片《中國紙的故事》已於2019年12月9-11日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該片由中國紙業網團隊從2016年底開始策劃構思。2017年12月17日,邀請行業內3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為紀錄片的拍攝建言獻策。2018年全年拍攝,次年12月剪輯完畢,歷時3年。紀錄片《中國紙的故事》由央視拍攝團隊完成,由中國紙業網和中國新聞社江蘇分社聯合製作,以國際化的視角,外宣片的製作理念,展現中國造紙術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整個拍攝歷經17個省市、4個國家,累計行程數十萬公裡,對中國造紙術兩千年的發展史進行系統全面的影像紀錄。《中國紙的故事》是如何誕生的?經歷了哪些波折?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在這裡,該片的發起人及主創人員之一,中國紙業網總經理丁霞講述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造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做出的重要貢獻!從公前2世紀到公18世紀初的近兩千年間,中國造紙術一直居於世界先進水平!「中國造紙」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為人類的文明進步與和平發展所做出的最引以為自豪的發明之一。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不僅促進了自身文化、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同時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了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為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造紙的傳承與發展,給後代留下寶貴的影像資料,深耕造紙行業20年的中國紙業網出資打造了三集系列紀錄片《中國紙的故事》。該片通過鏡頭向人們展示了人類發明傳播中國造紙術、中國造紙近現代百年復興路、手工造紙與機械造紙的傳承與創新。用密集而真實的「紙」與人的故事,折射「中國造紙術」對推動中華文明及世界文明進程的深刻內涵。
萌芽
一次偶然的談話
「說來完全因為一次偶然的談話,才會有今天的《中國紙的故事》。」聊到《中國紙的故事》的誕生,丁霞頗為感慨。2015年,她參加了一次行業的學術交流會議,在會議期間,她和一位行業領導聊天,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從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造紙業的發展聊到現狀及前景;從當下各地造紙技術的發展聊到地方紙史工作。在交談中丁霞發現,為了保護、展示與宣傳傳統紙文化、造紙工藝,不少地方建立了紙博物館、紙文化村等。為何不能用影像的形式,讓大眾感知中國紙業發展的歷史,用鏡頭講述中國造紙不平凡的創新曆程?這樣不僅可以讓世界多一個了解中國造紙的窗口,也可以為後代留下寶貴的影像資料。
此次會議結束後,丁霞查閱大量資料,發現該行業的紀錄片在我國尚是空白,拍攝紀錄片的想法便不時從她的腦海裡跳出。回到單位,她向董事長陳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此想法剛提出便得到領導的大力贊同,這也讓她有了信心和動力。
2016年,她開始著手準備,走訪調研了多個地區,查閱考證了大量的文獻記載資料,並在走訪、調研的基礎上形成初步的文案。2017年12月17日,對於紀錄片《中國紙的故事》來說,是個有著特殊意義的日子。在多方努力下,由中國紙業網主辦的紀錄片座談會在南京成功舉辦。座談會上,中國紙業網董事長陳育希望將此紀錄片奉獻給推動中國造紙發展和進步的先進產業者。中國造紙學會秘書長曹春昱稱,紀錄片的拍攝是造紙行業的一件大事,該片既要還原造紙歷史的真實發展,也要深入淺出地將造紙行業展現給民眾,可謂是一種「歷史新說」,希望大家用「不忘初心」的精神為中國造紙描繪濃墨重彩的一筆。此次座談會上,30多位專家和中國新聞社江蘇分社總編陳勵、導演寧照宇齊聚一堂,共同為紀錄片的拍攝建言獻策。
開機
紀錄片拍攝正式啟動
謀定而後動。2018年4月,紀錄片終於等來了開機。隨著拍攝首站浙江杭州華豐造紙廠的啟程,攝製組先後跨越國內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安徽省、河北省、四川省、陝西省、海南省、江西省、廣東省、福建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國臺灣等17個省市和烏茲別克斯坦、法國、義大利、日本4個國家。
(攝製組到華豐造紙廠老廠區取景)
(攝製組到浙江寧波亞漿紙業取景)
(攝製組到浙江民豐特種紙股份有限公司取景)
(攝製組到景興紙業取景)
(攝製組到浙江龍遊特種紙基地取景)
(攝製組到江西高安華林造紙遺址取景)
(攝製組到四川宜賓紙業取景)
(攝製組到中國石化雅詩紙業取景)
(攝製組到四川竹林基地取景)
(攝製組到南京林業大學採訪李忠正教授)
(攝製組到華南理工大學採訪陳克復院士)
(攝製組到山東太陽紙業取景)
(攝製組到安徽涇縣取景)
(採訪日本手工紙造紙專家奧野夫婦)
(攝製組到義大利-法布裡阿諾取景)
(攝製組到法國-安伯造紙博物館取景)
(攝製組到撒馬爾罕·闊造尼吉古造紙坊取景)
......
拍攝
艱辛與快樂並存
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啟動紀錄片項目以後,最難的是與參與拍攝的各方單位的溝通,拍攝期間,我們得到了中國造紙協會、中國造紙學會、浙江造紙協會、江蘇造紙協會、江蘇造紙學會、江西造紙協會、福建造紙學會、廣東造紙協會等領導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整個拍攝過程很辛苦,但也非常值得。期間發生很多令人感動的事情,至今想來還是倍感溫暖。」丁霞說道:「我國造紙行業的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克復在本片的拍攝中給予了很大的幫助。陳教授在拍攝現場特別激動,他說用鏡頭記錄中國造紙行業的創新發展,弘揚中國四大發明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件事現在終於有人來做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要想收穫得好,必須耕耘得好。為了將此紀錄片完成,前期與各個企業的溝通很重要,因一但拍攝啟動,便不能停下來,如若不然,不僅耗時耗力,拍攝經費也會大大增加。「這部紀錄片從籌拍到落實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就像一個新生兒從備孕到誕生的過程,充滿了艱辛和期待。令人欣慰的是現在終於圓滿完成。這與我國造紙行業領導和專家學者以及造紙企業的大力支持和協助密不可分。我們在浙江拍攝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浙江造紙協會陸文榮秘書長不顧年邁,陪著我們一路行駛至浙江多個城市;江西造紙學會雷建民秘書長,不顧山高和道路崎嶇,陪著我們步行到高安華林大山深處,一起找到了華林造紙遺址。江蘇造紙協會牛慶民會長一聽到我們準備拍攝的消息,伸出了全力支持的手。廣東造紙協會陳竹秘書長,在我們準備去廣東拍攝時,幫忙對接了很多工作。四川造紙協會秘書長羅福剛,帶領攝製組到達多個拍攝點,有平原,有高山。中國造紙協會趙偉理事長在專業性方面給了我們大量的指導意見。這部片子是大家智慧的結晶。」丁霞滿懷謝意的說道:「同時,還要感謝金光集團APP(中國)、浙江景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華豐紙業集團有限公司、民豐特種紙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輕工業杭州機電設計研究院、宜賓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永豐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石化雅詩紙業有限公司、廣州造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福伊特造紙(中國)有限公司等,這些企業在我們拍攝過程中給與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
歷盡艱辛
完美收官
為了保證紀錄片能拍攝順利,攝製組一行10人,經常乘坐飛機和火車往返於不同城市和國家之間。「其實不僅僅是我一個人辛苦,整個攝製組都一樣,記得2018年8月份在海南拍攝時,室外溫度已高達40度,雖然大家的衣服從早到晚都是溼的,可沒人顧及,攝像師謝勇和周峰專注拍攝,連臉上的汗都忘了擦,任憑汗珠滴落,當時場面很感人。」據丁霞介紹,最為驚險的兩次莫過於在安徽涇縣和江西高安華林造紙作坊遺址的拍攝,因山路崎嶇,車輛無法進入,大家只能徙步而行。單獨行走已經很困難,何況還帶著拍攝所用的設備和其他物品,大家毫無怨言,都小心翼翼地沿山路鬥折蛇行。
「雖然整個拍攝過程很辛苦,可還是很值得的。因這部片子將中國許多古老技藝和現代創新技術進行了完美演繹,使它具有了永恆的生命力。」丁霞說道。
2019年10月底,片子經過一年的打磨,雛形終於出來。丁霞說:「最後的校對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包括幾十位採訪者的名字條、唱詞等,每一個地方都不能有誤,我們在糾錯的同時,也在央視多位編導身上學習到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包括他們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極強的責任心。」
2019年12月9-11日,三集系列紀錄片《中國紙的故事》已在央視10套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計劃今年底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片子隨後還將在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新聞網、中國紙業網、騰訊等媒體播出。」採訪最後,丁霞無比欣慰地說道:「紀錄片的完成是中國紙業網給造紙行業獻上的寶貴禮物,團隊的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