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勵志?
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白虎通·諫諍》中說:「勵志忘生,為君不避喪生。」
所謂的勵志,其實就是一門學問,是讓一個人重新煥發出對財富的欲望,激活自己的生命能量,喚醒沉睡的創造力,讓一個人從內心到外在,獲得自信和尊嚴的過程。
這麼說,可能你覺得在掉書袋。那我們就說大白話,勵志是讓你擺脫一潭死水生活的最好方法,人都有夢想,都有理想,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想要做更精彩的事情,要想更有生活的激情,這些都要用勵志的方式給你鼓勁加油,刺激你前進。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一套書,是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幹法》、《活法》和《心法》。
稻盛和夫是誰,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
出生在日本農村,兒時貧寒,少時讀書成績一般,錯過了醫學專業,當不了自己嚮往的醫生。畢業後趕上日本經濟衰退,在一家發不出工資,瀕臨破產的陶瓷廠上班,吃住在實驗室。
27歲開始創業,創辦後來的世界00強企業京瓷,等到他52歲時,再次創辦第二電信,再次把它送進世界500強。世界上厲害的企業家有很多,比爾蓋茨、貝佐斯、巴菲特、馬雲、馬化騰、任正非等等,但沒有一個人,能將兩家不同行業的公司同時送進世界500強。
這本身就是一個勵志故事。
當然,故事遠沒有結束。晚年退休,出家做了和尚,把自己的股份全部捐給了員工。到了2010年,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日本航空瀕臨破產,日本政府無奈之下,只能派首相鳩山由紀夫親自去邀請已經78歲高齡的稻盛和夫出山,挽救日航。
經營之聖果然名不虛傳,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將前一年還虧損1800億的日航,變成了盈利1800億的穩健運營的公司,讓日航起死回生,成就業界神話。
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完整的勵志故事。
很多人說,成功企業家的書不能看,因為你複製不了他的成功,也不可能從他的書裡,找到任何讓你成功的捷徑。
因為這些勵志書,只對他本人有效,對別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堆文字,毫無用處。
這話是不對的。
我們確實不可能複製別人的成功,但不意味著就不應該去讀這些勵志書籍。
就像稻盛和夫的這三本書。
《幹法》主要講如何面對工作,什麼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何從容笑對人生,付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稻盛和夫先生用自己70年的人生經驗和他對工作的態度,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工作,該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成績。這些都是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會遇到的,需要去解決的事情。
時代在變,每個人所處的位置,工作的環境都不一樣,當然遇到的問題也千差萬別。
可是《幹法》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是,如何樂觀的面對問題,如何積極的嘗試解決問題。
它是一碗心靈雞湯,但是人生在世,誰沒喝過雞湯。
一個經營之聖親手熬製的人生雞湯,難道不香嗎?
勵志書的目的,不是要讓你複製他的成功,而是給你信心,提供一種不同的思考方式。
當你學會大開眼界,世界上的路自然就多了。
過去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有路。
但是,現在世界都變成了地球村,那些路都在那裡,只是隱而不見。當你思路打開,眼界開闊,路就在眼前,通向羅馬的路自然就多了。
在《心法》裡,稻盛和夫提了一個觀點,由於人生觀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因而人生的結果也大相逕庭。
但是,起點不決定終點。
每個人生而不同,起點有高有低,但是最終能達到什麼成就,最終能活成什麼樣,其實有很多因素影響。起點是一個方面,並一定能起到決定作用。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人生觀怎麼形成,如果僅僅是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總有碰到暗礁和漩渦的時候,往往會頭破血流。
讀書,尤其是讀成功人士的勵志書籍,就是為了拓寬你的知識面,打開你的思維方式,讓你少走彎路,少碰壁。
《活法》是稻盛和夫人生觀和經營之道的又一次總結,沒有多少大道理,而是將其多年心得以質樸的文字向我們娓娓道來。
當有人問「人為什麼來到這個世上」時,我毫不猶豫地、毫不誇耀地回答「是為了比出生時有一點點的進步,或者說是為了帶著更美一點、更崇高一點的靈魂死去。」
所謂今生,是一個為了提高身心修養而得到的期限,是為了修煉靈魂而得到的場所。
再回到開頭的話題,為什麼要讀勵志書,其實歸根結底是讓你有所觸動,當你捫心自問,我為什麼活著,或者我能做點什麼時,其實就是最大動力。這會刺激你努力做出改變,哪怕只比昨天前進一點點,你也會越來越好。
這就是讀成功人士勵志書的作用所在。
我們可能無法完全複製他們的成功,但是我們可以在其中找到做更好的自己的勇氣,讓自己的目標更明確,讓自己的定位更清晰。
讀勵志書,是為了不讓自己得過且過,馬馬虎虎。
讀勵志書,是為了讓我們看到太陽時,不僅僅是覺得溫暖熱烈,而是心懷嚮往,吸取更多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