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有一件青玉臥牛,玉質青中閃黃手感油潤,價值不得而知
牛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中,具有獨特的地位。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已經萌生了保護牛的意識。在那個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裡,牛意味著財富。因而,西周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規定:諸侯無故不殺牛。
就是到了禮崩樂壞的東周時期,牛的地位依舊極為崇高,這一點在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之黑色裂變》中有十分生動的表現。最為經典的就是,秦國貴族人物的高規格待遇竟然是坐牛車。比如秦獻公去世的時候,上大夫甘龍就是乘坐牛車,可見牛車在東周時期不是一般人能夠乘坐的。
隨著人類歷史的演化,特別是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牛逐漸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含義。牛成了無私奉獻、勤勞樸實的化身,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
因而,牛在我國的藝術作品中很是常見。最為經典的當屬韓滉的《五牛圖》,把牛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出來。
馬未都收藏的青玉臥牛,玉質青中閃黃手感油潤。玉質指的是玉雕原材料,青中閃黃又說的是青玉之品相,至於手感油潤,更多的是一種觸覺。
可以想像一下,青玉臥牛積攢了多少「人氣」。「人氣」是收藏界的專用術語,可以說是一種收藏家的情懷與精神寄託。所以,青玉臥牛的沁色還是比較正宗的。
馬未都指出,青玉臥牛採用了圓雕技法,雕造一牛呈俯臥姿態,給人以安靜祥和之感。在這裡需要補充一點,圓雕亦稱立體雕,是藝術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
這就要求工匠從前、後、左、右、上、中、下全方位進行雕刻,雕刻難度相當之大。所以,青玉臥牛無論是從藝術價值還是文物價值,都是相當不錯的珍品。
結合馬未都所藏青玉臥牛,可知牛作為最重要的畜力與農業生產確實是息息相關,也被社會各個階層所重視。馬未都進一步強調,根據牛角向後呈捲曲狀可知,此牛應為水牛,多產於南方。
水牛就不用多說了,千百年以來都是水田「伴侶」。水牛在中國古代的地位,那是無可撼動的。歷朝歷代的盛世,多多少少都有水牛的貢獻。
熟知馬未都的人,都特別西喜歡其撿漏故事,但筆者並沒有找到關於青玉臥牛的相關來路:馬未都沒有說明。因而,關於馬未都所藏青玉臥牛的具體價值不得而知。不過,馬未都一向秉承「談文物不談錢」的原則,特別反感將文物金錢化。
從這個角度來說,具體價值對馬未都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只需從中體驗到文物的魅力即可。況且馬未都也曾表示,以後會把自己的文物捐出去。由此可見,馬未都已經到了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並不是為了收藏而收藏,更多的是為了文化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