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古典音樂並不僅限於西方世界。實際上,來自世界各地的作曲家們儘管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著名的西方作曲家的啟發,例如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華格納、巴託克等等。隨著時間的流逝和音樂的不斷發展,作為聆聽者的我們也從中受益匪淺。進入現代社會,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亞洲作曲家通過西方古典音樂來詮釋和重塑自己的民間傳統音樂。我們所得到的是卓越非凡的新音樂。儘管更多的作曲家仍然來自西方,但我們還是找到了幾位最喜歡也是最著名的亞洲古典音樂作曲家介紹給大家。
1.盛宗亮(Bright Sheng)
盛宗亮是一位在中國出生的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目前在密西根大學任教。1982年移居美國後,他在紐約城市大學、皇后學院和後來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音樂,並於1993年獲得了音樂博士學位。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師從著名的作曲家和導演倫納德·伯恩斯坦,他們是在Tanglewood音樂中心學習時相識的。從那以後,盛先生受白宮委託,其作品曾由很多世界頂尖樂團演出,並成為紐約芭蕾舞團首位常駐作曲家。盛的音樂融合了巴託克和蕭士塔高維奇的旋律,並且渾然一體。
2.翁格(Chinary Ung)
翁格於1942年出生於柬埔寨,並於1964年移居美國,在曼哈頓音樂學院學習單簧管,並獲得了學士學位。後來,他於1974年以音樂博士的身份從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作曲風格絕對獨樹一幟,源自柬埔寨的旋律和樂器融合了西方的古典和現代音樂方法。1989年,翁格憑藉著於1986年創作的管弦樂詩歌,第成為一位獲得格文美爾大獎的美國人。
3.尹伊桑(Isang Yun)
出生於韓國的作曲家尹伊桑從14歲開始學習音樂。16歲那年,為了將音樂當做自己未來的事業,他移居東京,在大阪音樂學院學習音樂。但是,由於日本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回到韓國後,他的學業也被擱置了。尹伊桑參加了朝鮮獨立運動,後來被俘。值得慶幸的是,在戰爭結束後被釋放了。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為孤兒完成福利工作,直到1956年,才決定繼續完成音樂學業。遊歷歐洲後,他去了德國,在那裡他創作了大部分作品,包括交響曲、協奏曲、歌劇、合唱作品、室內音樂等等。他的音樂風格被認為是受朝鮮半島影響的前衛音樂。
4.譚盾
譚盾於1957年年8月15日出生於中國,1980年代移居紐約,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音樂。他的獨特視角使他能夠融合音樂風格,包括實驗音樂、古典中國音樂和古典西方音樂。與名單上的其他作曲家不同,你一定聽過譚盾的音樂,這要歸功於他在著名電影《臥虎藏龍》和《英雄》中的原聲配樂。更重要的是,對於歌劇愛好者來說,譚盾的歌劇全球首演於2006年12月21日在大都會歌劇院舉行。由於這一表演,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五個在大都會歌劇院進行自己的作品的音樂家。
5.武滿徹(Toru Takemitsu)
武滿徹於1930年10月8日出生於日本,他是一位多產的電影作曲家,也是一位前衛藝術家,他通過自學在取得了令人驚奇和印象深刻的作曲技巧。這位自學成才的作曲家在業界贏得了許多的獎項。在他的職業生涯初期,僅在日本和周邊地區聞名。直到他的作品《安魂曲》在1957年發布,才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武滿徹不僅受到日本傳統音樂的影響和啟發,而且還受到德彪西、凱奇、勳伯格和梅賽恩的影響。自1996年2月20日去世以來,已經被國際音樂行業高度重視,並被認為是最早受到西方音樂認可的日本著名作曲家。
相信以上這些作曲家的作品就算你不知道名字,也一定從不同的渠道中聽到過。他們不論是自學還是師從名家,都將自己的文化背景融入了音樂當中,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也為古典音樂在現代的發展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古典音樂還會產生怎樣有趣的變化,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藝術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