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性強、工藝複雜的羽絨服曾長期不被看好,高德康卻認為這個行業大有可為。
1976年,江蘇常熟一個只有8臺縫紉機的小作坊裡,不甘貧窮的高德康帶領11個村民決定一起創業。
憑藉出色的裁縫手藝,三年時間,高德康就成立了一家服裝廠。1984年,他開始為上海某羽絨服品牌做貼牌生產,很快掌握了羽絨服生產的全部流程。
高德康在1992年註冊了「波司登」品牌,很快穩坐羽絨服市場的頭把交椅。
2007年,波司登(HK:03998)在香港上市,當時滙豐、高盛都是其投資方,其中滙豐出資7000萬美元,是其當時在金融領域之外最大的一筆投資。
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上市後的波司登,發展並未順風順水,上市後十餘年的時間裡表現長期乏力。
直到2018年年末終於「揚眉吐氣」,在整體走弱的港股市場中殺出重圍,創下5年以來的新高。
2020年的末尾,隨著多場寒潮席捲全國,在持續的寒潮影響下,羽絨服被大江南北的消費者密集搶購,波司登成了「寒潮概念股」,備受矚目。連續多日市值創下歷史新高,再次回到投資者的視線之中。
波司登股價表現(2007年-2021年1月)
上市後的波司登一度希望通過多元化業務進行擴張,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
上市前,波司登已穩坐羽絨服市場頭把交椅多年,至2006年巔峰時期,全球三分之一的羽絨服都來自波司登。
2007年,波司登在資本市場的期待下登陸港股,還沒從風光中走出來,就遭遇了第一個尷尬——「暖冬」。
天氣因素,至今仍是懸在羽絨行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即便是常年保持輝煌戰績的波司登,當年也曾因此陷入65萬件庫存滯銷的麻煩裡,引發此後兩年股價下跌。
波司登股價表現(2017年-2019年)
這次打擊讓波司登明白,擺脫掉對單一羽絨服業務的依賴,才有可能擺脫氣候的掣肘。2009年,波司登正式提出「三化」戰略,即:品牌化、四季化、國際化。
簡單來說,「三化」就是多元化擴張,波司登不再局限於羽絨服行業,而是向著市場更廣闊的非羽絨服版塊和國際市場前進。
接下來的幾年,波司登開始大量擴張,通過併購、研發向全品類進軍:
先後收購女裝品牌傑西、邦寶、瑞琦因、柯利亞諾、柯羅芭等;收購江蘇波司登服裝發展有限公司,進入男裝業務領域;打造波司登、雪中飛、康博、冰潔、雙羽、上羽等品牌矩陣;牽手上海蘭博星公司,進軍童裝市場;進軍海外,開設首家海外高端品牌旗艦店;
到2012年,門店數量已達14000餘家,一年內增長近5000家。
遺憾的是,波司登雖然做了很多品牌,但之後宣布退出的也不少,比如女裝品牌洛卡薇爾、男裝品牌摩高等。
2012財年,波司登實現營收93億元,淨利1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但沒想到那卻是波司登最後的輝煌。從2013年開始,盲目擴張的惡果開始顯現,波司登的營收和淨利潤開始急轉直下。
擴張邏輯並不難理解,只是沒有被波司登走通。
對一個從出道即主打羽絨服的品牌來說,丟失核心業務並不是明智的選擇,產品多元化的策略,也削弱了企業原有的品牌力,讓品牌定位顯得有些混亂。
相較之下,海外定位高端的羽絨服品牌Moncler(盟可睞)以及 Canada Goose(加拿大鵝),在冬季全球普遍升溫的情況下,選擇推出了一些不以保暖、而是以時尚為主打的春季戶外單品,比如帶著毛邊的鬥篷、馬甲、雨衣或輕薄羽絨服等,看上去就是核心產品的自然延伸。
其中,Moncler 的非羽絨服類產品,早在2012年就貢獻了 35% 的銷售額。而波司登到了2017年,非羽絨服業務仍然只佔到15%,隨後一年就被從上市公司業務中剔除。
除了產品拓展失利,國際化布局也拖累著波司登的業績表現,斥巨資打造的海外旗艦店,並沒有換來在國際高端市場的破局。
重重壓力下,波司登業績和股價陷入持續低迷,市場唱空的聲音此起彼伏。
聚焦羽絨服和主品牌的戰略轉變,被波司登創始人高德康稱之為「二次創業」。
步子邁得太開,給波司登帶來了大麻煩。
2013年年底,公司庫存高達27.03億元,高庫存積壓讓其幾乎瀕臨破產,只能大搞反季促銷斷尾求生。
波司登的淨利潤也隨之一路下降。從2012年的14.51億元,銳減至2015年的1.38億元,股價腰斬,市值縮水嚴重。
波司登股價表現(2012年-2017年)
危機之下的波司登開始改變經營策略。在2018年,明確提出了「聚焦主航道,聚焦主品牌,收縮多元化」的新戰略目標。這次轉型,被波司登創始人高德康稱之為「二次創業」。
「最近三年,我們開始聚焦主航道、聚焦主品牌,強化『羽絨服專家』的認知,希望『羽絨服=波司登』深植於消費者的認知中。」高德康如此說道。
首先就是削減多元化業務,率先「砍掉」男裝、居家、童裝等非羽絨業務。然後重新定位子品牌,並改變銷售模式。
高德康判斷,隨著商業形態發生變化,購物場景已經從單一的線下商超轉向線上電商,直播購物成為新的消費形式。
《2020年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直播觀看人數與網購人數達到5.62億與7.49億,在網民群體中的滲透率分別為59.79%與79.68%。這意味著消費者網絡購物與直播觀看的習慣已養成,直播帶貨將會成為品牌銷量增長的重要引擎。
在此背景下,波司登將冰潔品牌完全轉至線上,極大減少了門店運營成本;康博等品牌直接退出羽絨服市場;雪中飛則重新定位為戶外服裝品牌。
最關鍵的一步,關閉大量門店,縮減成本。2015年,波司登關閉5133家門店,到了2017年,僅剩下5070家。並且在這一年,波司登悄悄的關閉了自己的英國旗艦店。
有投資人不希望波司登大規模關店,高德康則給他們算了一筆帳:
開1個店要6個人,開10個店要60個人。10個店收入做到一兩千萬,開一個店也可以做到。10個店和1個店相比,不說人員的工資保險和各項費用,租金可能更多,庫存也會分散到10個店。這些都是成本——成本出去了衣服沒賣掉。
削減業務、關閉門店、退出部分海外市場,這意味著,波司登「品牌化、四季化、國際化」的「三化」道路,正式宣告失敗。
但同時,這也成為了波司登逆風翻盤的關鍵。
自2017年重新聚焦羽絨服行業以來,波司登的市值持續上升。
2018年成為了波司登的轉折之年,借紐約時裝周之勢,波司登重回大眾視野。
登上時裝周的波司登,一改以往土氣形象,以「牖」為系列主題,運用窗格、水墨古畫等中國元素和形式,將中國神韻融於設計之中,終於以專業、時尚的形象得到了主流消費人群的認可。
一年後的米蘭時裝周,波司登又憑藉精心打造的「星空」、「極寒」、「地袤」三系列羽絨服,驚豔了米蘭三年展博物館,刺激股價大漲5.3%。
歷經十三年,回到起點做羽絨服的波司登,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找到了自信。
當時,有「羽絨服界愛馬仕」之稱的Moncler和Canada Goose已經進入中國,儘管價格高昂,但依然深受中國消費者追捧。波司登注意到,國內羽絨服品牌多以中低端為主,高端品牌缺失,因此決定將目光放在高端羽絨服市場。
為此,波司登無論是在價格、渠道,還是營銷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
接下來,一鼓作氣推出了多個高端系列:旗下的極寒系列、設計師系列和Gore-tex高端戶外系列,分別對應通勤、城市、戶外等不同的穿搭場景。其中定價最高的是高端戶外系列,系列產品防水防風且透氣,並使用高品質的灰鵝絨,產品均價達到3598元。
2019年11月,又推出7款登峰系列羽絨服,均價5800元起,最高達11800元,被業界認為是為了對標Canada Goose(NYSE:GOOS),此舉成為其高端化戰略的一步重要落子。
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喜好,吸引更多具有購買力的年輕消費者,波司登還聯合知名IP推出了「漫威系列」、「星戰系列」、「迪斯尼系列」。除此之外,還和眾多創意大師合作,在今年疫情期間,逆流而上,亮相國際時裝周。
在時裝周掀起熱潮後,更讓投資者興奮的是,它的股價開始持續上揚,甚至創下5年來新高。
波司登股價表現(2018年-2019年)
事實上,波司登的股價自2017年公司重新聚焦羽絨服行業以來,就一直處在不斷上升的狀態。
品牌升級、單價提高,隨之而來的是,集團整體收入和毛利開始上升。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大增30.28%,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57%;2018年毛利率為53.1%,一年間猛升7%。
在受到疫情和暖冬影響的2019年,公司的營業收入仍同比上漲17.4%,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22.6%。
2020年,波司登還被納入了恒生綜合大中型股指數成份股,以及素有全球投資風向標的MSCI中國指數成份股。
波司登的再次走紅,踩在了國貨崛起和奢侈羽絨品牌爆發的節點上。
定位高端之後,Moncler和Canada Goose經常被看作是波司登最有力的對手。事實上,幾家企業的競爭關係,並非是那麼水火不容。
當人們聚焦於企業間的競爭時,往往容易忽略行業玩家們的共生關係。
在Moncler和Canada Goose進入國內市場之前,國內的羽絨服市場還多以中低端產品為主。海外高端品牌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人對羽絨服「廉價」的傳統認識,提升了消費者對羽絨服價格的心理預期。
雖然都立足高端,但波司登主要價位在1000元-3000元之間,而Moncler和Canada Goose則是5000元以上。目前,波司登還沒有與兩個高端品牌有太多的正面競爭。
上半年受歐美國家嚴重的疫情危機影響,Moncler和Canada Goose業績暴雷,其中Canada Goose一季度收入大跌63.3%,虧損4810萬加元。
但即便如此,兩家在高端羽絨消費市場的地位,波司登仍一時很難動搖。
像蘋果之於國產手機一樣,Canada Goose給了波司登一個對標錨點。一度四處分兵對抗四季品牌的波司登看到,原來只做好羽絨服這一件事情,也能受到消費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熱捧。
與此同時,波司登向Moncler和Canada Goose看齊的決心也日漸顯現,特別是近期推出的高端專業化登峰系列,被認為是借鑑Canada Goose、始祖鳥等戶外品牌的功能性特長。
該系列售價在5000元至11000元間不等,號稱匯聚了波司登43年來專注羽絨服領域的積累。
波司登轉型的過程,同時也是國內品牌服飾復甦的過程。隨著民族自信心的增加,消費者對將信心反應到對國產品牌的信任上,包括服裝品牌。
國貨的崛起,推動李寧、安踏等國內服飾公司市值大幅度走高。而這兩者也參與到了羽絨服市場中,成為波司登不可忽視的對手。
2018年,波司登營收首次突破百億大關,同比大漲16.9%,淨利潤則猛漲59.44%至9.81億人民幣,上漲7倍,此後繼續增長穩健,帶動股價市值持續上漲。
而李寧、安踏也在近兩年同樣表現出強勁勢頭。
安踏體育股價表現
李寧股價表現
巧合的是,與李寧、安踏一樣,波司登也於2019年6月遭到沽空機構Bonitas質疑財務問題,造成波司登6月24日盤中突然跳水,但波司登快速回血,股價節節攀升。
除了主打國貨標籤,波司登大體上仍然遵循著Moncler和Canada Goose的經驗,學習了Moncler的時尚化和高端化,也借鑑了他們的專業化。三家企業以不同的價位,滿足了不同人群對羽絨服消費升級的需求。
與其說是對手環伺,不如說是波司登踩在國貨崛起和高端羽絨品牌爆發的節點,與各家企業一起,推動了羽絨服消費市場的繁榮。
波司登,亦或李寧等民族服裝品牌,何時能真正走向世界並不好說。但現在來看,Canada Goose市值是波司登的2/3,如果把時間拉長,國貨服飾的未來,有大把機會。
【責編:許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