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的前半生:《十七歲》毫不掩飾男人四十的滄桑和坦白

2020-12-28 桃子音樂station

收錄在專輯《如果有一天》中的歌曲《17歲》,是由劉德華和徐繼宗作詞,徐繼宗作曲的一,。劉德華參與了這張專輯幾乎全部歌詞的創作,整張專輯毫不掩飾男人四十的滄桑和坦白。年紀,歲月,一切過往和現實的擔負都成為了坦然訴說的東西,專輯在一派明亮寧靜的氛圍當中,聽來頗為安祥舒展。這首歌表達了出道時的劉德華當時的心態,不曾想到了40歲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的一個傳奇。

天王劉德華是中國香港男演員、歌手、作詞人、製片人,中國香港樂壇「四大天王」之一。 他曾三次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兩次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榮譽,已參演超過140部電影。這樣的傳奇人物,他的前半生也必定崎嶇曲折。「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十七歲》這首歌不僅可以作為劉德華的上半生經歷,也可以作為一個激勵現在年輕人追求夢想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其實17歲的劉德華就和我們一樣,只是個平凡人,歌詞中描寫了當時年少輕狂的劉德華厚著臉皮的參加了當時香港電視臺的演員培訓班,從而認識了謝賢和周潤發。後來有很幸運地得到了《獵鷹》的主角機會,從而走紅。

十七歲是最好的年紀,十八歲聽起來就帶著現實的殘酷。十七歲不一樣,明明知道還有幾個月自己就是成人了,很用力的抓住最後的時間,為這樣最美好的年紀寫一首歌,青春真好。也許大多數人是這樣的,喜歡上陳奕迅是遲早的事,也會喜歡上張學友,然後會接觸到譚詠麟,李克勤的一些經典之作,但是可以一直讓人回味的還是劉德華,他的粵語歌真的很戳人心。

村上春樹有一句話:我告訴你我喜歡你,並不是一定要和你在一起,只是希望今後的你,在遭遇人生低谷的時候,不要灰心,至少曾經有人被你的魅力所吸引。曾經是, 現在是, 以後也會是。十七歲吻的人額頭沒有粉底,三十二歲愛的人眼角沒有淚痕,五十歲想的人心底沒有愧疚。五十歲再看十七歲,沒有後悔,再來一次還會這樣選擇。對於愛情也是,對於事業也是,對於人生也是

再聽到這首歌的前奏就像一場夢,十七歲一個人真的挺好,可以多看看世界,多學些本領,做自己想做的 ,喜歡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劉德華用《十七歲》簡簡單單的一首歌,概括了自己的前半生,現在回想起來我想劉德華最感謝的就是粉絲們的擁戴和陪伴吧。歲月蹉跎,雖然時間已經在劉德華的臉上留下了痕跡,但在粉絲的心中,進入了自己人生的劉德華是一直不會改變的!

相關焦點

  • 劉德華《17歲》毫不掩飾的滄桑和坦白
    《17歲》是劉德華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劉德華和徐繼宗作詞,徐繼宗作曲的一首歌,編曲為Billy Chan,收錄在專輯《如果有一天
  • 可還記得劉德華的經典歌曲《十七歲》,歌詞背後到底是怎樣一個故事...
    《十七歲》是劉德華40歲演唱的一首歌,被收錄在專輯《如果有一天》中。整張專輯毫不掩飾一個40歲男人的滄桑和坦白,仿佛一切的年紀、歲月,無論是以往還是現在的負擔都成為了可以坦然訴說的東西,給聽眾聽起來感到頗為安祥舒展。
  • 不變的華語經典,劉德華的《十七歲》,歌詞背後幾人能懂,致歲月
    《十七歲》是劉德華40歲演唱的一首歌,被收錄在專輯《如果有一天》中。整張專輯毫不掩飾一個40歲男人的滄桑和坦白,仿佛一切的年紀、歲月,無論是以往還是現在的負擔都成為了可以坦然訴說的東西,給聽眾聽起來感到頗為安祥舒展。
  • 劉德華用一首《十七歲》詮釋了他的前半生,歌詞你聽懂了嗎?
    現在最火的視頻交友軟體可能非抖音不可了,抖音不僅帶火了很多網紅段子視頻還有很多很多以前的金曲,小編前段時間偶然聽到了一首《十七歲》覺得歌詞寫得特別好,後面才發現原來是劉德華所創作和演唱,通過這首歌,讓大家更加了解劉天王。
  • 劉德華歌詞中「四哥發哥」是謝賢周潤發, 「一哥和三哥」是誰呢?
    劉德華歌詞中「四哥發哥」是謝賢周潤發,「一哥和三哥」是誰呢
  • 喜歡我別遮臉任由途人發現 — 「十七歲」• 劉德華丨 尤克裡裡彈唱教學+譜
    「十七歲那日不要臉參加了挑戰明星也有訓練班短短一年太新鮮記得四哥 發哥
  • 「笨小孩」劉德華,今天58歲了
    偶像有很多,可是這樣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劉德華,再難複製第二個。2019年9月27日,是天王的58歲生日,今天的「最人物」,致敬劉德華先生。成名後的劉德華,完全不需要像以前那麼拼命,便可生活得很好,可是他偏要跟自己較勁。在底層社會的艱難打拼和掙扎,讓他深感一切來之不易,舞臺上耀眼的鎂光燈和臺下的掌聲最容易讓人迷失。可劉德華身處其中,卻活得比誰都要清醒。他身上有一種使命感:「我要改變偶像兩個字。」1985年,他在無線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可不可以》,但這張專輯並沒有他想像中那麼受歡迎。
  • 這四十年,和劉德華演過情侶的有哪些大美人……
    除了劇情,這部片子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58歲劉德華和32歲倪妮的「忘年戀」。劉德華熬走了一批又一批,最初的女主角已經年過半百,而劉德華依然笑傲江湖,依然可以和二十多歲的女演員一起演戲。劉德華1981年考入TVB藝訓班,雖然當時還是個小肥仔,但掩飾不住眉目清朗,一看就是個帥哥坯子。
  • 用一首歌代表劉德華的音樂路,是《十七歲》,還是《今天》?
    比如劉德華的《十七歲》和《今天》,這兩首歌就十分契合他的歌唱生涯。那麼,如果用一首歌曲代表劉德華的音樂路,你覺得哪首歌更合適呢?談到劉德華的音樂,《十七歲》是不容避開的一首。它的傳唱度雖比不上《忘情水》等經典老歌,但對於華仔的歌迷來說,卻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華仔的歌手生涯,或者說從藝之路,正是在他17歲的年紀開始的。
  • 半生寫盡半世秋,半世滄桑半生愁,悲歡離合人間世
    導語:半生寫盡半世秋,半世滄桑半生愁,悲歡離合人間世,紛紛擾擾何時休,半輪明月半壺酒,半世滄桑半白頭,一縷清風一個人,一生浪漫一黃臉。半世滄桑半世痴, 一生心事只山知,經歷了半輩子滄桑,半輩子痴呆,一輩子心事,只有山脈知道,歷經半輩子的滄桑,也付出了半輩子的痴心,到頭來一 生的心事無人可訴,也只有告訴山知。
  • 「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
    俗話說: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我覺得,主要是這幾個方面:男人四十左右,基本是事業有成的男人。他們有的是公司的老闆,有的是單位的老大,很多四十歲的男人還有了一定的財富積累。
  • 劉德華,我17歲,你多少歲
    劉德華2007年,劉德華在「Wonderful World 香港演唱會」演唱《17歲》時,問了一句「 還記不記得我17歲的時候,你們幾歲,是不是和我一樣17歲?」轉眼間,快六十歲的劉德華依然是我們記憶中那位「最勤力」的「華仔」。
  • 劉德華亮相女兒畢業禮再上熱搜:57歲劉德華憑什麼能火37年?
    前幾天,「劉德華女兒畢業禮」上了微博熱搜,一向低調的劉天王,這次去參加了女兒幼兒園的畢業禮。他坐在看臺上,滿臉笑容,一臉寵溺的表情。其實劉德華去年在泰國墜馬受傷之後行事就愈發低調起來,可媒體和觀眾顯然還是不想錯過他,一有風吹草動「劉德華」三個字又會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頭條上。
  • 四十歲的單身女人,別輕易招惹
    她們會冷靜的尋找答案,睿智和從容是時間給她們最吸引人的內涵。女人到了四十歲,走過了青春爛漫的少女時間,時間和經歷給予了她們對於生活的新的認知。她們不再天真,變得有底蘊,也變得成熟穩重,相比於青春爛漫的優勢,她們多了一絲成熟女人的魅力。
  • 亦舒,比《我的前半生》更狗血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日前終於落幕,一段三角戀的關係看得人真是撕心裂肺。播出結束後,觀眾卻紛紛將矛頭指向原作者亦舒,指責亦舒三觀不正。其實,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和亦舒的原著還真沒有多大關係,亦舒最初不過是想給魯迅的作品《傷逝》中子君的人生一個更加完滿的結局,所以延用了《傷逝》中男主涓生和女主子君的名字,讓他們在新時代裡尋求另一種人生。雖然電視劇中的狗血是編劇又加進去的,但亦舒本人有著比電視劇更加狗血的一生。
  • 俗話說「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道盡了女人的心酸
    以前聽到「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這句話時,感慨的是男人外貌的持久力和女人易老的年齡。但是時過境遷,又有了有一層理解,感覺這句話也可以當做男人尋找新歡的一個藉口。那麼古人為什麼會流傳下來這麼一句話呢?真的是男人到了四十就人見人愛,女人就遭人嫌棄嗎?
  • 四十歲的張栢芝,身邊雖然沒有男人可以依靠,但一樣活得很精彩
    文|心理諮詢師木子銀不知不覺,那個演《喜劇之王》的張栢芝已經四十歲了,似乎她與謝霆鋒離婚還是昨日發生的事情都說「男人四十一枝花」,四十歲的女人同樣可以活得很精彩張栢芝的前半生是不幸的,雖然遇到一個愛她的男人,但在12年的離婚時,讓很多人說不再相信愛情了。只是兩個人的愛情到底是如何的,我們作為旁觀者到底是不清楚的,我所知道的是,12年的張栢芝變了,這可能是她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獨立的契合點。
  • 馬伊琍與《我的前半生》羅子君「差距」,折射出現實與理想的距離
    簡簡單單的幾個字,讓多少人熱淚盈眶,然而冥冥之中一切自有註定,文章和馬伊琍毫不意外離婚收場,「你我深愛過,努力過,彼此成就過。此情有憾,然無對錯。往後,各生歡喜。」同樣的結局,不同的餘生,離婚後的馬伊琍並沒有像《我的前半生》羅子君那樣,事業穩中有升,愛情與鑽石男賀涵兩情相悅,那麼現實中的馬伊琍和《我的前半生》羅子君天壤之別「差距」在哪裡?三點原因和現實。
  • 男人四十惑不惑
    直白寫實的歌詞刻畫出了人到中年的幸福和滄桑。歲月催人老,中年大叔滿臉的油膩和胡茬分明的寫著無奈——四十歲,怎麼還沒長大就老了!  古人講「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實這是孔子學習《周禮》從「立」到「不惑」到「隨心所欲」融會貫通的過程。從狹義和通俗的意義來理解「三十而立」就是成家立業。「四十不惑」則是沒有疑惑。問題是,這個「惑」到底是什麼?如何才能「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