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都在被禁,現在的孩子接受無能了?/圖蟲創意
綜藝節目洗歌詞,遊戲人物血變綠色,動畫片裡方言口音不準太濃......現在輪到兒童文學了,還是「哺育」了好幾代人的那種兒童文學。
2020下半年,兒童文學界掀起一場血雨腥風的「禁書運動」,起因是有網友爆料了幾本「兒童不宜」的兒童文學。
據了解,被歸為「童書黑名單」的書籍中有涉及宣揚自殺、暴力、情慾、不良習慣、誤導三觀等內容。乍看的確嚇了一跳,童書中竟有這些內容?
細看發現,《淘氣包馬小跳之天真媽媽》、《狼王夢》、《斑羚飛渡》等陪伴我們幾代成長的佳作竟然也赫然在列。這是怎麼回事?
雲南省昭通市的昭陽區率先發布「禁書聲明」。
禁書名單中有沒有你小時候喜愛的童書呢?
翻看爆料網友的分析才發現,原來書中的確有一些「大尺度」描寫。
「黑心作家,居然寫這些東西來荼毒孩子幼小的心靈。」一些家長們看到後直接「炸鍋」。
「你不說,孩子都沒往那兒想。」還有一些家長認為此舉過於敏感,更重要的是,有些書籍甚至是他們兒時的啟蒙作。
保護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的確重要,但是這項「禁書運動」究竟有沒有必要呢?
瞄準關鍵字直接「開炮」
檢查方式太過簡單粗暴
「禁書運動」的炮火首先對準了《裝在口袋裡的爸爸》系列圖書。
《裝在口袋裡的爸爸》由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楊鵬所著,受到曹文軒推薦的兒童文學,暢銷10餘年,是新課標指定小學生必讀之一。/《裝在口袋裡的爸爸》
這本書受到家長們的痛斥是由於其中有涉及自殺的橋段,並且有美化自殺的傾向。
對「死亡」沒有概念的孩子會相信書中的描述,從而被帶「跑偏」,這的確很危險。
畢竟,大多數孩子在接受新鮮事物和信息後的第一反應就是模仿。早在上世紀,就有很多孩子模仿超級英雄漫畫而受傷的案例。
書中某段落,作者詳細描寫了小孩的自殺心理與自殺過程,並且誤導孩子跳樓之後不會摔到地上/《裝在口袋裡的爸爸》
爆出這本書有問題的網友,正是在被孩子問到「我們死後會去哪個隧道呀?」之後,感到十分後怕,所以開始呼籲其他家長進行「書架大檢查」。
看到家長們解決了一個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潛在危機,我一度想要拍手稱快,但後續的發展卻讓我笑不出來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於家長來說,孩子就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寶貝,發生這樣的事情,家長們的反應可想而知。
接下來中槍的就是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
在《淘氣包馬小跳之天真媽媽》中,馬小跳被媽媽逼著練鋼琴非常鬱悶,他對好朋友唐飛說:「我受不了練鋼琴了,不想練了,都想自殺了。」並且還討教「哪種自殺方式比較好」。
唐飛還真的回答了幾種「自殺方式」。/《淘氣包馬小跳》
這麼看很嚇人,但是等等!讀過這個這本書的人應該都知道,馬小跳聽唐飛講完諸多「死法」後得出的結論是「死亡太可怕了,我要好好活著。」
楊紅櫻表示,「當時的創作初衷是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願意的事。馬小跳和唐飛都是開朗幽默的孩子,他們的對話調侃了自殺的樣子很嚇人」。
「如果聯繫人物性格,完整地讀這個故事,就知道什麼是斷章取義了。」
死亡不能談論,性也不能提及。
在「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的《狼王夢》中,因出現「動物交配」的片段,被家長們集體「封殺」;在《象的種族歧視》中,因出現「異性相吸」的相關描述,也引起爭議上了熱搜。
以正常眼光看待,這就是動物繁衍後代的自然過程。印證了郭德綱的那句話,「呀!這句話把我教壞了,這個動作把我帶壞了......其實你來之前就是那個玩意兒。」/《狼王夢》
網友憤怒,「這有什麼好爭議的?繁衍後代不靠異性相吸,難道要靠無性繁殖嗎?」、「動物交配都能看出A片感,你怎麼不去禁CCTV的《動物世界》?」
沈石溪本人也認為這些片段的描寫無傷大雅。
一些家長也認為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個自然現象,區別對待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關注。/新聞
有多少家長是真正看完了一本書後才發表意見?
從篩子眼兒裡找出負面關鍵字,不分三七二十一就一頓「狂轟濫炸」,結果就是孩子被圈在「無菌環境」中,無書可讀。
父母控制力「爆表」
孩子「畸形」成長
這場「禁書運動」中,家長們又在使用他們最原始的權力——控制。控制孩子永遠只能看到我們想讓他們看到的。
英劇《黑鏡》講的就是母親控制女兒「視野」結果釀成悲劇的故事。
為了讓女兒能健康快樂地長大,母親將檢測器晶片植入女兒的大腦,這樣母親就可以在控制屏上共享女兒的視野。
女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植入晶片,她的世界雖然被「保護」的很好,卻失去了正常孩子該有的認知和情緒。/《黑鏡》
這個項目還有一個特殊的功能,就是當孩子的視角中出現恐怖、血腥、色情等不好的畫面時,晶片可以將女孩接收到的畫面變成馬賽克,同時屏蔽所有聲音。
看到這裡,相信這項「黑科技」讓不少父母大呼過癮。「我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學壞了。」
但是這項「黑科技」還有難以想像的副作用。
女孩的世界是由一個接著一個的馬賽克組成。路遇惡犬狂吠,女孩什麼也看不到、聽不到,淡定路過;外公突發疾病,女孩依舊無法知道發生了什麼,所以無動於衷。/《黑鏡》
女兒慢慢長大,她好奇同學們口中的鮮血是什麼,所以回家後她畫出流血的樣子,畫面開始形成馬賽克,她用鉛筆劃傷自己,依舊什麼也看不到,崩潰的她開始瘋狂自殘。
後來,在母親關閉控制器後,女孩成了一匹脫韁野馬,迫切地嘗試以前從未了解的一切:觀看色情視頻、與男生外出過夜、吸毒......結果就是女孩極儘可能地變壞。
父母可以「刪除」文學、影視等作品中所有負面的信息,但是刪得掉社會中所有的「壞」嗎?
就像影片中的女孩從來不知道血為何物,但身邊的同學知道,她就會無法避免地知道。/《黑鏡》
小時候喜歡聽《小紅帽與大灰狼》的故事。小紅帽雖然被大灰狼一口吞掉了,但是當獵人劃開大灰狼的肚皮後小紅帽竟然活著跳了出來。
童話故事裡決不允許有死亡出現,但是這也會讓孩子認為,原來被吃掉也不會有事。如果以後遇到動物攻擊,他們還會逃跑和自衛嗎?
同樣,童話故事裡也決不允許以悲劇結尾。
「王子和公主舉行婚禮,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婚姻裡還有「婆媳矛盾」,還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煩擾。
活在童話世界裡,怎樣接收「現實的毒打」?心態崩潰後才會釀成真正的悲劇。/圖蟲創意
簡單粗暴地刪除暴力、情色、死亡等負能量不會讓孩子更安全,只會讓他們身處危險而不自知。
當「違禁話題」被大方開聊
就會成為普通話題
在傳統觀念下,人們很忌諱談論死亡,大人都要小心翼翼地去迴避,又怎會讓孩子去認識「死亡」?所以當「死亡」出現於兒童文學中,家長必然會第一時間抨擊。
由此可見,現在的「死亡教育」有多麼匱乏。
《尋夢環遊記》就是一部討論死亡的電影,按照那些極端父母的想法,這部電影創造出一個「亡靈世界」不也是對死亡的美化嗎?
但是當「死亡」的表層被揭開,親情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尋夢環遊記》
討論死亡,其實是討論生命的意義。
有位父親講述,在給女兒讀了《活了一百萬次的貓》之後,女兒開始擔心死亡,並且首先擔心爸爸會不會死亡。
這時爸爸給了她肯定的答覆,讓她知道每個人都會死去,這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女兒又憂心忡忡地問他,「但是爸爸死了之後誰給我買玩具,誰陪我玩呢?」
面對孩子的「黑色想像」,父親沒有以一句「胡思亂想什麼呢」來結束對話,而是一一解答她的疑惑。/圖蟲創意
「爸爸會死,但那是在很久以後,你已經長大成人。萬一沒長大,還會有媽媽給你買玩具,其他小朋友跟你一起玩......」
得到這樣的答案,孩子的世界就會形成安全感與可控感。比起一味的恐懼和迴避死亡,這樣的方式不是更好嗎?
臺灣教育學博士張淑美表示,「兒童在4 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很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性教育也是一樣的。
我們一邊呼喊「性教育該提上日程」,一邊又炮轟帶有性元素的作品,認為它們玷汙了孩子的純潔心靈。
7歲小男孩問爸爸各種生理知識。爸爸最初很尷尬,但他卻盡其所能,用各種簡單的生活事例、生動的童話故事,解答著兒子的這類困惑。最終,兒子在快樂教學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也收穫了很多樂趣。/《父與子的性教尬聊》
其實,利用文學、影視作品來引出這些平時不會討論到的話題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孩子本是白紙一張,在讀書的過程中看到死亡不會恐懼,看到情色不會羞恥,但是他們會好奇,這時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他們就能形成正確的觀念。
與其轟轟轟烈烈地去參與「禁書運動」,不如睡前陪孩子好好讀書。/圖蟲創意
給孩子一些空間去「摸爬滾打」,「脫敏」後才能擁有更頑強的生命力。
作者 | 餘音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