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偶《雷雨》
偶劇比偶像劇更精彩
——從中戲偶劇系首次招生說起
常 恆
又到一年藝考時,今年一則名為「中央戲劇學院偶劇系今年首次招生」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中戲因此成為了我國第一所涵蓋話劇、戲曲、音樂劇、歌劇、舞劇、偶劇所有戲劇種類教學的高等院校。
在關注之餘,還出現了一些網友的「辣眼睛」評論。比如有人評論說「我竟然看成了偶像劇系」「我也以為是演偶像劇的」「偶像系」。也許這些只是一種無奈的「眼誤」,但將偶劇看成偶像劇,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一些人心中,對偶像劇的熟悉程度也許遠大於對偶劇的熟悉程度,不然可能也不會有這樣的「第一反應」。
其實說起偶劇,許多人並不陌生。我國曾在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推出了《神筆馬良》《阿凡提的故事》《曹衝稱象》等一批木偶動畫,因為強烈的立體感,特色鮮明的木偶動作,有趣的故事情節深受觀眾喜愛。這些成為幾代人童年記憶的木偶動畫借鑑的正是偶劇。我國是偶劇藝術最早出現的國家之一,東漢時期就有「靈帝時,京師賓婚嘉會,皆作傀儡」的描述,而後在唐宋、清代等時期,偶劇也都十分盛行。
20世紀50年代推出的木偶劇《神筆馬良》劇照
不小心走了眼,將偶劇看成偶像劇想來也是有一定原因的。20世紀90年代以《東京愛情故事》等為代表的由偶像明星主演的日劇風靡一時,再加上後來韓國及我國臺灣地區拍攝的一波又一波偶像劇的影響,劇中俊男靚女的養眼陣容配上浪漫的愛情故事讓偶像劇在我國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心中的確佔有一席之地,偶像劇也成為一種獨特的電視劇類型存在。在文娛行業中,「鮮肉」美女們粉絲眾多,具有相當的號召力,而每每到藝考時段,不少媒體又時常將「長槍短炮」對準赴考的帥哥美女,自然會給人一種藝術院校偏愛顏值高的考生、走紅的也多為高顏值的偶像明星的感受。「眼誤」將中戲招收偶劇戲學生看成偶像劇系學生自然也就「情有可原」了。
與偶像劇一字之差的偶劇由於市場不景氣,表演藝人、偶人製作藝人流失,劇目創作創新不足等種種原因,的確有些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與「快銷品」式的偶像劇相比,偶劇從偶的製作到演出,每一個細節都包含了濃濃的文化意蘊。
與其他的戲劇形式不同,偶劇的「雙重」表演十分有看點,一是藝人的精彩表演,二是精美的偶人製作藝術和操作裝置。以福建地方傳統戲劇布袋木偶戲為例,演出中表演者用手指直接操縱偶人,騰空、跳躍、行走、舞弄兵器等動作節奏明快,活靈活現。此外,偶劇的演出可謂是老少鹹宜,特別是在許多注重民俗傳統的地區,嫁娶、傳統節日、祝壽等活動中就有邀請偶劇戲班演出的風俗,背後所蘊含的民俗文化不容小覷。許多偶劇演出的內容以民間故事、古代名著、神話傳說為主,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活載體。
木偶劇《猴王·花果山》劇照
木偶劇《動物總動員》劇照
儘管偶劇近來的發展稍顯落寞,不過我們也看到了偶劇發展的一些好現象,以中國木偶藝術劇院為例,近年來就推出了《猴王·花果山》《少年孔子》《精衛傳奇》《桃花公主》《三隻小老虎》《英雄王二小》《動物總動員》《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等多臺新編原創劇目,還不斷開發創作、教育、娛樂、體驗一體化的產業鏈。此外,一些偶劇在創作與傳播方式上的創新做法也可以參考借鑑,令筆者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臺灣地區風靡30多年的劇集《霹靂布袋戲》。該劇用影視劇的製作方式拍攝由操作師操作木偶做出的各種動作,基於傳統武俠劇情衍生出一套仙俠體系,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教的故事背景,富有特色的全程閩南語配音,文戲武戲兼備,目前仍在更新中。近幾年來,在一系列相關文藝發展支持政策的推動下,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一些地方陸續推出了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木偶戲展演、木偶戲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木偶戲的發展勢頭漸趨良好。
手持頭偶《茶館》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就是人才,偶劇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恐怕也是人才,偶劇的發展需要能夠創作出優秀劇目和適應市場機制的人才。中戲並不是最早招收偶劇專業學生的學校,上海戲劇學院2004年就開始招收首屆木偶表演本科班學生,中戲今年的這次招生則是我國首次將相關專業教學升級到「系」的建制來開展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據中戲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是在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基礎上,汲取世界偶劇藝術精華,融合當代戲劇創作理念,構建我國偶劇藝術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心。其中的「創新型人才」讓筆者眼前一亮,中戲這樣的人才培養理念對偶劇藝術的發展推動作用著實令人期待。
中央戲劇學院偶劇系
今年首招25人
中央戲劇學院近日在北京舉辦2018年本科招生工作新聞發布會,宣布2017年正式成立的偶劇系,今年首屆招生,計劃招生25人,學制4年。
中央戲劇學院最早於1951年成立木偶戲研究組,歷經幾十年的積累後,建立了木偶劇藝術研究中心。依託於木偶劇藝術研究中心,最終於2017年成立偶劇系。
中央戲劇學院偶劇系以培養能夠從事偶劇表演藝術,並具有偶劇造型設計能力的優質專業人才為目標,使學生能夠具備優良的思想品格和良好的藝術素質,掌握偶劇表演與造型設計的專業技能及理論,具備偶劇表演與造型設計的實踐創作能力。偶劇系開設課程包括:偶劇表演、偶操控技巧訓練、偶劇造型設計與體現、偶劇編劇與導演基礎、啞劇表演、語言技巧、聲樂技巧、形體、偶劇藝術美學、中國偶劇史、西方偶劇史、偶劇劇場理論、中外偶劇賞析等。
偶劇又稱傀儡戲,一般指由人操控的偶(傀儡)作為角色與演員共同表演或獨立表演的演出形式,其風格幽默風趣、喻意性強,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偶劇是世界性劇種,遍布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幾十個國家。
半身巨偶《莎士比亞寫「哈姆雷特」》
皮影戲《梁祝》
影偶的設計和製作
影偶的設計和製作
傳統偶劇的種類一般是根據劇中偶的操控形式來劃分,通常可分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影戲四大種類。作為偶劇藝術最早出現的國家之一,我國傳統偶劇種類十分豐富。人偶同臺表演是當今比較主流的偶劇形式。
(中國藝術報記者 高豔鴿)
(圖片來源: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木偶藝術劇院、視頻截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