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則天「扼嬰」案
所謂「扼嬰」案,在電視劇《武則天秘史》中,竟整整有一集之多。閱後使人們不禁扼腕驚嘆,嚴責這位女皇母親的心狠手辣,為了奪得後權,竟連親生女兒都不放過。
其實,從真實歷史講,所謂武則天「扼嬰」,一直是一樁歷史疑案,從古至今,史學家們並不認真把這件事當作史實,有各種各樣的不同記載。現代的史學家也明確認為這是封建社會男權主義文人的捏造。著名的武則天研究專家羅元貞先生鄭重在《武則天集》專著中特寫了一個專題,稱為《駁斥殺女殺兒謬說》,明白指出:「一些抱著封建觀點和大男子主義的人,認為女人的心是最狠毒的。明明母親是最喜愛尊重兒女的,他們卻偏偏硬造出武則天殺女又殺兒的流言」。當代學者我國臺灣著名史學家雷家驥,在2001年出版的《武則天傳》中,也對史上所記武則天「扼嬰」之罪深表懷疑,認為此小公主可能「猝死」於急症:「武昭儀也是一個受害者,她感到喪女之痛,但女嬰死因卻不明,真是無語向蒼天!——史官不知何據而書?」。
所以,不僅不存在武則天扼女的惡行,甚至在真實歷史上也從未出現過這位武則天幼年即斃命的幼女。在史上出現的這一扼女事件,不過是封建文人的捏造,目的是貶低武則天這位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唯一的女皇。
【內容來源】臧嶸《武則天「扼嬰」事件考疑》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43383827(長按連結可複製粘貼至瀏覽器查看原文)
2. 武則天「明堂大火」事件
武則天的明堂,是極具政治紀念碑性質的禮制建築,它建成後就成為武則天的政治活動中心,也是武則天上符天命的重要證據。
證聖元年(695),史書沒有記載武則天親祀明堂,而一年一度的大酣宴會照常進行,但就在這年正月各種活動結束之後的十六日夜,明堂發生了火災。武則天除了修建明堂,還在明堂後面不遠處修建天堂,安置佛像,高達百餘尺,可惜這一佛教建築在施工中發生火災,連明堂也一起點燃,釀成重大的災害,使武周政權陷入嚴重的輿論和政治困境,在世人以及武則天的眼裡,明堂大火顯示著上天的意志,代表上天對武則天統治的不滿,因此降下咎徵。這一事件的發生,使得整個武周政權的政治宣傳和思想取向,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可謂是唐前期極為重要的一個歷史情節。
【內容來源】孫英剛《佛教與陰陽災異:武則天明堂大火背後的信仰及政爭》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48104225長按連結可複製粘貼至瀏覽器查看原文)
3. 武則天與感業寺
武則天確曾出家為尼,史載,貞觀十一年(637),14歲的武則天被唐太宗召人宮中,立為才人。12年後,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駕崩,武則天出宮為尼於感業寺。
首先,中古時期,隨著佛教日益盛行,北魏以來妃嬪人寺為尼就逐漸多了起來。迨至北周,皇帝死后妃嬪人寺為尼就成為一種慣例。其次,唐太宗駕崩後,按照慣例,作為太宗才人的武則天必須出家為尼,武則天本人「她不希望如此」可以理解,但是,這由不得她,不是她的個人願望所能決定的事。即使君臨天下的唐高宗,縱然與武則天感情甚篤,他在當時也不便違背傳統的倫理規範,直接把武則天留在官中。因為直接把武則天留在宮中,為時所忌,那是對先帝的大不敬,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即是說,武則天本人「不希望」出家為尼,決定不了她可以不出家,她的「不希望」,不等同「實際上她並未出家」。
【內容來源】介永強《論武則天與感業寺的幾個問題——與氣賀澤保規先生商榷》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41957206(長按連結可複製粘貼至瀏覽器查看原文)
4. 武則天「無字碑」
唐武周皇帝武則天,撒手人寰後留下一塊巨石雕刻的墓碑,矗立在乾陵朱雀門外,碩大無朋的升龍圖像,飛騰直上偉岸威嚴,碑卻不著一字,成為千年不解之謎。
近年學界通行一種說法,認為女皇武則天立碑不刻字,意在一生功過留待後人評論。其實針對武則天所為,其同代人駱賓王在《為徐敬業討武檄》一文中就有評論,後人又多重述駱論,無字碑頭鐫滿了對她的抨擊。武則天豈能不知駱賓王等人對她「牝雞司晨」陰謀奪位的難以認同。像明代學者李贄那麼崇拜她的人特少; 就是李贄誇她到「聖后」便封了頂,也無心尊她為一朝開國聖君。今人肯定她的文章也有,惜乎碑頭已少有空白,何況,生於1280餘年前的武則天也難預見得到。
武則天是不會自討挨罵的,更不能大度到挨了罵又不去計較。她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出了名的專制皇帝。親生孫子、孫女連同孫女婿(她侄兒武承嗣的兒子)只因說了她和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幾句不滿意的話,便被她勒逼自鴆,何言大度? 那麼,武則天立塊無字碑所為何來?武則天臨死若當真回心轉意與舊我決裂,應許去帝號,為李家婦, 那何不任兒子為她這位聖母皇太后以帝王慣用手法好事宣揚壞事姑隱,立一塊歌功頌德的豐碑?可武則天偏偏留下一塊無字碑,依筆者之見,這表露出她一種遺恨人間死不瞑目的無奈心態,等待著一旦武三思奪權成功,無字碑刻上大周開國皇帝武則天的字樣,為她的一生畫上一個完美無憾的句號。她走向黃泉依然做著皇權殘夢。
【內容來源】郎享伯《寄殘夢於黃泉——武則天無字碑猜想》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2190483(長按連結可複製粘貼至瀏覽器查看原文)
5. 「女主武氏」傳言,李君羨代武媚娘而死?
李君羨之死與女武等傳聞到底是什麼關係?諸書口徑一致,都承認存在必然性的聯繫。根據《唐律疏議》的解釋,有一種謀反案件的特點是「結謀真實,而不能為害者。若自述休徵,假託靈異,妄稱兵馬,虛說反由,傳惑眾人而無真狀可驗者,自從妖法」。李君羨是唐初有名的猛將,又在長安擔任過守衛將軍,犯案時任當地最高長官——刺史,他發動的謀反自然不會是「不能為害」的,所以處以最嚴厲的懲罰。
李君羨案件如上所述,顯然是一個重大案件,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史書記載,卻都另有解釋,無不認為與當時的傳說,即所謂「女主昌」、「女武王者」等有密切關係。兩《唐書》和《資治通鑑》這些影響巨大的史學名著,在寫到李君羨案件的時候,無不先說當時的謠傳,再講唐太宗對李君羨一系列女性、武字特徵的厭惡,最後再介紹李君羨被殺。三本重要的史學名著,雖然不明說李君羨是被唐太宗冤殺,但是這種敘事結構和方式已經很容易讓讀者得出這個結論。
【內容來源】孟憲實《李君羨案件及其歷史闡釋》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38666446(長按連結可複製粘貼至瀏覽器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