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江湖藝人之間有個稱呼——老合。原本這是特指靠坑人騙人謀取錢財的「生意人」,說相聲的雖說是平地摳餅靠本事掙開口飯,但也沿用了這一稱謂。其實現如今的「老合」除了指作藝之人外,還有以和為貴的意思。當今相聲藝人不可能再靠「吃空瓦相」、「合人」的手段混飯吃,沒有額勒金德的能耐很難立足,即便有過人之處也不能自命清高目空一切。以和為貴,不僅有利於個人的藝術發展,更能維繫整個行業的團結。
別說是整個相聲界,小到一個社團裡都不能鋒芒畢露。就拿德雲社來說,當年郭德綱眾弟子中出了位可稱全才的翹楚,他就是郭鶴鳴。把他稱為「全才」並無誇張成分,論說相聲,單雙不擋,捧逗俱佳;論其他曲藝門類,快板、蓮花落、八角鼓、評書、雙簧、山東快書沒有拿不動的;論演奏,幾乎是「帶弦的就能拉,帶眼的就能吹」。
這樣的徒弟恐怕在德雲社再難找出第二個了。本該揚名立萬的青年才俊,卻選擇了退出德雲社,最終在德雲家譜中以「欺師滅祖手段卑劣,革除師門」的「判詞」清理出門戶。這其中恩怨交錯,外人不足以妄加揣測。但有一節,當年的郭鶴鳴在德雲社這個小圈子裡的確不夠老合。
客觀而言,且不論前面提到這些傍身技藝是否樣樣精通,僅掌握全面這一點就不可多得。難怪當年師父郭德綱評價他「這孩子沒有不會的,一人能頂一個樂隊,德雲社沒他開不了戲。」但郭鶴鳴對相聲表演形式的認知相對保守,在他看來說相聲就該規規矩矩,有鋪有墊。像嶽雲鵬、閆雲達、燒餅等師兄弟在臺上洋鬧、灑狗血都是不入流的玩意。長此以往,只能攪混了相聲界,甚至可能把德雲社引入歧途。然而,令郭鶴鳴沒想到的是,恰恰是他嗤之以鼻的表演反而大紅大紫。其實,郭鶴鳴對相聲的認知並沒錯,滿臺灑狗血的表演確實不叫相聲。可他錯就錯在將自己的觀點公之於眾。
德雲社師兄弟當中不是所有人都劍走偏鋒,也不乏有像欒雲平、孔雲龍、李雲天這樣踏踏實實作藝的。其實郭鶴鳴完全可以在表演中延續自己一貫的風格,總歸觀眾的欣賞水平不會永遠停滯不前,當領略過高級的包袱,精湛的表演之後,總有對洋鬧乏味的時候。然而一旦表達出不滿,宣洩了不平就顯得不夠「老合」了。退社,成了遲早的事。德雲社的平臺效應有目共睹,假如當初郭鶴鳴能以中庸之道調整懷才不遇的心態,很難說數年之後不會大紅大紫。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例子就是周九良。
周九良雖說不像師哥郭鶴鳴樣樣精通,但也是德雲社裡公認的一把好弦。在何雲偉、曹雲金、燒餅等弟子如日中天的時候,觀眾甚至還不知道有周九良的存在。面對師哥們「抄近道」的走紅方式,他既沒隨波逐流,也沒表現出不屑一顧。臺上該怎麼捧哏還怎麼捧,該唱單弦也沒耽誤。最近幾年,孟周這一檔頻頻登上各大衛視舞臺,早已家喻戶曉。可對比以前他在德雲社小劇場的演出不難發現,走紅後的周九良和之前在表演風格上並無他樣。
前有郭鶴鳴,後有周九良都是德雲社裡難得的好弦師,都心懷踏實作藝的執念,然而如今的境遇卻天壤之別,或許只能說「性格決定命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