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不度玉門關,又見才子伴樂談。
前陣子去上海看線下展會,碰見一個當地的朋友,相識多年但見面不多的那種。見了面便給了我一個來自靈魂的拷問:音響展和耳機展你每年跑那麼多,膩不膩?我想了想告訴他,其實如果單就新品來說,會膩,因為每年的新品就那麼多,見多了新鮮感也會淡下去,但是音響和耳機這個生態圈裡面不僅有器材,更多的還是品牌背後的那些人,所以當你把每個器材展當做老朋友線下聊天會的時候,源源不絕的興趣就來了,所以同樣一件事,看待的角度不一樣,體驗也會完全不同。
類似的事情發生在幾個月前,夫人拉著我看乘風破浪的姐姐。老實說年紀大了以後,對於綜藝類電視節目已經提不起什麼興致了,尤其是看著年少時的女神們漸顯老態的時候,才愈發明白有時候回憶真的才是最美好的東西,當情懷已經消磨殆盡的時候,我的關注點便只在那些姐姐和樂手們帶的耳機身上了。沒錯,這些年各種選秀或者競演類的音樂綜藝節目裡,你總能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它叫做QDC,那個不知不覺已經壟斷了舞臺五年的專業監聽耳機品牌,還有背後那個笑起來很像李健的男人。
在五周年這樣一個有些紀念意義的年份,QDC為我們帶來了2年前經典產品變色龍V3的換代產品V3二代(簡稱V3II)。變色龍是QDC耳塞的一個系列,入門級的便是V3,顧名思義,採用的是三單元的設計,V3二代在三單元的配置上,和上一代產品是一模一樣的,單元沒有改動,只是在腔體和出音口方面進行了優化,你可以理解為是音質和佩戴上,在已經很成熟的產品架構上,進行的小幅改良,這點從前後兩代很接近的定價上也能看得出來。一方面,今年QDC推出了像魔圈這樣的全新架構的作品,另一方面,已有的變色龍系列也在更新完善,可以說在產品線序列上,QDC做得還是穩中有增的。
既然叫變色龍,那麼V3II最大的特點便在於其音色的變化性,V3II的腔體靠近插針的部分,有兩個內陷的調節開關,每個開關有兩種狀態,一共可以設置出2*2=4種音色狀態,分別是標準、低頻、人聲和高靈敏。所以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和前端特點,一二三四各種姿勢輪著換。這四種音色其實看名字就大概能猜到風格,我自己用的最多的,還是最沒啥味道的標準音色,你可以理解為其他三種狀態都是在標準音色的基礎上做一些加減法。今年遇見的3K-4K這個價位的好幾個塞子都有類似的調節開關,像飛傲的FA9,達音科的SA6,可以保證在素質信息量基本沒有大的變動的前提下,給予用戶一定的音色或者能量調節能力,增加耳機本身的通吃度和可玩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打開角度,我個人還是比較習慣用最簡單的標準模式,後續的聽感也是基於此的。
留意一下QDC對於變色龍V3II的介紹,這是一款用於監聽和音樂欣賞的產品,換句話說,它是專業和民用的跨界產品。這和QDC本身舞臺和音樂製作的定位是比較吻合的,我曾經在很多線下場合聽過QDC不少型號的產品,整體都是相對比較素的音色,也許一開始你會覺得味道不是那麼足,但是大多數時候,那就是音樂製作中原本的樣子。V3II其實也是一樣,第一耳朵還是比較清麗的走向,你沒覺得會在哪個頻段刻意去強調的,聲音整體上是比較平衡也比較平和的,重複前面說過的話,這裡是標準檔的聽感,四種音色狀態試下來,我相信標準檔的應用面也是針對個人音樂製作和監聽的,而另外三種模式則是更加適合用戶搭配手機等不同前端,用於音樂欣賞(有時候只需要聽著爽)的。
變色龍V3II擁有比較清秀和樸素的音色,這樣讓它可以比較直接地反映出前端音源的聲音特質,從信息量和耐聽度來說,我個人建議搭配的是山靈M8或者樂彼P6這樣比較醇(HU)厚(FI)風格的播放器,對V3II來說,它的優勢是能夠適應比較多的音樂風格,但是不足之處在於,比起更加高端的耳塞,V3II更加需要聲音密度上的支撐。所以如果搭配的是音色同樣輕靈路線的播放器,例如DX160這樣的,個人覺得就不太適合,耳塞和播放器在都沒有辦法做到全面的前提下,互補是最好的選擇。
恰好,手裡還有一個和V3II定位非常相似,價格也很相似的耳塞,鐵三角的旗艦監聽耳塞E70,E70大約是三四年前的產品,也是三動鐵,兩者還是挺有可比性的。無論是在山靈M8上,還是海貝R8上,從V3II切換到E70,都會覺得聲音忽然「蒙」了,在透明度上,V3II都會比老一代產品擁有更多優勢,高頻的延展性勝過E70太多,聽各類強調場面和動態的管弦樂作品,動態和聲場都是優勢,充滿說服力。而E70的優勢則在於,它的人聲更顯醇厚,有一點點韻味,這裡其實要說一個對比的問題,E70的聲音會比V3II更柔美更有感情一點,而E70本身在鐵三角的耳塞序列中已經算是很淡的口味了,所以相對而言,V3II在標準檔位的時候,其實是更適合古典類曲目的表現而非人聲的,而這和我的聽音風格比較吻合,如果是人聲黨的話,請一定要把V3II調整為人聲檔位。在我看來,如果把V3II切換到人聲模式,E70的一點優勢也就不再存在了……吧?等等,倒也不全是,E70可以帶著睡覺,但是V3II做不到。
V3II有兩個版本,公模和定製,我用的自然是普通的公模版本,QDC在腔體設計和公模大數據方面有大量經驗,公模版和我的耳朵貼合度已經非常高了,無論隔音還是佩戴,都是一流水準,只不過礙於腔體的體積,睡覺時候帶著的話,如果翻身,耳朵還是會有壓痛的。穿過透明的腔體,你可以看到內部三個動鐵單元,打著QDC的logo,其中低頻單元的體積還不小,這可能也是制約V3II腔體沒法做成E70那麼迷你的原因之一。在音箱領域,同價位永遠是單元口徑一寸大一寸強,在耳塞領域,也是這個道理,同檔次產品,體積和音質的拿捏是呈現一致趨向的。
QDC的耳機線都是2pin接口,但是和市面上絕大多數的2pin不一樣,它的正負極定義上是反過來的,所以很多其他品牌升級線是沒法直接用在QDC產品上的,前陣子我也分享過QDC自有的升級線產品「龍鱗」,那根線雖然很好,但在V3II這個價位的產品身上太浪費,我覺得沒有必要去嘗試一根三倍於其身價的升級線所帶來的提升。因為V3II在可調整性上已經做到4種風格選項了,所以折騰線材帶來的新鮮感性價比並不高。但是前陣子SIAV上,我在ECT展位上拿了一對還不知道品牌的耳塞膠套,特點是兩種密度不同的橡膠互相嵌套,密封度會比一般膠套要好,這個膠套側重於中頻的韻味和凝聚度,而這正是V3II在標準檔位下落敗於E70的地方,兩者很意外地產生了互補的效果,等於說,用犧牲一點點聲場的代價,換來中頻密度和整體樂感的提升,我覺得是正面的,也是值得的,用家不妨一試。
文末總結一下,QDC變色龍V3II這個塞子,在標準檔位下,聲場、兩端延伸和層次感都是3K價位中的佼佼,它是一幅在動態、結像和透明度上做出了高度的塞子,符合現代的音響審美,但和更高端的產品相比,它欠缺的是在不錯的音響性之下,中頻少了韻味和密度,樂感上顯得比較淡,因此圍繞其搭配的前端、線材或者膠套等配件,需要在音樂味上有所強調,這樣在搭配上可以將V3II不加掩飾的個性稍稍拉回來,水至清則無魚,同樣,音樂還原太突出透明和動態,也會顯得有些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