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藍
她,是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培養出來的紅色戰士;
她,是活躍在一線的魯迅藝術學院話劇團演員;
她,是童心未泯的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第一任廠長;
她,還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
《白衣戰士》《林家鋪子》《龍鬚溝》
《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
從小舞臺到大銀幕,
一個個藝術形象深深地紮根在觀眾的心上。
從青春到白頭,
一生都奉獻給電影藝術事業,
雖歷盡磨難,卻始終無怨無悔。
「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
提到於藍這個名字,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烈火中永生》中塑造的革命烈士江姐的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於藍簡直就成了江姐的代名詞。
▲於藍(右一)
不為人知的是,於藍不僅是這部電影的主演,更是她促成了這部電影的拍攝。時間穿梭回1961年,於藍在《中國青年報》上讀到了連載故事《紅巖》,被共產黨人的自我犧牲精神感動。於是,她聯繫了作者劉德彬、羅廣斌和楊益言,共同將「江姐」搬上大銀幕。
▲於藍
起初,於藍擔任起了副導演的工作,前往重慶搜集資料、選外景、選演員等等。在籌備結束後,於藍自然而然地擔任了「江姐」這一角色。
對於電影的名字,一開始大家想定為《江姐》,但是於藍不同意,認為這個名字不能包含所有意義,所以取了葉挺將軍一首詩裡的詞《烈火中永生》。
▲電影《烈火中永生》 於藍(左三)
為了塑造好「江姐」這一角色,於藍多次去北戴河、重慶、成都、貴州進行調查,採訪了《紅巖》的作者和江姐生前的戰友,留下了30多萬字的筆記。也是這次深入的採訪讓於藍發現她和江姐有著類似的人生經歷。
於藍在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江姐可能是1940年入黨。江姐是地下黨,於藍在根據地。於藍曾經和江姐一樣有著被捕並與敵人周旋的經歷,不同的是,於藍在戰友的營救下活了下來。
▲ 於藍錄製《中國文藝·向經典致敬》
相似的經歷給了於藍源源不斷的創作動力,江姐身上的隨時準備犧牲自己的革命精神也感動了每一位觀眾。
於藍不僅僅是銀幕上的「江姐」,更是生活中的「江姐」。1981年,時年六十歲的於藍勇擔重任,成為了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首任廠長。建廠初期,大家只能在三間臨時搭建的房子中工作,天氣寒冷,於藍的手指被冰冷的鐵門夾斷。於藍為了不耽誤兒童電影製片廠的建設,毅然決然地選擇不要接斷指。就是這樣的犧牲精神,讓於藍的身上閃亮著江姐精神的光輝。
▲ 於藍錄製《中國文藝·向經典致敬》,回憶為了工作放棄接上斷指
在談及這種犧牲精神時,於藍用一句話回答——「你別忘了,我是中國共產黨員」。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也是於藍一生為電影藝術奮鬥的原因。
讓我們共同致敬於藍,永遠的「江姐」!
致敬詞
你是一個為追尋真理
而不惜冒著生命危險
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
你的身上凝聚著新中國一代影迷
對於紅色母親的慈愛與眷戀。
你是銀屏上令敵人聞風喪膽、
在《烈火中永生》的江雪琴。
你是生活中可愛的長者、
業界裡仰止的高山。
深深舐犢情,
一生都在奉獻。
烈烈紅梅贊,
只為藍天更藍。
致敬詞撰文:楊啟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