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油畫) 何孔德 作
戰爭與和平是人類藝術史不曾缺席的宏大敘事,但從來沒有哪個時代的美術會如此有力地激勵戰士為和平而戰,美術作品在此已不是歷史敘事的見證者或追述者,而是藝術介入現實的歷史參與者。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兩幅宣傳畫深入到戰士們的行裝和前沿陣地,這就是闕文的《我們熱愛和平》和蔣兆和的《把學習成績告訴志願軍叔叔》。這兩幅畫作曾廣泛張貼在志願軍指揮機關、前沿坑道、野戰醫院等地,成為祖國和人民召喚的象徵。甚至戰鬥出擊前,戰士們面對這兩幅畫作宣誓:「為了保衛祖國和平,我們與美帝決一死戰,直至最後勝利!」而這兩幅宣傳畫,都沒有直接描寫戰爭或刻畫戰士,而表現的只是祖國少兒在安寧的日子裡用功學習、放飛白鴿,他們的恬靜、甜美,成為召喚戰士們英勇戰鬥的無窮力量。
的確,美術的介入與鼓舞是深入到朝鮮戰場上的,幾乎任何部隊都活躍著美術兵、美術隊的身影。我軍自創建始就十分注重美術工作,井岡山根據地的開創就包含軍隊美術宣傳。解放戰爭時期,軍隊美術工作更為活躍。最突出的案例是第二野戰軍解放四川時,重慶藝專美術科的全體學生全部入伍擴充到第12軍文工團美術隊。這支美術隊於1951年跨過鴨綠江,他們在連隊、陣地上繪製連環畫、幻燈片,使身邊英雄事跡得到及時宣揚,大大鼓舞了作戰部隊的勢氣。如創製於陣地的連環幻燈片《爆破班長鄧祥林》所描繪的爆破英雄故事在戰士們中間廣為流傳。何孔德就是這個美術隊的重要成員,他和曹增明創作的《坑道戰鬥十晝夜》,表現了14名志願軍戰士堅守坑道十晝夜、四五天滴水未進而斃傷3萬敵人的戰鬥奇蹟,十分具有感染力。他在前線創作的《雪山搶救》《二級戰鬥英雄楊國良》,是最早表現上甘嶺戰鬥場面的畫作,他也是第一個用油畫描繪在烈火中犧牲的邱少雲英雄形象的畫家。後來查證,第12軍美術隊入朝20人,停戰前還剩一半,回國時已不足四分之一。除被調出的,其餘是戰鬥減員,負傷5人,失蹤1人。應當說,他們既是美術工作者,更是戰士。其他留下名字的美術兵,還有羅繼五、哈瓊文和曹振峰等。作為志願軍總部軍人俱樂部美術組長,羅繼五在戰地繪製了《搶修清川江大橋》《坑道出擊》和《前線電話兵》等。日後在水彩畫上取得很大成就的哈瓊文,也經歷了朝鮮戰場的洗禮。他大學畢業不久即隨志願軍鐵道兵團赴朝,他創作的《鐵道偵察英雄閻萬庫》因有切身體驗而刻畫了雪地陽光反射到英雄臉龐上的絢麗光色。作為《戰友》出版社的特派記者,曹振峰用畫筆速寫了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獻身的陣地。他創作了40幅的《鐵血山》,反映志願軍一個機炮連如何突圍殲敵的英勇故事。
在和平的土地上
——朝鮮停戰後第一個春天(版畫) 古元 作
朝鮮戰場上不止活躍著部隊美術兵,一些專業院校美術家也踴躍報名赴朝。譬如中央美院教師伍必端報名要求作為《人民日報》的特約記者奔赴朝鮮前線,為《人民日報》連續畫出了實錄性的戰地速寫。這段戰爭經歷讓他終生難忘,此後陸續創作了宣傳畫《感謝志願軍叔叔》、年畫《中朝人民並肩作戰打擊美國侵略者》、套色木刻《歌唱祖國》和油畫《上甘嶺保衛戰》等。1952年3月全國文聯組織了以巴金為團長,葛洛、古元為副團長的朝鮮戰地文藝訪問團。其中有古元、羅工柳、高虹、辛莽、鄭西野等美術家。他們來到前沿陣地為戰士們畫像,體驗坑道生活,搜集創作素材。古元連續在《人民日報》發表了具有黑白木刻味道的速寫《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英雄的朝鮮前線運輸線》和《祖國人民親切的慰問》等。人們記憶最深的是他在朝期間畫的一套志願軍戰士與朝鮮鄉村素描,其人物姿態的真切生動、筆觸的細微深入、形象的洗鍊簡潔,莫不具有米勒的淳樸與單純。回國後,他創作了《寫給敬愛的毛主席》《志願軍和朝鮮人民在戰鬥的空隙》和《在和平的土地上——朝鮮停戰後第一個春天》等木刻。其中,尤以《在和平的土地上——朝鮮停戰後第一個春天》最為知名。畫面以一種特別日常的視角,描繪了志願軍戰士與朝鮮農婦清理彈坑、耕田犁地、開始戰後第一個春播的和平情景,以小見大地揭示了停戰給朝鮮人民帶來安寧生活的深刻意涵,作品所著意渲染的「第一個春天」,也讓人們對朝鮮的未來充滿了憧憬。戰地美術工作者以他們的畫筆對戰場的描寫與對志願軍戰士的塑造,是最感人最真切的戰地視覺記錄,那是任何照片或再度創作的圖像所不可替代的一種藝術見證。1953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朝鮮戰場素描集》,收錄了古元、邵宇、鄭西野、羅工柳、高虹、辛莽、陳興華、伍必端、侯一民等赴朝創作的珍貴戰地素描。
戰爭與和平的相互交織成為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氛圍。戰地美術工作者傳來的戰地速寫和國內和平建設的畫面相互映照,而動員、激勵人們支援這場正義之戰的畫作如潮湧一般聲勢浩大。徐悲鴻贈《馬》鼓舞戰士,在他的示範下,中央美院正式成立了「抗美援朝美術創作委員會」,所有的人物畫家都自覺行動起來,漫畫家葉淺予、張仃、韋啟美等創作了連環漫畫。中央美院研究部還編印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宣傳畫選集》,其中收錄的多人合作的宣傳畫,最能顯示那個時期美術家對於這種熱潮的積極參與。如張仃、李苦禪、董希文、黃均、李瑞年、田世光、滑田友、鄒佩珠、李可染、吳冠中等合作的《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萬歲》,徐悲鴻、李樺、夏同光、馮法祀、陳曉南、艾中信合作的《還要給戰爭販子以更嚴重的打擊和教訓》,王式廓、周令釗、洪波、伍必端、梁玉龍、顧群合作的《人民踴躍支援前線》,吳作人、張光宇、蔣兆和、韋啟美、葉淺予、羅工柳、胡一川合作的《讓帝國主義者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發抖吧》。中央美院華東分院(現中國美院)也在一周內突擊完成了140餘幅宣傳畫、連環畫和漫畫,分別張貼在杭州市內各主要街道。
出擊之前(油畫)何孔德 作
應當說,漫畫、年畫和宣傳畫是這一運動最主要的美術體裁。方成、鍾靈創作的《照樣的陰謀》是《人民日報》發表的第一幅抗美援朝漫畫。華君武、葉淺予、張仃、蔡若虹、魯少飛、米谷、方成、鍾靈和丁聰等都是這一運動特別活躍的漫畫家,他們的畫作對於揭露美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孔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正如王朝聞所評價的,他們的漫畫「尖銳地從現象中揭發本質,激勵和啟發群眾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思想感情,動員與組織群眾投入抗美援朝的神聖鬥爭」。20世紀50年代初,正處在新年畫運動蓬勃興起之時,抗美援朝題材是新年畫運動最鮮明的時代主題,一批新年畫脫穎而出:鄧澍《保衛和平》、阿老《中朝部隊前線勝利歡歌》、陳白一《崔瑩會見羅盛教的雙親》、張碧梧《志願軍凱旋歸國》、王緒陽《報告朝鮮前線的勝利》和謝之光《授勳彭德懷》等,都是其時影響廣泛的新年畫。正是這些題材賦予了新年畫以時代變革的思想內核。
把學習成績告訴志願軍叔叔(國畫)蔣兆和 作
與新年畫運動相對稱,對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時尚女性等月份牌式舊招貼畫的改造,也因抗美援朝題材的創作而使宣傳畫獲得徹底改觀。1950年10月,為動員號召人們抗美援朝很快就促生了一批宣傳畫。其中既有通過控訴侵略者罪惡的蕭肅《撲滅戰火,拯救和平!》、方靈《正義的絞索在等待著他們!》,也有從和平生活的情境來激發人們積極參加抗美援朝運動的蔣兆和《把學習成績告訴志願軍叔叔》、彥涵《我們衷心熱愛和平》和闕文通過照片拼貼創作的《我們熱愛和平》等。本文起筆提及的《我們熱愛和平》以兩個活潑可愛的懷抱和平鴿的兒童形象向人們揭示了為和平而戰的正義性質。此作曾用宣傳畫、年畫、少兒畫片等多種形式出版發行。據統計:自1952年10月到1957年9月,5年之中先後再版重印47次,僅對開宣傳畫就重印26次,印數達240餘萬張。蔣兆和的《把學習成績告訴志願軍叔叔》創作於1953年兒童節,由齊白石親筆題款,參加了1955年的第二屆全國美展,畫面用國畫表現的現實人物形象,體現了其時將寫實素描與傳統筆墨相結合的國畫改造運動的時代特徵。此作單幅印刷近30萬張,許多志願軍戰士隨身攜帶,甚至身負重傷時看到此作而備受鼓舞,似乎隨時感到祖國孩子對他們的關切和信賴。
祖國永遠懷念你們(油畫) 高虹 作
戰爭結束進入和平時代,有關這場戰爭的歷史敘事也開始呈現在一些大型油畫創作中。曾親臨朝鮮戰場的高虹,回國後為呂佩快板書《神槍手》創作了一套素描插圖;1957年他在中央美院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畢業,創作了描寫戰爭給朝鮮人民帶來深重創傷的《孤兒》,顯示了從戰場描繪向對戰爭反思的人文轉型。韓戰的硝煙已經散盡,但作為經歷過戰爭的畫家仍然沉浸其中。1984年,高虹創作了油畫《祖國永遠懷念你們》,表達了韓戰結束後,彭德懷視察戰地,向志願軍犧牲將士致敬的深情。曾參加志願軍的柳青,1962年於中央美院油畫研究班畢業時,創作了《三千裡江山》。朝鮮三千裡江山的男人們都上了前線,後方婦女們自願挑起給養、運彈藥的重任。畫面富於詩意地描繪了一群身著白色衣裙的朝鮮女性,趁著月色,頭頂彈藥箱奔走於彈坑累累、冰峰雪谷間的情景,她們眼中流露出堅定勇敢和對祖國山河無比摯愛的神情。作為抗美援朝的一個美術兵,何孔德目睹了戰爭的艱苦和殘酷,1957年他的「馬訓班」畢業創作《祖國來信》,以情節性畫面展現了志願軍戰士在坑道裡讀到祖國人民來信時的激動與感奮。他是最富盛名的軍史畫家,此後創作的《枕戈待旦》《上甘嶺陣地》《並肩作戰》《出擊之前》和《彭德懷司令員在朝鮮前線》等,都可以說是最富史詩性的抗美援朝題材巨作。有關這場戰爭題材的大型創作從未間斷,從上世紀50年代末一直延伸到今天:胡悌麟《孤兒》、向天野《抗美援朝二次戰役》、萬今聲《中朝會師》、範迪寬《英雄陣地上甘嶺》和孫立新《激戰松骨峰》等,都是仍在時間之軸中延伸的視覺史詩書寫的畫卷。
跨過鴨綠江(油畫) 鄭洪流 作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首穿越時空的嘹亮歌聲,似乎已定格了人們對於那場戰爭的時代記憶。從1957年第一屆全軍美展侯一民創作《跨過鴨綠江》始,此後創作的抗美援朝題材幾乎都以鴨綠江鐵橋為這場戰爭的視覺標誌。1977年鄭洪流創作了《跨過鴨綠江》,2009年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由吳雲華創作的抗美援朝選題仍選擇以這座鐵橋為背景而畫出了《跨過鴨綠江》。那場戰爭的硝煙雖已久遠,但這座鐵橋所經歷的炮火,所凝聚的中朝人民的友情已成為美術作品重現這場正義之戰最經典的敘事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