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層診所的紅利
去年,為了能夠進一步明確診所的角色和承擔的功能定位,發揮診所在醫療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國家出臺了《關於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這份意見有四大創新性舉措:
一是簡化了準入程序,取消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對診所的限制;
二是調整了設置標準,從以往重點審核設備設施等硬體調整為注重對醫師資質和能力的審核;
三是激發存量活力,鼓勵符合條件的醫師,全職或兼職開辦專科或全科診所,也鼓勵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連鎖化、集團化診所;
四是創新監管手段,明確要求診所建立信息系統記錄診療信息,並將診療信息上傳至醫療服務監管信息系統。
由此可見,基層診所的發展受到高級別政策紅利的加持,而且需求端、老齡化、慢病管理、醫療服務可及性的提升以及消費升級背景下對更優質醫療服務的渴求(新型診所)都為基層診所展現出一個廣闊的市場空間。
但縱觀現在基層診所的發展,仍陷在一定的困境中不得脫身。
▼ 基層診所的困境
要發揮基層診所在醫療服務中的整體效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需求的功能,仍有一些問題在限制著。
行業玻璃門
有那麼一道門,通透的像是不存在,但它確確實實能阻擋你進門的路。
基層診所屬地性很強,開辦診所要經過當地衛計委的區域醫療衛生資源規劃配置。很多時候,大層面的頂層設計很好,但是具體落地的時候,還是要看實際情況,有些地方醫療資源高度集中,對新開的診所數量、類型和選址就會嚴格限制。
人力資源短缺
醫生才是醫療服務的中心要素,其能力高低直接決定了診所醫療服務的質量與水平。但是目前來看,我國的醫護人員缺口數量仍舊很大,而且相比起高等級醫療機構,基層診所能提供的條件,對優秀中醫人才的吸引力度相對較弱,在留住優秀人才方面優勢不明顯。
抗風險能力低
只要是醫生,都會擔心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大醫院都會有一套成熟應對醫療事故的流程,也會有相應的醫療責任險,但是基層診所在這方面的抗風險能力就很低了,可能一件很小的醫療糾紛或是醫療事故,就會讓診所的多年經驗毀於一旦。
所以說,基層診所要進一步發展,這三方面困境必須打破。
▼ 基層診所的出路
那麼,在此種困境之下,基層診所自身又該如何尋找出路呢?
多元化服務內容
隨著「小病到社區、大病住醫院」分級診療的推進,基層診所將會朝著承擔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的職能發展。因此,當下的基層診所可以以此調整自身發展方向,開展多元化發展路徑。
人才的培養
能夠將人才引入到基層診所,引入後還要想方設法留的住,是大多數診所經營者所需要考慮的問題。對於優秀的醫護人才,可以根據全職、兼職、骨幹或是多點執業專家等,靈活的採取基本薪資保障、按勞分配、分紅或是股權等方式為優秀人才提供基礎保障。
品牌化連鎖化
目前的基層診所大多是以單體的形式存活,而單個的診所抗風險能力明顯太弱,除非有很強的資本扶持,不然很難抵禦風險,因此品牌化和連鎖化將會是一條很好的出路。品牌化可以通過尋找名醫大師或是資本力量來做信用背書,或是通過提供義診的形式由點帶面擴大影響力,在這方面可以跟中域教育等擁有國醫大師、杏壇名醫資源的企業合作,撬動品牌化的槓桿。至於連鎖化則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能夠有標準化的服務輸出能力,並且要有人才招聘的屬地問題考慮和位置選址的可複製性,此處插一句題外話,像是不同屬地的人才招聘也可以通過跟上述中域教育機構的合作來達到目的,畢竟其在全國各地多省份都有眾多優秀中醫學員資源。言歸正傳,在這三方面實現的前提下,就可以通過連鎖化提高診所的運作效率,也能對診療服務進一步規範,達到提高抗風險的目的。
總而言之,基層診所的發展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要真正發揮其在醫療衛生事業中的重要作用,離不開上至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至老百姓由衷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