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一直流傳一種說法,就是「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認為通過觀察小朋友的行為舉動,能基本判斷孩子以後的人生格局。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依據,靠不靠譜呢?神逗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苟同!
先說兩個神逗看到的例子。
第一個,主人公這裡統稱A君。A君是神逗小時候的玩伴,因為是鄰居,年齡也就相差1歲上下,所以,從小就在一起玩。他們家生活條件比較一般,但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家裡雖然沒有錢,但拼命的掙錢供兩個孩子讀書。兄弟倆也很懂事,行為中規中矩,看起來很有「教養」,可能天資有限,非常努力,但成績卻不是很好。性格偏於內向,但很自製。
經過他們父母的努力,終於在A君11歲的時候,他家花了大部分積蓄,買了房子,搬了家。可是,不幸的事情卻接二連三地發生了:搬家後的第一年,他媽媽精神方面出了問題,瘋了,當年就病逝了。第二年,他父親查出肝癌晚期,同年也撒手人寰,他們家新買的別人住了幾十年的「好風水」的房子居然還塌了!至此,神逗就失去A君兩兄弟的音信,聽我母親說是去投奔他舅舅。
多年後的相逢,是在2018年冬天,神逗去廈門出差,因為一直跟一個老鄉有聯繫,就順路去看看。我們吃飯的時候,聊到了小時候的一些同學,這時候這個老鄉說,A君就在這邊,還沒多遠,幾分鐘就到了,他就電話叫A君過來。對於跟他見面,我還是非常期待的,畢竟兒時一起有過無限歡樂的時光。幾分鐘後,A君就過來了。沒有我意料中的熱情場面,A君顯得更「沉默」了。相處半個多小時他沒說過幾句話。我了解到,其實他現在過得還不錯,娶了老婆生了女兒,座駕也是配置不錯的大奔。中途他因為有事便離開了,沒有要跟我留聯繫方式,也沒說別的告別的話。但我心裡還是很高興的,農村出來的窮孩子,混成現在這樣,已經是很好的了,何況,他還是真正意義上的「孤兒」。
另外一個故事,這裡統稱B君,B君的大伯因為是聾啞人,一直沒有成家,家裡的農活都能做,所以,B君的爸爸可以外出打工掙錢,每年都有非常不錯的收入。相對來說,他們家的條件是我們那塊兒最好的了。但他爸爸每年只有在過年的幾天是在家裡的。B君在家就完全由奶奶和媽媽帶。因為家庭條件相對較好,他媽媽也管得沒那麼嚴厲。B君從小的性格就是那種開朗大方、熱心活潑、自信果斷的人,在所有的親戚朋友面前都是大家口中的「將來會有出息」的孩子。但是,由於其父親常年在外打工,缺乏管教,B君慢慢的就交上了「壞」朋友,變得無法無天,膽大妄為了,他媽媽沒有辦法,只能是縮減他的零花錢,以至於初中2年級的時候他就參與了一次搶劫,跟一群混混攔路搶了過路的司機,8個人一共搶了28塊錢,被勞教了半年。出來後,這麼多年也沒幹什么正事,跟一群狐朋狗友屢屢犯事兒,監獄那種地方,短短的10年,他已經是7進6出了!
這些都是真人真事,說到這裡,你有什麼想法嗎?
我們很多的家長、老人喜歡說「3歲看小,7歲看老」,遇到看起來懂事的寶寶,就各種誇獎,對方家長也喜歡聽,孩子也喜歡聽,所以皆大歡喜嘛!
那這種說法,是不是真的科學呢?
上面的兩個例子,我們看到,A君如果家裡沒有發生什麼災難,可能,他現在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因為他小時候的所有表現,都只表明,他將來只能是一個普通的人。在他人生最需要監督教育的年齡,失去了雙親,過上了寄人籬下的生活。現在的孩子,沒有幾個會有這種遭遇吧? 但是,他在挫折中成長了,他變得堅強,有恆心,雖然性格上的缺陷一輩子也彌補不了,但起碼他現在有一個幸福的家了。因為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能靠自己!這為何就不能算是一種成功呢?
B君,從小家庭條件不錯,也是那種大家都真真認可的「好小子」,相對來說,他有一個算是很好的成長環境了,有零花錢花,有媽媽、奶奶的疼愛,有親戚朋友的吹捧。大家都會想,這孩子自己又聰明活潑、有自信、堅強、還不矯情,而且還有很強的領導欲,也是所謂的「孩子王」,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肯定會很有出息吧?這畢竟都是我們現在很多的家長努力培養的目標。但事實呢?現實就是這麼的殘酷。
我不否認「3歲看小,7歲看老」有一定的道理,我的觀點是,後天教育才是左右孩子一生格局的關鍵。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活潑的、可愛的、正能量的。只是有些孩子的天性被他所處的生活環境所掩埋了。很多孩子是為了被誇獎才做哪些會被誇獎的事情。其實做父母的更應該關注,父母不在身邊時孩子的表現,而不是人前的表現。是人就會有虛榮心,3歲的孩子也不例外!
要明白這些道理:
首先,我們做家長的格局要大一點,父母的眼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格局。就如同鯊魚養在魚缸裡,它就永遠長不大一樣的道理。
其次,應該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成為有獨立思想的人。當人們的技能實力相當,有更深層次思想的人才有更高的境界,才是他能優於他人的地方。
我們時常在電視裡看到,古代的教書先生教孩子搖頭晃腦地背詩詞歌賦、經史子集,我們都會想到,這種教育實在是太次了。但輪到我們自己的時候,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家長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念、答案塞進孩子的腦袋裡,讓他更快的掌握,不給他自己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機會。可是他們很多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沒有融會貫通,形成不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家長只是把知識「複製」然後 「粘貼」到孩子的腦海中。其實這樣做,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完全可以碾壓孩子帶來的好處。孩子只有自己有思考能力,知道為什麼學?學什麼?怎麼學?才會真正的有動力,才會學得好。
家長也一樣,只有明白了,怎麼教?教什麼?才能真正地培養好孩子。
再者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
我們看到新聞上,關於「神童」的報導其實也不少,但慢慢的也就銷聲斂跡了,真正獲得成功的,也都是有正確的良好的教育方式。
就算是古代,也有這樣的人。我們所知曉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故事,我們都是耳熟能詳,被稱為「神童」的方仲永到他20歲的時候已經是「泯然眾人矣」,可悲,可嘆!(王安石—《傷仲永》)
很多家長,在孩子4歲、5歲的時候就開始考慮,說要不要給孩子報班什麼的,我想說,如果孩子有興趣,又有那個時間,是可以報的,畢竟藝多不壓身嘛。但如果我們盲目地去追求這些,認為孩子越早學越好,學的東西越多越好,這就不好了,這樣未必就能讓孩子成才,反而非常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
也有家長問,為什麼我的孩子小學的時候,成績很好,到初中就不行了,到高中更是更不上了。其實每個階段的學習是不一樣的。簡單點說,小學的教育,是「照葫蘆畫葫蘆」。孩子只需要記住該記住的,基本上成績就不會差到哪裡去。初中的教育,是「照葫蘆畫瓢」,孩子需要有自己的思想了,起碼能舉一反三。高中的教育就不是照葫蘆畫瓢能解決得了,他要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並且能自我檢測、自我提升才能有好的成績。
如果您是家長,或者是以後要成為家長,你會怎麼對孩子做正確的教育呢?
你在孩子教育的過程中,有沒有走入這樣的誤區呢?歡迎留言討論!
Ps:神逗奶爸的所有文章,均為神逗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載。文章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關注神逗奶爸,每天分享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