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 極地裡的薩米吟唱

2021-03-01 土地與歌

本文為世界音樂節系列第二篇,講述挪威薩米人的Riddu Riddu音樂節。我並沒有去過這個音樂節,但有一年碰到了這個音樂節製作團隊的一員,那個薩米小姑娘不到二十歲,已經被製作團隊派出週遊世界選來年的節目。我驚詫於他們給予年輕人的巨大的信任。看了這篇文章才明白,鍛鍊年輕人信任年輕人,這樣的安排本就是薩米文化傳承的應有之義。作者劉逸姿,是一位臺灣朋友,從事文字和聲音工作。查看其餘世界音樂節文章,請回復關鍵詞「音樂節」。(寧二)

極地裡的薩米吟唱

——初遇Ridu Ridu海岸風暴音樂節

文/劉逸姿

2006年,獲得客委會築夢計劃補助經費的我,以音樂作為計劃主題,循著遠方傳來的美妙聲響,走進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旅程的第二站我來到了挪威。特魯姆瑟(Tromso),挪威北方的城市,永畫的夏季只有十度左右的氣溫。在這裡我的目的地是卡夫尤德(Kafjord),一個偏遠的山谷小鎮,距離特魯姆瑟有三個小時的車程。沿著美麗峽灣前進的路上,時大時小的風雨,為我解釋了「Riddu Riddu」的意思:北方海岸特殊的暴風雨,就在快接近目的地時,雨勢漸停,前方透亮的藍天顯現出一道彩虹,柔美又清晰地掛在天的那一頭,這是海岸風暴音樂節歡迎我們的見面禮。

2006年是舉辦海岸風暴音樂節的第十五個年頭,關於它的故事卻得由1990年說起。那時候,居住在北方海岸的薩米人長期與挪威人混居,對於祖先的語言,文化傳統早已非常陌生,再加上政府當局的同化政策,使得這群海岸薩米人沒有明確的民族認同,甚至對於自己的身份十分羞於啟口,多數人被教育成為挪威人。當時有幾位各懷理想的年輕人,為了共同的目標:找回薩米人的認同,而組織了一個青年會,他們召集青年們參與,並籌劃夏日節慶的青年營,在節慶的日子裡,大家試著回到祖先生活的模樣,說母語,唱自己的歌,進行傳統的慶典儀式……,漸漸地從小小的青年營,轉型成為現在每年夏季舉辦的海岸風暴音樂節,在這十多年來的耕耘之下,成為薩米人每年最期待的節慶和盛大的聚會活動。去年為期六天的活動中,節目內容可大致分為兩類,文化性和音樂性節目,音樂性節目特指連續兩天在大小舞臺上的音樂演出,此外,原住民青年營(Indigenous Youth Camp)、兒童節(Children’s Festival),影展,喜劇,工作坊,研討會,藝術展,戶外運動等等,則是文化性節目。這個節目內容多元且規模龐大的音樂節活動,全體的工作人員只有音樂節製作人是領薪的,其他的百餘人,是讓海岸風暴音樂節每年在夏季散發熱力的義工群!

位在山谷低地的音樂節會場,木造的舞臺以山為景,天為幕,充分展現出薩米人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觀。海岸風暴音樂節小而精緻,精神的傳達大過於形式的展現。在節目時間的安排上,錯落有致,不讓觀眾疲於奔波在各個舞臺和地點之間。像是音樂性節目場地,就只有大舞臺和小舞臺,而且節目大致上都互相錯開,使得觀眾能夠專心的聆聽與享受舞臺上的表演。

表演的樂者來自世界各地,西伯利亞,俄羅斯,巴西,格陵蘭島,芬蘭,美國阿拉斯加州,日本,瑞典,南非等等,海岸風暴音樂節幫我上了一趟地理課,從音樂和文化的角度來理解這個世界的地理課。我記得,來自西伯利亞的三位女樂者,吹著一種極為特殊的口器,名為Khmous,用西洋樂器的概念去理解,可以形容為一種口吹的豎琴,再加上那從喉頭深處發出的聲音,原來他們的民族使用這樣的方式與音樂產生關係。集體意識(The Khoi Khollektif),將非洲的打擊樂更細緻的展現在我們面前,樂器的每一個關節都能夠產生各種不同聲響的樂音,他們細心與專注的眼神,帶著我們重新認識了打擊樂,那不僅僅是敲敲打打的遊戲,更是一種探索自我的過程,人是如何用身體的力量,靈魂的力量,讓無生命的樂器說出最動人的故事。


當然我也聽到了薩米的聲音,語夢者「Adjagas」,一男一女的二重唱組合,由傳統出發,試圖找到老靈魂的新生命,所以他們向老人學習吟念(Yoiking),向祖先借取智慧,在挪威流行音樂的市場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吟念是薩米人傳統的歌唱方式,有許多年輕的薩米音樂創作者,將其和它種音樂形式融合,帶給傳統新的生命和面貌,語夢者變為其中一例,如果說可以這麼比喻的話,我覺得吟念就像臺灣原住民「Hohaiyan」的虛詞唱法這種形式不斷地被延續和更新,並且隨著時光的流走,累積更多的意義和精神。

最後,演唱會的最高潮非馬利·波伊娜(Mari Boine)莫屬了,她是最早植基於薩米傳統的音樂創作者,並且將薩米音樂帶入了世界的音樂市場。我記得那時,天還是亮的,部落的太陽讓人迷失了時間感,觀眾熱情的投入,時間就這樣靜止在午夜三時。

小舞臺有個非常特別的節目世界,「詩人聚會」(Poetry Concert)。這個節目共邀請來自四個不同國家的詩人,分兩天表演。鍾永豐老師代表臺灣客家,安碧兒·歐德維克(Anbjorg Oldervik)是挪威的薩米族,塔格拉裡克·帕翠吉(Taqralik Partridge)則是生活在加拿大北方的因紐特人(Inuit,即愛斯基摩人),還有來自納加藍(Nagaland,印度和緬甸交接的一個地區)的伊士崔林·凱兒(Easterine Kire)。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安排,四個不同國度的詩人,分別代表了他/她的國家利益的弱勢族群,然而他們又不約而同地以詩作為向世界發生的窗口。薩米的安碧兒·歐德維克,是一位年紀非常大的老婆婆,他瘦弱的坐在椅子上,用母語粘著自己寫的詩,每當詩念到一個段落時,便有人將它翻譯成挪威語,還有樂手吹奏薩克斯風,三種節奏的表演交錯進行,語言是種隔閡嗎?那就用心體會那氛圍吧。

隔天,永豐老師的表演,用英語簡短的自我介紹之後,便開始以可與進行詩的朗誦,這些詩都出於他替生祥寫的歌詞,從交工時期到瓦窯坑3,還有新作品《種樹》等等,在那個當下,我感到多麼的驕傲和開心,聽著老師一句句說出我熟悉的語調,那些關於臺灣農民和底層勞動工人的故事。一旁的挪威義工幫老師翻譯詩的意思,然而,我想就和那位薩米的老婆婆一樣吧,現場的觀眾即便是聽不懂,也能從詩的韻律感和氛圍裡去想像那個能與自己對話的故事。

海岸風暴音樂節是個畢生難忘的體驗。這幾天,只有剛到的第一個夜晚在營區露營,接著的幾天都住在音樂節義工的家中。夜,實在是太冷了。不到十度的氣溫,對我來說,太難以忍受。明明說好到了這裡之後,就要好好照顧自己,儘量不要麻煩到別人,但野外求生的經驗太少,帶來的禦寒衣物也太少,我終究向大自然低了頭,這裡的大自然莊重,威嚴,廣闊的海洋,豐茂的草樹以及遠方的冰山,寒帶的地貌和亞熱帶的臺灣迥然相異,使我的眼神能夠望去更遙遠的方向。薩米人面對世界的態度也同樣令人尊敬,從他們嚴謹策劃與安排的活動力,我看見了文化內涵如何在形式展示與精神傳遞之間取得和諧的可能,從他們悠揚、堅定的吟唱裡,我似乎也聽見了從傳統走向未來的歌聲。

訪問海岸風暴音樂節製作人:

亨立克·歐森(Henrik Olsen)

去年,因為計劃前往挪威的海岸風暴音樂節,而寫了封Email去詢問活動的相關事宜,回信給我的便是亨立克,海岸風暴音樂節結束,離開的那天,我在音樂節的會場等待接送的巴士,看見亨立克和義工們協力清潔整理因連續活動而凌亂的環境。對於亨立克一個清晰而直接的印象,請容許我這麼形容他:「校長兼撞鐘」。

逸姿:可以談談你與海岸風暴音樂節的因緣,以及音樂節是怎麼開始的麼?

亨利克:1990年,我還是一個特魯姆瑟大學的學生,我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了一個青年會,以重返薩米傳統為目標,一開始青年會是一個具有政治傾向的組織,然而,我們不久之後發現,單一邀請薩米青年來參與公共論壇或討論會不足以影響更多的人,隔年,青年會便轉向以籌辦青年營來吸引人們的興趣。經由青年、影片、傳統工藝、食物等各式活動規劃,不僅能讓失落依舊的傳統文化內涵再現,也更能引發青年們對於薩米身份的認同感及反省。

逸姿:身為海岸風暴音樂節的製作人,你的工作是什麼呢?

亨立克:製作人必須面對現實的問題,比如說確保每年舉辦活動的經費來源,規劃活動的主要架構,凝聚義工群的力量……等等,然而,如何實踐與延續薩米傳統的精神,才是我們最關切的。今年由於音樂節規模愈加龐大,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節目裡,容納當地薩米族和國際間原住民族的文化內涵,並在其中求得平衡,是我們在策劃時所考慮的重點,當薩米族與世界上其他原住民族在文化交流互動的過程中,使我們更了解自己。。

逸姿:據我所知,除了製作人是有給職之外,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義工,可以談談你們的義工群麼?

亨立克:我們約有八十名義工為籌備音樂節而終年投入,在音樂節活動的期間則由多達三百名人力的志願。這些人多為當地的居民,並且涵蓋各個年齡層的人,此外,經由網絡的串聯,也有一些來自其他地區的薩米族人一同來共襄盛舉。義工群多為固定的一批人,海岸風暴音樂節早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像我一樣,從青年時投身其中,至今已有家庭小孩的不甚枚舉,平時也許因為工作,家庭繁忙而分三個地,每年七月的海岸風暴音樂節,就是我們攜家帶眷一同相聚的時光。

逸姿:今年,海岸風暴音樂節已經十六歲了,這些年中你們嘗試與試驗了許多不同形式的活動,可以談談你影響深刻的一場表演麼?

亨立克:2002年有一場名為「北地趨勢」(Northers Trends)的服裝秀,我們邀請來自北歐不同地區的服裝設計師,音樂家,舞蹈家等一同合作,以薩米的傳統服飾元素出發,設計一場長達六十分鐘,結合音樂,舞蹈的時裝表演,這樣創新的嘗試創造了十分精細的成果,廣受薩米青年們的喜愛,將傳統文化注入新生命的養分,呈現出一種嶄新的姿態。

與年輕的生命交換靈魂,從中吸納成長的養分,海岸風暴音樂節提供了新生命人事俞體驗古老傳統的機會,讓薩米文化從此不斷地更新與再生。

今日播放:

Lihkulaš ,選自挪威薩米樂隊Adjagas(語夢者)的同名專輯《Adjagas》。試聽請點擊頁面末端左下角「閱讀原文」。

本文為原創授權,版權為作者和土地與歌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土地與歌,一個民間、民族和世界音樂的交流和分享平臺。微信公號:土地與歌/folk_music;騰訊微博:@土地與歌;荔枝電臺:土地與歌(FM404427)

你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關注我們:1,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查看公眾帳號」,點擊關注。2,在添加朋友中搜索folk_music

相關焦點

  • 近三十年來挪威薩米人身份地位的變化,看完真的長見識
    於是她去向母親求證,併到挪威北部的薩米人聚居區開始了尋根之旅,去探尋和感受薩米人的生活。   2009年3月21日,我們在挪威奧斯陸的薩米辦公樓(挪威語:Samisk Hus)看了這部電影,並見到影片的製作者埃倫一阿斯特麗德倫德拜(Ellen-Astrid Lundby)女士,她也是影片中的主人公、整個故事的講述者,是年49歲。
  • 少量餘票 與《寒枝雀靜》一起感受北方極地電影
    「極地光影:來自北方的故事」影片放映分為四個單元:「季節變幻」、「奇異北方」、「北方人」和 「薩米聲音」,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走進極地的風景和人文。大家都知道,資料館但凡開票,必定場場爆滿,本影展還有少量餘票,欲買從速哦~影院:中國電影資料館影廳:2號廳場次:01-01(周五) 16:00
  • 挪威最受歡迎的博物館,為極地探險而生的前進號,奧斯陸必打卡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測量尺度的東西,但是只有時間是無限無限延伸的線,每一個時間點世界各地都會發生的不一樣的精彩的故事,人們離開當時物品和照片時,或者心理感受來紀念這些美好,它們都存儲在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叫做博物館,挪威最受歡迎的博物館,為極地探險而生的前進號,奧斯陸必打卡。
  • 齊放X極地光影影展-北歐電影俱樂部 -武漢站(6月18日開幕)| 活動預告
    ——李姍姍 關於極地光影電影節About Beyond Frozen Point Film Festival極地光影是由獨立電影製片人李姍姍、藝術策展人王凱梅同極地地區最大的電影節特羅姆瑟電影節合作策劃的影展,自2015年8月在上海開啟第一屆後,2016年舉行了第二屆。
  • 北活人物|19歲為華晨宇寫歌,挪威森林裡長大的精靈公主Aurora,今年踏上了第92屆奧斯卡紅毯
    Aurora從小就喜歡一個人去家附近的森林裡玩,有時一去就是三四個小時,她的父母不得不在家門口掛一個大大的「牛鈴」,每天搖鈴喊她回家吃飯。可以說,她是個在大自然裡長大的「天然」野孩子。Aurora小小的身體裡,仿佛住了一個老靈魂。
  • 【閒言碎語】王凱梅:極地電影可以給你帶來一種哲學思考
    從2015年開始,有情懷的王凱梅和她的夥伴李珊珊女士著手將極地電影引入中國,到今年已連續做了三屆。期間雖面臨各種挫折與困難,但一路走來,看到有那麼多人喜愛上了極地電影,王凱梅內心充滿了成就感與自豪感。本月23日,正值北歐國家仲夏節之日,王凱梅精心策劃了在補時·多餘美術館舉行「極地電影慶典暨放映」。
  • 「極地光影2016」影片簡介
    由獨立策展人王凱梅、李姍姍及特羅姆瑟電影節選片人寒寧·羅森倫德聯合策劃,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與「極地光影」展映共同主辦,並協同北極地區各國的使領館、文化交流中心及其北極地區的薩米文化中心、特羅姆瑟國際電影節等機構共同合作的「極地光影
  • 為華晨宇寫歌,挪威森林長大的精靈公主,今年踏上了奧斯卡紅毯
    1996年,Aurora 出生於挪威的斯塔萬格,後來他們家搬到了挪威西部的卑爾根,那裡有天然的森林,是她的玩耍的後花園。可以說,她是個在大自然裡長大的「天然」野孩子。當不得不穿裙子的時候,她會在裡面套一條褲子,覺得這樣可以更方便在森林裡行走。Aurora小小的身體裡,仿佛住了一個老靈魂。或許是被自然和森林滋養多了,她還特別喜歡古老的東西,比如古老的挪威音樂、薩米文化,甚至特別喜歡二手的舊衣服,因為她覺得知道衣服的來處,是誰親手縫製的,讓她感覺特別好。
  • 北歐的薩米人,薩米婦女負責為全家人縫製新衣
    按照傳統的方式,薩米人把嬰兒縛在木質的底板上鋪著苔蘚的搖籃裡。皮革製成的帶子將他們安穩地固定在搖籃中,同時他們還可以玩弄皮帶上的珠子和組扣。大一點的孩子就要做一些零活了,如劈柴、生火之類。溫馨的家一一拉烏:要搭制一頂拉烏,需要一兩戶人家把馴鹿皮展開撐在用竿子搭成的架子上,然後,住戶在帳子內的地面上鋪上鹿皮,有毛的一面朝上。這樣坐和躺都比較舒適。
  • 小薩米·戴維斯傳記
    小薩米·戴維斯是一位非常受歡迎的演員、喜劇演員、歌手和舞蹈家。他還和弗蘭克·辛納屈和迪安·馬丁一起出演了《老鼠幫》,並在幾部電影中擔任主演。誰是小薩米·戴維斯?小薩米·戴維斯1925年12月8日,小薩米·戴維斯出生於紐約市。他克服了普遍的種族歧視,成為了一名成功的喜劇演員、演員、舞蹈家和歌手,從而確立了自己作為娛樂傳奇人物的地位。
  • 「AK 47」薩米-薩納,被低估了的淘汰賽亞軍
    曼谷IMPACT展覽中心賽場上,薩米第一回合就以一個超遠距離的右手直拳擊中達佔巴的下巴,將他擊倒讀秒,最終點數拿下比賽。雅桑克萊和達佔巴兩位公認的羽量級硬漢都倒在薩米的重拳之下,「AK47」的名聲變得如日中天。
  • 薩米國際醫療中心正式落戶深圳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甘霖)昨晚,深圳市公立醫院管理中心和德國漢諾瓦國際醫學創新公司在深籤署協議,雙方將合作建設運營薩米國際醫療中心(深圳)。該醫療中心由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終身榮譽主席瑪吉德·薩米教授組建團隊建設運營,有望於2017年開業運營,深圳市民屆時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國際一流水準的神經學科醫療服務。市長許勤會見了薩米教授一行並見證籤約。
  • 4部極地求生電影:唯志堅者自救
    在這個特殊的煎熬時期,通心粉電影推薦4部極地荒野求生電影,希望大家能汲取些許的力量,堅持下去,靜待春暖花開那一天的到來!>豆瓣評分:8.4極地重生二戰末期,德國軍人科利基文斯淪為戰俘,被處以25年的刑期。
  • 挪威首都——奧斯陸
    奧斯陸(Oslo)在1814年成為挪威的首都,目前人口近70萬人。第一次去奧斯陸之前,對這座城市的了解僅限於維京海盜。
  • 薩米國際醫療中心落戶新區
    這裡說的是落戶新區的薩米國際醫療中心(深圳),未來這裡將出現國際一流的神經科學醫療機構。    明年有望開業運營    日前,深圳市公立醫院管理中心和德國漢諾瓦國際醫學創新公司籤署協議,雙方將合作建設運營薩米國際醫療中心(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