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2日,由甘肅省商務廳主辦的「甘肅省首屆直播電商帶貨大賽」在蘭州啟動,多名主播把直播間搬入會場。(資料圖) 丁思 攝
中新網蘭州11月17日電 (艾慶龍)甘肅省商務廳電子商務處副處長牛強介紹該省農村電商時說,2015年以來,甘肅共爭取到73個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覆蓋66個貧困縣,使中藥材、農副產品、少數民族皮毛製品等一大批產品「走紅」網絡,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1月至10月甘肅通過直播帶動農產品網銷超過18億元。
為期數周的甘肅省直部門落實脫貧攻堅專項責任工作紀實主題採訪活動進行中,在產業開發專責工作組媒體座談會上,牛強介紹了甘肅電商成績。
甘肅地處中國西北,其農作物主要種植在海拔1800米到2500米之間,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工業汙染輕,加之黃河水澆灌,為其提供了綠色、環保、原生態的保障。但由於農村大多位於山大溝深處,消息相對閉塞,市場狹小,優質農產品始終沒有對接大市場。
怎樣把農民的好東西賣出去,賣個好價錢?
近年來,甘肅建設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75個貧困縣已實現電商服務中心和鄉服務站全覆蓋,93%的深度貧困村實現電商功能覆蓋,據不完全統計,甘肅農村電商帶動創業就業超過20萬人。
牛強認為,三級服務體系已經成為貧困地區網貨供應、網上銷售、產業服務、人才培訓的「聚集地」和增收致富的「主陣地」。
甘肅隴南市地處巴蜀咽喉,山大溝深、信息閉塞,長期以來,貧困人口多。這裡綠色無汙染的「山貨」鮮被外界知曉,當地民眾陷入「富饒的貧困」「抱著金飯碗討飯吃」的尷尬境地。
2013年,隴南官方提出,以電子商務助推精準扶貧,將「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為「網絡裡的近在咫尺」,借電商推介隴南的特色產業、產品,提高地方知名度。
甘肅省隴南市委副書記、武都區委書記田廣慈曾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2013年以前,當地鮮有人聽過「電商」二字,山區村民更是從未通過網絡購買或銷售任何產品,網絡對他們而言是「虛幻、不真實」。
在電商發展之初,隴南黨政一把手經常在會上「抽查」幹部的「作業」:現場打開手機,在網上進行購物、付款等系列操作。
此後,當地還鼓勵有文化知識的鄉鎮幹部「先行先試」,再將經驗教給農民,還將電商作為考核內容,逐漸探索出了以推動農產品網絡銷售、助農增收為出發點,以網店、微店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營銷為手段的電商扶貧「隴南模式」。
從最初坐公交到縣城賣媽媽做的油潑辣子,到開網店快遞銷售上萬斤山核桃、土蜂蜜、野山菌等,再到如今直播1小時帶貨幾百萬,山區主播梁倩娟見證了電商「隴南模式」的崛起。
梁倩娟說,這幾年來,隴南電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傳統電商過渡到新媒體電商,再到直播電商,農村老百姓的農特產品,真正走出了大山。
其實,早在2015年,在甘肅各地也在探索電商之路,使其電商發展基礎和條件得到改善,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和物流體系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先後探索出「隴南模式」「環縣模式」「廣河模式」,先後得到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的肯定。
牛強透露,下一步,將在甘肅推廣隴南「同城配送」模式,強化農產品服務中心功能,加強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