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進擊的巨人》動漫剛推出之時,人類終於想起了一度被巨人支配的恐懼。5年後,《進擊的巨人》第三季如約而至,這一次,可怕的不再是巨人,而是人性。
5年間,這部日本動漫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大IP,除了各種番外,日本人民自己所改編電影電視劇舞臺劇,遊戲,漫畫還與漫威的復仇者聯盟進行了聯動,影響力迅速媲美「海賊王」、「火影忍者」等老牌動漫IP。
「海賊王」、「火影忍者」已經有美國公司買下翻拍權,相關電影美劇在未來指日可待,只是美式畫風和日式設定能不能有效融合,很多人表示懷疑。
但如果有好萊塢公司宣布要翻拍的是《進擊的巨人》,人們絕對會打消各種疑慮,恨不得來年就上映,以儘快抹去日版改編電影的恥辱。
《進擊的巨人》無疑是非常適合做成好萊塢式電影的,作者諫山創似乎是有受到歐美電影的影響,除了人物環境有很歐美的地方,整個背景設定活生生就是一個好萊塢式的反烏託邦,隨著劇情逐步深入,世界的秘密逐漸被揭開,《雪國列車》、《分歧者》、《移動迷宮》這樣的反烏託邦電影也屢見不鮮。
再加上猶如蜘蛛俠一樣自由飛翔的立體激動裝置,碩大無朋的巨人,簡直就是特效公司的拿手好戲。
只要有一個過關的劇本,《進擊的巨人》至少是一部可以賣座的爆米花。如果能拍到第三季這樣的劇情,深入到人性和政治鬥爭,則有可能更上一個層次。
日版《進擊的巨人》電影就是敗在糟糕的劇本。我們可以接受在保留反烏託邦設定的基礎上,對劇情和人物大刀闊斧的改編,這也是好萊塢的一貫做法。但幾乎沒有的角色塑造,說反轉就反轉的劇情反轉,只會讓一切所有的改編變成對原著的糟蹋。
乃至是片方自信滿滿的特效,也被吐槽成五毛特效。多數巨人都是用真人和模型扮演,讓人瞬間出戲,本身還能期待像蜘蛛俠一樣的立體機動裝置變得毫無存在感,人物動作僵硬無比。唯一能勉強及格的就是超大巨人的特效,大概片方的錢都砸在那裡了。這無疑也犯了國產特效大片的通病,把精力都集中在搞特效,誰知是特效做不好,故事又一塌糊塗。
如果把《進擊的巨人》交給技術更為強大的好萊塢,讓特效更好地輔助劇情,觀眾才能感受到原著的精華所在。
什麼立體激動裝置,超大巨人,八塊腹肌的三笠女神,一米六的兵長,輸出全靠吼的主角等等,這都只是配菜。
《進擊的巨人》震撼人心的是,在人類被豎起高牆,猶如被圈養的家畜一般的時候,有的人甘願就此投降,為了能過上所謂安定的生活,乖乖地當一隻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吃掉的禽獸;以調查兵團為代表的一批人卻不甘成為牢籠中的饕餮,他們要衝出圍牆,為了查出巨人的真相,更為了獲得真正的自由。
而困住牆內人類的,並不是圍牆本身,而是國王統治下所傳遞的「安分守己」思想,只要聽話,就有麵包吃。殊不知國王自己天天在大魚大肉。
而我們的世界,沒有圍牆,許多人的內心卻早已經築了一道堅實的圍牆,只為了能讓自己安定的活到晚年,至於世界的真相是什麼,不重要,因為活著才代表一切。
但人類之所以為人類,就是因為我們能在溫飽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世界,不斷創造未來。如果你只是想賺很多錢然後舒服地吃喝拉撒過一輩子,和其他也只是吃喝拉撒過一輩子的野生動物有什麼本質區別。
人類是,探索,創造,愛;畜生是,吃喝,拉撒,睡。
《進擊的巨人》第三季一開畫,矛盾就在兩種不同觀念之間展開,人們僅僅因為想法不同,就互相殘殺。
曾經差點被巨人吃掉的阿爾敏,突然發現巨人不那麼可怕了,可能因為巨人也是人類,可怕的人類本身。
活著就要有尊嚴地活下去像這樣像禽獸一樣永遠被關在籠子裡苟延殘喘的活著我寧可選擇自由的死去——《進擊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