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4年前,《歌手》節目前身《我是歌手》便首次通過《我是歌手誰來踢館》活動的策劃,首次將全民互娛的概念植入進踢館賽制之中。《我是歌手誰來踢館》在節目中後期引入「跟拍」「互動聊天室」「多窗口直播」等新型網絡技術,希望能夠拉近電視觀眾與歌手們的距離,為更多網友創造出參與其中的機會。
而本季《歌手》所提出的「全民舉薦歌手」的賽制,也是站在觀眾參與立場之上的又一次形式創新。
在預告文中,1號便有介紹,根據「踢館賽全民舉薦歌手」機制,本季踢館通道將全面對外展開,歌手可通過新浪微博自薦併線上投票成為「人氣踢館歌手」,網友們可以進行鼓勵和應援,為喜愛的歌手提前造勢。
在歷經72小時的自薦活動後,節目組在參與報名的逾百位歌手中認證選取出十五位候選人,正式將決定權下放至場外觀眾(「全民總導演」),由他們進行票選,得票最高者最終成為「全民舉薦歌手」,與專家推選的「神秘踢館歌手」角逐正式的踢館名額。這也才有了文初提到的#現場圍觀歌手踢館#熱門詞條的誕生。
場外觀眾入局,線上線下聯動,對於觀眾投票佔據決定性作用的《歌手》而言,製作方希望能夠一脈相承地貫徹「觀眾是另一節目主體」的堅持。
作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監製洪濤每期宣布冠軍的「喝水」環節都能夠成為熱門話題之一,那關於觀眾主體性的挖掘自然不會只限制於場內的投票和常規意義上場外的支持。
當社媒的利用不再局限於為節目造勢和引流,進而能夠成為左右節目內容的一部分,這樣的操作會進一步激發觀眾的討論和參與熱情,激發主人公意識,尤其是在這個渴求強烈自我身份認同的粉絲造星時代。話題討論度與實際數據已然證明了這一聯動策略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