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年輕人都夢想著能有一段浪漫溫馨的戀情,即便一時沉浸在一種浪漫溫馨的幻想世界裡面,也不能是一種錯誤,這種情況每個人都會有過。但來找我諮詢的年輕人當中,患有「愛情妄想症」的人還真不是少數,即便結了婚的人也有長這個病的。其實浪漫聯想問題不大,但幻想性質就不同了,關鍵要看幻想的程度,這是區別正常與浪漫妄想的重要標誌。
美國著名的精神病理學家安妮·威爾遜·舍費在她的《逃離親密》(《Escape fromIntimacy》)一書裡對愛情妄想症進行了詳細的敘述,提出了三個水平等級的劃分。
第一水平等級
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幻想上,雖說生活如在幻想當中一樣,但這個階段還不至於把幻想付諸於行動,只是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建構在了浪漫情愫的憧憬上,久久不能釋懷,這說明已經陷入到愛情浪漫妄想當中去了,只是程度較輕而已。
第二水平等級
將幻想開始付諸於實際行動的階段。各種各樣的問題開始頻頻發生,大矛盾小矛盾不斷,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消耗在幻想上,現實與幻想之間產生了明顯的差距。這個階段不僅僅停留在幻想上,有些行為會在幻想的基礎上付諸實施,而且會給自己、給家庭、給親人、給周圍帶來不小的影響。
第三水平等級
非常過分的尋求強烈刺激的階段。追求驚險刺激,哪怕對自己有著巨大的危險也在所不辭,這個階段的浪漫愛情妄想症者不介意社會的原則和習慣,不在意他們的行為能否被社會所接受,即便是家庭崩潰了,或著他人受到傷害了,抑或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也不會停止魯莽的行為,檢討自己的問題,而是一門心思的往前闖,頭撞南牆也不回頭,見了棺材也不落淚。
隨著浪漫妄想水平等級的提高,幻想付諸行動的傾向會越來越大。比起追求更加強烈的刺激來說,一切的一切都不在話下,即便把自身或周圍的人都置於非常危險的境地也無所畏懼,誰都抑制不住他們追求強烈刺激的欲望和要求,這是浪漫妄想的最高等級。
患有「浪漫愛情妄想症」的人往往屬於邊緣性人格,邊緣性人格是一種嚴重的人格缺陷抑或說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有以下三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情緒不穩。易被激惹,易暴怒,經常表現出喜怒無常的狀態,情緒變化非常大,前一小時是興高採烈,後一小時就可能是暴怒不止,中間可能就因為一點小小的原因。邊緣性人格障礙特別害怕被拒絕、被孤立,當面對各種幹擾或否定時,他們的直接反應就是暴怒,以此來震懾(打壓)對方,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常常處於一種持續的緊張狀態中,也常感到憂心忡忡、悲觀厭世。為了排解內心的空虛,他們會不斷的找事幹,但做事卻有始無終,一事無成。外在的反常活躍未必是他們真實的心態,他們的內心往往是深沉且孤獨,為了不讓外人看出他們壓抑的內心,常常以反常活躍的方法來掩蓋孤獨。他們很容易在精神上得到滿足,所以,外人只要給他們一丁點鼓勵或承認,他們就會很開心,但由於承受打擊和挫折的能力極其低下,一旦受到外界一丁點的抨擊或批評,情緒馬上就會急轉直下,甚至是180度的轉變。長期的空虛和孤獨可以轉化為一種身體上的亢奮,這種亢奮往往會聚焦到生殖系統上,因此,這類人常常會患上性癮僻症候群,以性癮的方式驅趕孤獨。他們有時一天能手淫數次,或經常去嫖娼,以彌補自己的空虛和孤獨。
二是行為衝動。邊緣型人格障礙者控制情緒的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經常出現歇斯底裡的衝動行為,暴怒、毀物、鬥毆、謾罵、攻擊、傷人或自傷行為是常有的事,有的還有衝動性的酗酒、揮霍、偷竊、濫用藥物等行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衝動行為多表現為做事缺乏目的性和計劃性,隨心所欲,我行我素,虎頭蛇尾,不計後果等等。
三是人際關係不穩定。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人際關係非常不穩定,這與他們無法承受離別又害怕過分親密有關。典型的邊緣性人格障礙都有依賴、黏人、理想化的性格缺陷,一旦伴侶或朋友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或沒有達到他們的期許,他們的態度會發生180度的轉變,要嘛全面否定對方,要嘛拒絕與對方交往。其實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是渴望與人交往的,也特別希望被人照顧,但又害怕關係過分親密(因為不擅長處理親密關係),所以會長期受這種矛盾心態的影響,內心衝突不斷。在婚戀關係上邊緣性人格障礙者會用某些手段控制對方,比如抱怨自己的身體不適,表現出虛弱、無助、呻吟、裝病等等,意在引起對方的注意並獲得同情和照顧。
邊緣性人格障礙者與他人相處時總是把對方當成剛結識的人,無法以一貫的態度來面對持久相處的人,所以給對方的感覺總是變來變去,相當的不穩定和不成熟。另外這種人總是專注於局部,無法感受並看清事物的全貌,所以很難從過去的經驗教訓中學習、進步和成長,也無法客觀的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因此不合適的感情模式總是一再循環。比如深受家暴傷害的女性邊緣性人格障礙者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回到施暴配偶的身邊,再次受虐;男性邊緣性人格障礙者會一再和不適合自己的異性交往,從來不汲取教訓,總結經驗,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
也正是因為惡性循環的作用,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自信心會日漸低落,會逐步產生自我認同障礙,會懷疑別人關心自己的動機,無法培養真正的自信,無法以健康的方式與他人交往,無法建立與他人真正的親密關係。
其實,許多人格障礙和精神疾病有高度的相似性,有時很難明確的區分(邊界比較模糊),比如心情的跌宕起伏和鬱鬱寡歡,這在抑鬱症中就極為常見,但與表演性人格障礙和自戀型人格障礙就有很多的共同點。這些問題在BPD專業書籍上都有詳細的解釋,我們的重點是關注人際關係的不穩定這個問題。是什麼因素使他們的人際關係變得不穩定呢?確切地說是「讚賞」和「貶低」兩極分化惹的禍,也就是說對他人的評價要嘛是「最優秀的」(讚賞),要嘛是「最差勁的」(貶低),對人的評價總是在這兩個極端來回變換,如此以來想持久穩定的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不可能的。
比如,第一次遇到一個人,人家對他(她)非常的友好和熱情,也很耐心細緻地滿足了他(她)的要求,或者在一件小事上幫助了他(她),那麼他(她)就會認為這是個很不錯的人,值得交往。BPD把這種「遇到了最好的人」、「想要交成朋友」、「救助者出現了」等等這些極端化與理想化的讚賞,定義為一種極端的親密化關係連結的開始。如果對方沒有滿足自己的期望,或者發現了對方身上的某些缺點,他(她)們的態度馬上會發生180度的轉變,對對方的評價急速下降,會變成最差勁、最壞的、令人討厭的厭惡的人等等,在內心會生成一種對對方的排斥感,不允許對方再靠近自己,想一氣之下遠離對方。只要遇到點什麼事,馬上就會有很極端的讚賞或貶低行為出現,而且是反反覆覆跌宕起伏,在這樣的狀態下很難與他人建立長期穩定的人際關係。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自我評價不穩定」和「強烈的被拋棄感」這兩種原因造成的,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總有一種不安全感,「被拋棄了怎麼辦?」「這個人真的會珍惜自己嗎?」「這個人是不是自己的救世主?」等等,總抱有這樣一些想法。因為內心的不安定,總把人從一個極端想到另一個極端,一會兒是「非常好的人」,一會兒又變成了「非常壞的人」,老在兩者之間來回跳動。
一旦遇到自己挺滿意的,瞬間理想化的狀態就開始了,頓時熱情高漲並感慨不斷,「總算與命中注定的人相遇啦!」「終於和最理想的人邂逅了!」「這次一定會是最棒的戀愛!」等等。接下來一旦發生與預期不一致的事情,對對方的評價馬上會急轉直下,「太壞了!」「沒想到是這麼壞的人!」「被騙了!」
老出軌,出軌以後把感情死死拴在婚外的人一定要仔細看看我寫的這篇文章,對矯正浪漫依賴和愛情妄想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