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訪談錄
2018年8月,在改革發展建設的關鍵時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了第七次工作會議,提出了推動航天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和未來3年發展改革任務。
2019年9月,集團公司領導幹部會提出了以戰略管控為核心的差異化管控模式調整、航天科研生產管理模式優化升級、航天技術應用與服務產業市場化轉型,以及適應現代治理能力的規章制度體系建設為核心的「3+1」改革頂層架構。
為更好落實集團公司第七次工作會議精神和「3+1」改革部署,結合新近召開的2020年度領導幹部會,本報陸續派出記者,對集團公司所屬單位一把手進行訪談,介紹各單位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面臨的形勢、取得的進展和成績亮點。
駛入成都市龍泉驛區,城市森林步道沿高速公路延伸,地鐵、體育館等基礎設施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紮根於此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七院同這座城市一道,搭上時代發展的高速列車。
經歷了三線建設、脫險調遷、改革重組、轉型升級等多個階段,現如今,七院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面臨新形勢、新挑戰,這支「川軍」踏上了一條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01
轉變,
有經驗也有勇氣
七院是集團公司重大航天型號任務批生產基地。50多年來,七院先後承擔並圓滿完成了國家多種航天產品的研製生產任務。
回顧過往,為響應黨中央「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七院在巴山蜀水間隱姓埋名,為國鑄劍;進入新世紀,七院服從國家整體戰略調整,實施三線調遷和改革調整,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
「七院幹部職工在歷次改革調整中接受了衝擊,歷練了心志,也得到了鍛鍊。大家嘗到了甜頭,有改革經驗積累,也有勇氣面對改革。」七院院長李佔文介紹,七院經歷過兩基地合併、兩廠破產等改革陣痛,並在變革期間實現了「三個轉變」,即從生產型企業向創新型研究院轉變,從求生存向謀發展轉變,從矛盾眾多、信心不足到穩定團結、積極向上轉變。
在集團公司實現「三高」發展、邁向「雙一流」的徵程上,七院近兩年批產能力不斷提升,形成「兩彈三技」優勢體系,在重大航天型號生產、火箭彈研製和火工品研製、渦噴發動機研製、雷達導引頭研製領域優勢明顯,同時積極開展民用產品生產經營,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但在業務發展的同時,一些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李佔文坦言:「可以概括為主業不突出,發展不平衡,創新驅動不明顯。」從總體規模上看,相比集團公司其他研究院,七院的經濟發展水平仍處於低位,距離建成創新型企業還有一定差距。
02
改革,
要加法也要減法
2019年,七院先後召開了院人才工作會、科技創新大會、戰管會,出臺了《七院推動戰略落地深化改革實施意見》。
「改革要符合集團公司主旋律、大方向。」李佔文介紹,根據2019年集團公司領導幹部會做出的「3+1」頂層戰略部署, 七院結合工作和發展實際,提出「三個三」的工作著力點,即提升「三項能力」、抓實「三個堅持」、致力「三個探索」。
近幾年,高密度生產交付成為新常態,七院的任務量逐年遞增,當務之急要滿足日益增長的科研任務需求,實現產業化發展,提升國家重大裝備批生產、戰術型號研發與生產、民用產業盈利,履行集團公司「科技強軍、航天報國」使命。
「型號批產不能等、不能靠,不給錢也要幹。」一聲令下,萬箭齊發。在院總體部的帶領下,七院各單位從基礎生產製造著手優化流程。
為提升國家重大裝備批生產能力、優化科研生產管理模式,七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智能製造為例,既做加法,也做減法。李佔文舉了個例子:火工品生產中人工環節多、風險點多,692廠大力推進裝配數位化生產線建設,初步取得了成效,減少人力差錯,又提升效率,這就是加法;推動各廠所為一線操作工作編寫作業指導書,簡化流程,明確單一崗位職責,減少人工誤差,保證產品零缺陷,這就是減法。
「改革要做好加減法」,這一理念被李佔文反覆提及,也被貫穿到七院改革中。面對市場化、國際化、低成本的要求,七院適應新形勢,初步建立戰術武器科研生產體系。邊設計、邊優化、邊推進,計劃在3年內建立完備的科研生產管理體系。
基於歷史原因,七院民用產業目前仍處於中低位水平,和航天技術的關聯度不夠高。七院對現有民品項目做行業深度分析,決定保留有發展潛力的產業,資源及時「加」上去,做精、做專,在行業內實現從跟跑到並跑的轉變;對行業前景不明朗的產業,或沒有技術優勢、與主業不相關的項目,或賣、或關、或轉型,及時止損,一定要把包袱「減」下來。
面臨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七院外抓市場、內抓管理,提前啟動降本增效措施,與去年同期相比,部分產業基本保持同步發展,有些產業效益甚至比去年更好。
提升航天技術成果轉化能力是七院決心重點做好的一件事。在小而精的專業領域,技術轉化又相對容易。李佔文介紹,七院推出「1+1」工程,即每項型號主業必須孵化出一個航天技術應用項目或產業,預計在未來幾年能出現一批優勢項目和產業,實現高效資源配置、與七院專業技術共生。
據統計,七院為了把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已經梳理出90條重點任務,分階段制定了393條工作計劃。堅持從嚴治黨、創新驅動、人才強企;探索融合發展之路,探索利用市場資源求發展之路,探索深度介入宇航領域求發展之路。
03
蹚進改革「深水區」
「改革是謀長遠的工作,不可能一改就靈。」對此,李佔文感觸很深,他表示,改革要憑藉時不我待的精神積極推動,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因為容易改的、好改的已經改完了,剩下的都是改革深水區。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具備了深厚的人才資源,才有底氣去改革深水區蹚出一條路子。
近幾年,七院召開人才工作會、科技創新大會,出臺基礎創新獎勵管理辦法,大力實施「英才工程」,在加快人才隊伍、創新體系、科研生產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有政策做保障,人才如同涓涓細流匯入七院,帶來創新活力。
越來越多的留學歸國人才、高校應屆畢業生加入七院投身航天事業,已經在崗的「985」高校人才流失率從兩位數減至個位數,還有從航天航空等相關領域聘請的近50位專家,共同組成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
李佔文認為,檢驗改革成效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看是否能留住人才,是否能讓能幹的人、幹出成績的人的收入持續增長。
如今,七院推行的骨幹持股政策激勵效果明顯,讓人才和企業同進退。李佔文說,民用產業試點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以航天模塑、航天世源、航天世東、川南能源等為代表的一批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並實現員工持股,對外投資的部分公司,投資伊始即實現股權多元化,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激發員工活力。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為企業創造收益。七院民品企業航天模塑的研發水平高、創新能力強,在疫情期間受到的衝擊小,全面復工後企業生產經營很快復甦,市場佔有率穩步提升。
基於這些成功經驗,七院再進一步,開始積極探索實施涉軍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方案。7304廠實現了集團公司首家軍工企業股權多元化,解決發展急需的資金問題,對軍工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作出大膽嘗試,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幹部職工有勇氣主動求變化,是改革最大的人心基礎。」李佔文認為,搭上西部發展的快車,七院近年來人才吸引力、發展機遇明顯增加,放眼長遠,還要積極搭建創新發展平臺,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04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改革是為了推動發展,要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平衡。」李佔文認為,深化改革要往深處走,必定面臨一些阻力,為呼應集團公司領導幹部會作出的「3+1」戰略部署,七院結合工作實際明確四方面舉措,為後續發展謀長遠、打基礎。
首先是差異化管理,七院型號、民品分線管理,對型號實施分類管理,明確院本部在不同業務領域的管理定位,進一步細化經營管控職責。七院對涉及職業教育、汽車零部件等多元業務,實際生產倒逼差異化管理,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第二是加快推進科研生產管理體系建設,以型號生產為主,從頂層推動型號管理模式優化,建立有特色的型號生產管理模式,一要保時、保質、保量完成國家任務,二要積極迎合市場、客戶需求,把七院技術優勢轉化為核心競爭力。
第三是繼續推動公司管理市場化轉型,使產業與市場接軌,堅持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實施崗位分紅、項目分紅、骨幹持股、引進投資者等人才激勵方案,並持續完善經營機制。
第四是穩步推進規章制度體系建設。七院成立深化規章制度體系建設小組,印發《院深化規章制度體系建設方案》,重新開展「廢、改、立、留」工作,與集團公司制度體系打通並優化制度,推動規章制度體系建設落地見效。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李佔文說,七院的全面深化改革就得抱著這樣的信念。
文/ 中國航天報記者 胡藍月
原標題:《篤定前行,做好全面深改「加減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