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王苗
央廣網11月12日消息(記者王苗)在通往國賓護衛隊訓練場的營區圍牆上,有一面貼滿官兵平均每半月磨壞一雙騎行手套的「手套牆」,它們磨得發毛、破洞,甚至被汗水、血水浸得褪色,「手套牆」對面是一面「輪胎牆」,它們面對面靜靜守望著,望著國賓護衛隊員騎著摩託車在訓練場上揮灑汗水的青春。
帥,不僅僅是一道「風景」
在首都北京,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威武壯觀的場面:每當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來華進行國事訪問,從首都國際機場到釣魚臺國賓館、從國賓館到人民大會堂的大路上,在疾馳的國賓車隊前方和兩側,都排列著整齊威武的白色摩託車方陣。一隊威武高大、身著帥氣禮兵服,腳登鋥亮烏黑的齊膝馬靴,頭戴白色護衛頭盔的小夥子駕駛著乳白色摩託車,呈倒「V」字隊形,緊緊地護衛著國賓車隊,如影隨形……他們就是擔負國賓摩託護衛任務的武警北京總隊執勤第七支隊國賓護衛隊的官兵。
他們被稱為「行進中的儀仗隊」「行軍路上的風景線」「中國軍人的明信片」……然而所有的帥氣都是要付出「代價」的,沒有人能隨隨便便「耍帥」。國賓護衛隊隊長王雷,從小就嚮往這種「帥氣」,1999年,十歲的王雷在電視機前看閱兵的時候,他就在想,「我什麼時候才能參加閱兵啊?」從小接觸部隊的他,軍人情結根深蒂固,2015年「9·3閱兵」當他駕駛著摩託車駛過天安門廣場的時候,他說,值了!過去八個月訓練的苦和累全都值了!
苦!這是每名國賓護衛隊員最初「嘗」到的味道
夏天,室外溫度四十度,戰士們訓練的時候衣服基本是溼透的,頭盔裡都在往下滴汗水。冬天零下十多度的時候,他們練推車五公裡,汗水把身上的衣服也都打溼了。這麼多年他們一直都這樣,他們練出了「三鐵」精神,鐵心跟黨,鐵騎當先,鐵骨錚錚。
他們平時的訓練到底有多苦?國賓護衛隊技師方書建說起來滿臉心疼,他說:「他們是怎麼練成的?正常的輪胎壽命,騎行要兩到三年,跑三到四萬公裡。但是他們訓練的時候,兩天,兩天輪胎就磨壞了。一車隊形變兩車隊形,特別驚險,特別難,他們一步步練過來,獨木橋訓練,獨木橋寬才20釐米,輪胎18釐米,剛開始我都覺得不可能,搞不好就掉下去,車速大概是十公裡,摩託車騎快了是可以的,慢了就不行,但是他們練出來了。高速行駛中的隊形變換,難度是非常大的。真正去騎了你會體會到是相當不容易的,需要膽量和勇氣。」
國賓護衛隊的戰士們都親切地稱方書建為方哥,他是生產國賓護衛隊專用摩託車的廠家派過來隨隊保障維修的工程師,今年是43歲的方書建在國賓護衛隊的第五年,用他的話說,他是「不穿軍裝的軍人」,之所以這麼形容自己,都源於平時戰士們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體重從175斤到130斤,他每天與戰士們同作息,同「戰鬥」,有勤務的時候,還經常早起兩小時去檢查車輛。這份工作,他頂著巨大的壓力,為了確保車輛能正常使用,降低故障,他和另外一名技師,會在每臺車執行勤務之前反反覆覆檢查。
累,但從不放棄
國賓護衛隊的每名隊員,都會為自己執勤的摩託車起一個認為有意義的名字,19歲的上等兵代海濤,給自己的愛車起名叫「dream」,當兵兩年來,他已經參加了三個國家、九場護衛任務。護衛隊的榮譽和光環背後,是每天不停地刻苦訓練。1991年的田耀宇班長,在國賓護衛隊已經第五年了,剛開始的時候甚至打過退堂鼓,「練s杆的時候,我們開展一個科目,同時進行,教練會給你定標準,到時候會考核你,如果你過了就去下一個科目,如果不合格就繼續在這個科目裡練習,我們是第一梯隊,在進行到s杆的時候,考核沒過,當時心情很不好,從第一梯隊掉到第二梯隊。其他戰友都去了下一個科目,當時想著算了不練了,想自暴自棄,後來回頭看看後面還有一大批人在追,我就想著人家在努力我為什麼不繼續,後來人家休息我還練,一點點練習,這樣就過了。不可能一帆風順,不然就不懂得來之不易了。」
這支部隊從成立之初到目前起,就是外交事業上的一個亮點。國賓護衛隊恢復的五年來,隨著護衛場次和護衛對象的增多,隨著我們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威望的提升,在國家繁榮昌盛的過程中,國賓護衛隊是直接的見證者,完成任務的次數比上一代護衛隊,同比高了三分之一,在外交的地位和政治實力上,他們見證了國家的巨變;他們騎的摩託,見證了國家工業的巨變,以前騎的都是外國摩託,現在騎的是我們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摩託,我們國家的生產力和工業都在巨變。
這支由平均年齡24歲的小夥子組成的隊伍,正像田耀宇所說的那樣,「我們的帥,體現在為國賓事業付出,為外交的大局事業做出的貢獻上。」
(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