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了點特價清倉的CD,不少是好東西。
微信加了廣州著名唱片店老闆李源先生的,應該都能看到,最近上了一批香港信昌唱片代理的英國CHANDOS公司CD,CHANDOS公司始於1979年,屬於那種最早搞英國本土作曲家作品錄音的小公司。
看慣了大花,DECCA,金線PHILIPS後,很多人會問,這些東西好嗎?我想說,我撿漏了。
1.
我從小的時候,就看見商店賣處理品,70年處理品,一般是快存壞了的菜和水果,要不就是摔癟了的罐頭、印歪了的花布這樣出口被打回來的東西,很少有什麼家庭生活急需的好東西。
高級處理品名為出口轉內銷,真正價廉物美的,到商店的時候也被內部職工分了,一般老百姓難買到俏貨。
那時的時髦姑娘,應該都有這樣的門路吧?
李源先生在朋友圈清倉了兩批CHANDOS,第一批以英語版的各國歌劇為主,這個類型的唱片積壓,我想是必然,聲樂的寫作,一般情況旋律是誕生在歌詞之後,以字行腔是創作規律。
我在高中時代聽過多次中文演唱的《卡門》和《費加羅的婚禮》,誠然,大部分唱詞我都能聽懂,也都能聽的比較清楚,後來對比法語和義大利語的原文唱詞,中文演唱就生硬和彆扭了不少。
英語呢,也沒強哪去,把熟悉的義大利語和德語都換成英文?沒有人喜歡就再正常不過了。
2.
最近的第二批,CHANDOS下屬的古樂副牌CHACONNE,這個詞來自一種曾經流行於法國宮廷的恰空舞曲,巴赫也曾經在自己的小提琴無伴奏中寫過一首特別偉大的恰空,品牌本身就顯得古意盎然。
這批古樂副牌的CD裡,從耶利米哀歌、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義大利,法國作曲家的各類作品,到義大利巴洛克小品集、路易十四時代宮廷音樂,雖然是積壓貨,在我這個曾經狂熱喜歡古樂的人看來,卻也足夠豐富多彩。這些唱片裡面,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兩套亨德爾的歌劇。
規模逐漸擴大後,拓展了錄音範圍,也請的起有名一些的音樂家與樂團,德奧作曲家的主流作品大量發行,步入了準一線大公司的行列。
這兩套歌劇,是英國一個名叫「早期歌劇公司」的樂團以及它的創辦人克裡斯蒂安 科寧錄製的。
3.
這支成立於1994年的樂團,致力於用巴洛克樂器來演奏巴洛克時期的歌劇,尤其鍾情於亨德爾的作品,「早期歌劇公司」的創始人和音樂總監,克裡斯蒂安 科寧出生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彈奏羽管鍵琴起家,在他的帶領下,除了在全世界的歌劇院和音樂節上上演亨德爾為主的歌劇作品,也給CHACONNE錄製了不少唱片。
我最早開始注意這個樂團,是因為找不同公司的SACD,CHANDOS公司的CD留了不少,尤其是古樂,總是想留一張CHACONNE的古樂,碰巧就看到科寧和「早期歌劇公司」錄的亨德爾的歌劇《阿西斯與加拉蒂亞》。
這是亨德爾歌劇裡田園風的一部,取材自希臘神話中牧羊人阿西斯與半神女性加拉蒂亞的愛情悲劇故事,音樂流暢而優美,SACD信息量很大,讓CHANDOS一向優秀的錄音錦上添花,當時看這樂團的名字「早期歌劇公司」也頗覺得好玩,所以便留下印象。
這次在李源先生的特價裡一下子看到兩套他們錄的歌劇,亨德爾的《弗拉維奧》、《薛西斯》,首先是價格便宜到底,70一套全新唱片,《弗拉維奧》雙張、《薛西斯》還是三張套裝,如果正常價格,應該都是高價版唱片,現在基本是零頭就拿下,買碟沒有負擔。
其次,科寧對亨德爾的演繹十分清新,雖然是用仿古樂器演繹巴洛克歌劇,但是沒有一般古樂團聲音的清瘦,在豐滿的聲音基礎上,有著自己飄逸的風格,我在聽《薛西斯》開頭,著名的詠嘆調「綠葉青蔥」時,深切感受到了他風格的優勢,詠嘆調處理的節奏緊湊,沒有拖沓之處,符合歌劇前後的情緒,不顯得突兀。
亨德爾的歌劇,實說,不如他的清唱劇優秀,篇幅比較長,音樂也平淡一些,好在,科寧的演繹給我一個新的視角來觀察亨德爾的歌劇,讓音樂中更多的美與變化凸現出來。
4.
我知道上面說的這堆,只有古樂愛好者,可能會有興趣,甚至按圖索驥。唱片對我來說,不是收藏品,是用來消費,欣賞的,尤其以比較低的代價獲得後,那種撿漏的欣喜你懂的,雖然沒省幾錢。不過,也有一些感慨。
前兩天,老沈在我們的微信小群裡貼出來他在QQ音樂中收藏的阿什肯納吉在DECCA錄的蕭士塔高維奇第七交響曲,言到,一直很喜歡,感覺阿什肯納吉演繹得肖七最對自己的胃口,有時候在車裡會聽,但是一直不太敢表達自己的好惡,因為發燒圈和唱片圈的傳統媒體,對阿什肯納吉的評價一直不高。
老沈做為一個善良的老好人,很難對於這些「白紙黑字」印在那裡的所謂「定評」提出質疑,不止老沈,這種情況是發燒友裡很常見的事情。
關於老沈,是我們的傳奇,以下兩篇文章,可以了解他是誰,他從哪裡來。
「沈」的背影,Tannoy Autograph 主人印象
山東「凹凸寡婦」聲音行?還是不行?TANNOY AUTOGRAPH小考
這種事情啊,其實在各個領域,都常見,我拿下館子當個比方吧。
5.
從90年代接觸發燒友的圈子,到00年-03年音響和唱片的BBS鼎盛期,一直又到了現在,微信群佔據了主要交流渠道,渠道的變遷,似乎也不太容易撼動很多年形成的發燒圈形態。
A.
用下館子吃飯來打比方,有一部分人下館子不挑,大盤菜大餡餃子蒼蠅攤都可以,辣油拌飯一樣吃的挺美,只要是飯,就吃的香,珍饈美味和折籮沒區別,這在軟體和硬體發燒友裡面都有遇到過。
B.
還有的是,自己可能聽說過哪兒好吃,哪兒的拿手菜不錯,不過自己因為種種原因,對這些老字號、高級餐廳只能敬而遠之,不過他們願意以一個老饕的身份推薦給剛開始下館子吃飯的小白,並且以親歷者的口吻詳盡描述之,以談資滿足一定身份和地位的虛榮。
C.
有一些人,吃過見過,自己也是美食協會的理事、顧問,說起來前清御膳可以侃侃而談,然而這幾位不太喜歡吃,或者說年輕時候喜歡吃,被絲毫不節制的欲望徹底在中年毀了胃口,他們一般都是美食雜誌或者報紙的美食專欄撰稿人。
舌尖上的中國的畫風,永遠是這麼煽情
美食在他們來說,只不過是謀生的工具,談不到熱愛,也談不到有多高明的見識。
D.
最後一類人,數量不多,這些人愛吃愛做,在下館子吃飯上有自己的品味,未必要吃多貴的飯,有特點有手藝才是他們趨之若鶩的原因,親庖廚遠利益,不做槍手,堅持自己獨立的審美和獨立的思維。
這個菜品,不高級,但做好不容易,我還是要為秋林私家菜,點個讚!如今,這裡已經成為資深食客匯聚的地方,廚子二哥也越來越牛逼,只接受預約。撞店的,統統轟走!
吃飯這事,有標準嗎?有,也沒有。聽唱片玩音響有標準嗎?有,也沒有。屁股決定腦袋,看你站在什麼角度思考問題了。
6.
買唱片也是一樣的。我覺得也可以按照以上下館子的方式進行分類。不過無論怎樣,現在流媒體的崛起,已經讓很多人,不再買CD了,我的撿漏,實則是一個時代的衰落。
Springson正在寫作他的《人類數字音源史》(人類數字音源史(1):新世代WADAX和上世紀MARK解碼的對彈)
激發他這種習作衝動的是,120萬的WADAX。
這個東西,可以讀SACD,可以讀藍光,據說他收藏的那些盜版藍光華格納在土豪機上鳴放出超越SACD的聲音。
看來,只要錢夠,AV也是可以HIFI的。但是,他的結論卻是悲觀的,因為SACD時代的豪華轉盤,僅僅對CD盤是向下兼容,已經不在如何讓CD播放到極致上下功夫了。
哇,88分鐘的唱機!
為了體現黑科技,我們看一段土豪機的小視頻吧。
對於我還好,LINN AKURATE 即使播放CD,也很滿足了,當然,有機會會嘗試一下我們「相對論音樂實驗室」1:1翻新的STUDER A730。
但是,對於CD時代的「李源們」,可能在遇到一些麻煩。尤其80,90後發燒友,即使沒有擁抱數播流媒體的,也在琢磨著呢!
7.
還是公眾號剛開始推文那會,springson一篇流媒體的文章,全平臺居然獲得了1萬人觀看,那麼晦澀的文章,只有發燒友會看!這是什麼概念?5個國家大劇院的發燒友,同時圍觀了這篇文章。國家大劇院的座位還不到2000個!就是這篇文章:
怎樣把上億軌的音樂搬回家HIFI起來?附:一個降級帶來聲音提升的個案
裡面提到的兩個國產品牌,更是突然大賣。尤其是「門耳朵」的數字轉盤。基於這次成功,他們已經推出了第二代——Epoch。土豪金旁邊的那個小東西。
有興趣後臺報名,可以組織一次團購。springson是這麼和我說的,買不起18萬的WADAX轉盤,這個其實也足夠了,因為它和WADAX 50萬的解碼器,用USB線連接在一起,聲音居然出奇地好,不拖後腿!!!
我覺得他又在忽悠我,擁抱數播。近期會有測評推出,據說,還附上終極數碼流土豪玩法,和屌絲玩法兩種攻略。
而我和springson經常唱反調,確實是對流媒體提不起興趣啊!
8.
唱片的清倉,往往都是莫名奇妙的。這可能和地域的關係大一些,南橘北枳,香港和兩廣,不是CHACONNE這類唱片的消費地區,音響性更強的唱片,深受這幾個地區發燒友的歡迎。面對形形色色的飯館,你是問美食家還是查點評,亦或是依靠自己的判斷選擇今晚的美餐呢?
李源先生是廣州知名的唱片分銷商,剛有網絡那會,就聽過他的大名,那時候除了打電話,沒有直接的交流手段,熟人會電郵訂貨清單到李源先生的郵箱,然後等著付款收貨,老發燒友裡面,想必不少人都熟悉他。
03年左右,我給他打過一次電話,給幾個朋友買ARCHIV發行的科隆古樂團CD,李源先生上來就問「要幾套?」可能拿我當了北佬批發商了吧。
廣州從80年代開始就承擔著唱片進口的重任,哪怕那時候北京中圖的官方進口,也在廣州設個點,過一道手,開始是批發,後來也逐漸開始了零售,長此以往,廣州也就成了國內唱片的源頭,從業人員眾多,除了李源先生,發燒友熟悉應該還有幾位。
電商平臺的崛起,也讓李源先生有了自己的網店,貨來貨往,生意興隆。這些年,唱片業凋敝,各地的實體店紛紛歇業,只有像他這樣的網店似乎還比以前更熱鬧了,微信朋友圈是另外一塊銷售的樂土。無論怎樣,這次清倉,讓我擁有了自己喜愛的亨德爾,看著精美的小畫冊,真的挺好!
李源先生會受香港代理商之託,特價清倉一些庫存唱片,這些積壓物品,和當年的出口轉內銷俏貨,還真有一拼。
我和李源先生談不上交情,只知道他在發燒友裡面官稱「四哥」,平時聯繫時候也就這麼隨著叫他,反正他68年生人,我叫著不虧。
在這個夕陽產業中,他們依然還都在堅持,目睹唱片行業由盛到衰,箇中滋味,恐怕只有他們才能清楚。(完)
預告:
springson經過10多天對WADAX土豪機的長期測試,測試工作已進入尾聲,本周末,將繼續推出《人類數字音源史》(2)(3),周五見!
熱文推薦
人類數字音源史(1):新世代WADAX和上世紀MARK解碼的對彈
LP與SACD格式,哪個更強?LINN LP12 SE和ESO P03/D03/G0rb的側面交鋒
阿叔啃辣雞:一個被低估的指揮家和他的馬勒
閱讀原文,20萬字發燒文字,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