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在為日常生活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諸多安全問題。新型網絡犯罪如何定性,個人隱私如何保護,面對人工智慧人類何去何從,如何規範網際網路金融秩序……圍繞這些話題,眾多專家學者在近日舉辦的「2020網絡安全思享峰會」上開啟了一場「雲端」論道。
本次峰會由中國犯罪學學會、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和騰訊公司安全戰略研究部共同舉辦。與往年不同,今年峰會採用線上「雲端」模式。在 「2020網絡安全思享峰會」微信小程序上設「網絡犯罪刑事規制」「個人信息與數據安全」「網際網路企業與網絡平臺刑事合規」「網際網路金融反洗錢治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人工智慧與產業安全」和「雲服務責任邊界」七大議題,公眾在小程序上零距離聆聽大咖分享的同時還可進行提問互動。
「自殺遊戲」構成犯罪嗎?是的!
不久前當選「CCTV年度法治人物」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在峰會中提到網絡「自殺遊戲」。他認為「如果你教唆未成年人去自殺,你就把他當成了殺他自己的工具。這是典型的故意殺人,沒有任何爭議!」 羅翔進而指出,不僅針對未成年人的「自殺遊戲」是犯罪行為,以成年人為目標組織「自殺遊戲」也觸犯了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在演講中,羅翔提到了騰訊「微光行動」,它通過AI技術,儘快、儘早發現自殺苗頭,並進行風險提示,有效勸阻自殺行為。「生命是神聖的,對於那些處於絕望中的人,我們應該更多地走近他的生命,和他同擔重擔,而不是在他背後推一把,讓他跌入深淵。」羅翔如是說。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明楷對如何認定共同犯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網絡空間的共同犯罪雖然在行為方式和犯罪手法上表現出新的特點,但其本質仍然是不法性層面的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不法形態,應以正犯為中心,以不法為重心,以因果行為核心來認定。」張明楷強調,不應按照傳統的共同犯罪理論去認定共同犯罪,不要把責任拉到不法中去判斷,這樣才能有效應對形形色色的網絡犯罪認定。
此外,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處長吳嶠濱圍繞新發展階段如何在依法懲治中形成合力網絡犯罪提出了構建技術防範、失信懲戒、標本根治的體系建議。騰訊黑產治理高級專家陳磊也分享了「黑產包網」的法律治理建議。
面對人工智慧,人類應始終保有管治世界的能力
關於「強人工智慧」的討論,無論是樂觀的憧憬,還是悲觀的恐慌,都使得人們愈發相信,我們可能會在有生之年見證人工智慧的奇點時刻。對此,上海市法學會專職副會長施偉東強調,未來法治的構建要堅定捍衛人類的主體地位。「為了人類的安全與福祉,所有人工智慧產品、服務和應用,都應該儘可能保留『手動接口』,支持用戶保有『直接操控』的人類技能。」施偉東說,「人類應當始終保有管治世界的意志、權利和能力。只有始終保有隨時接管的能力,未來無人駕駛萬一失控的暗黑時刻,我們才不會害怕。」
圍繞「人工智慧與產業安全」議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支振鋒認為,建立一套良性的倫理引導和道德規範,不僅決定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未來,也決定我們人類的未來。「人的自主尊嚴與安全,應該是AI發展的最高要旨。」 支振鋒指出,「在擁有倫理引導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想盡辦法完善對於人工智慧的監管,制定相關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對人工智慧進行約束」
對人工智慧持審慎態度似乎成為本次峰會嘉賓的共識,而騰訊近期發布的《產業網際網路安全十大趨勢(2021)》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維度。「5G、AI、隱私計算等技術在構築數字大樓的同時,不僅帶來了全新的安全場景,也成為網絡安全攻防當中的利器」騰訊安全戰略研究部高級研究員李南在峰會上對新近發布《趨勢》進行了解讀,「AI將逐漸融入各類網絡安全產品和解決方案,成為安全專家知識固化和構建自動化防護工具的助手。並且在網絡入侵、惡意軟體攻擊防禦、態勢感知等方面開始兌現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