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祖紀妍「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青年戲劇導演,影評人;本文系荔枝網及旗下「荔枝新聞」手機客戶端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掐指一算,我們已經陪伴餘春嬌和張志明這對「嘴賤姐弟戀人」,走到了第7個年頭。「七年之癢」,跟這對相愛相殺、分分合合的情侶一樣,我們與這個系列的關係,也走到了要麼結婚、要麼分手的境地。好在,這次《春嬌救志明》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原汁原味、至少能及格的彭浩翔電影。
影片一開場,伴著五月天演唱的主題歌,「志明與春嬌」系列的標誌性logo「n55!w!」從鏡頭縱深處飛了出來。這個來自於2010年《志明與春嬌》的老梗,一下子就讓人回想起非智慧型手機時代的浪漫。那個時候還沒有emoji,談戀愛還流行這種把手機倒過來才能發現的「imissu」。彭浩翔選擇用這樣的方式開場,無非是在第一時間就向觀眾宣告——「你想我嗎了?我回來了!」的確,《春嬌救志明》就是一部打著懷舊牌回歸的標準彭浩翔電影。
在這部電影中,彭浩翔的三大標籤式特徵表現得極其顯著:直白、露骨、騷賤浪的情色小段子,以粵語、粵語歌和都市生活為代表的香港氣息,和對類型片帶有明顯惡搞性質的戲仿。不過,這些尚不足以讓《春嬌救志明》榮膺五一檔的口碑最佳。
《春嬌救志明》最聰明的一點在於,它關注的是在一對長久的、相對穩定的關係中,情侶雙方如何相處、如何解決摩擦、如何表達愛意的問題。所有的童話故事都在「王子與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時結束,沒有人會告訴我們王子與公主吵架後該怎麼辦。但畢竟生活不是童話,相處比相愛更需要勇氣和智慧。《春嬌救志明》中打動人的小細節,都是展現因熟悉關係而產生的衝突,比如張志明毫無忌諱地虛掩著門,當著餘春嬌的面大便,把躺在床上的她燻了個半死。在內地院線大量充斥著「殘酷青春」愛情片的時候,紮實的生活細節讓這部電影顯得非常出眾。更何況,彭浩翔不僅善於「接地氣」,而且非常善於描繪幻想。
《春嬌救志明》以戲謔而浮誇的方式,滿足了內地觀眾的「中產夢想」。上班升職,下班遛狗,隨便買個雕塑就可以刷卡花掉九萬五,生活中除了跟男女朋友鬥智鬥勇外,好像沒有別的煩心事……這難道不是我們所有人都嚮往著的生活嗎?《春嬌救志明》討巧的地方,就在於它描繪的中產幻想,能與觀眾產生共鳴。
與《春嬌與志明》相比,《春嬌救志明》確實在質量上有所回升,但初見他們在香港街角吞雲吐霧、講鬼故事時的驚豔感覺,卻不復存在。儘管影片中的彭浩翔特徵鮮明,但很多笑點缺乏新意,粵語歌起得非常生硬,開頭戲仿恐怖片和結尾戲仿科幻片有點雷人,關於戀愛和成長的臺詞不自然到讓人感覺牙酸。更糟糕的是,在這部電影中,兩個主角都不再像原來那樣可愛了。
春嬌指責志明不夠成熟,但她自己人到中年,卻依然像個不講理的小女生;志明雖然嘴上說要成長,但兩個人遇到問題後,他既不會溝通,也不懂得解決,以為製造浪漫就能修補一切。雖然兩個人已經到談婚論嫁的階段,但糾結的事卻還是戀愛伊始的小情小愛。從這點來說,導演雖在選題上勝人一籌,但卻在內容上淺嘗輒止。跟理察·林特萊克的「愛在三部曲」相比,立即顯出差距來。
《春嬌救志明》終究無法突破彭浩翔的自我重複,或許正是目前香港電影面臨的集體困境。像《志明與春嬌》一樣「港味十足」的電影,是電影愛好者們所懷念的。但當這樣的電影在走向更大市場時,往往會面臨水土不服的情況。拓展市場與保留個性之間的矛盾,是香港電影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否則,就只能像「志明與春嬌」系列一樣,第一部看的是味道,不賺錢;第二部看的是周到,不討好;第三部看的是懷舊,不長久。情懷永遠是最後一張底牌,一旦打完,就意味著本可持續發展的系列,要變成一錘子買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