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我們也很推薦每晚睡前,由父母給孩子讀故事,共享入睡前的親子時光。
「砰!砰!」隨著爸爸手中的最後一段鞭炮扔上天,大貓、二貓的雙響炮也躥上了天。表妹冰冰和甜甜鬆開了緊捂的耳朵,開始在地上撿沒有響的鞭炮。「吃餃子啦!」姑姑一聲招呼,小傢伙們賽跑似地向屋裡跑去,噼裡啪啦好熱鬧。
大年三十傍晚的時候,大伯和大娘帶著冰冰、姑姑帶著甜甜都趕了回來。
「有錢沒錢,吃餃子過年!」這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了。
看!各式餃子喜氣洋洋地擺了一桌,有三鮮餃、翡翠水晶餃、韭菜蝦仁餃,有蔬菜汁做的綠皮、紫皮、黃皮、紅皮的餃子,還有麥穗角、金魚餃、元寶餃,四喜餃,陣陣香氣撲面而來,光看著就讓人流口水。
為了比比來年誰的運氣好,媽媽、大娘和姑姑分別在餃子裡包了一枚乾淨的硬幣。四個小傢伙唯恐別人先吃到「財氣」和「福氣」,一個一個吃得快極啦!
看著幾個調皮鬼的饞貓相,爺爺和奶奶笑得都合不攏嘴了。
「孩子們,你們知道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嗎?」爺爺笑眯眯地問。小傢伙們瞪大了眼睛。
「不知道吧?好,爺爺告訴你們。吃餃子要和面,和面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又與交往的『交』諧音,『合』和『交』都有相聚的意思,所以呀,吃餃子就象徵著團聚。另外,餃子的樣子像元寶,過年吃,還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爺爺的話,又引來了小傢伙們一陣狼吞虎咽。
「咯嘣!」一聲,大娘吃到了一枚硬幣!
「是貳分的。」大娘永遠都是一副「有福不用忙」的表情。
結果,二貓吃了個壹分的,姑姑中了個壹角的。
沒吃到硬幣的小傢伙們只好摸一摸別人吃出來的硬幣,沾沾好運氣。
幾個孩子不時地跑到外面放鞭炮,點菸花。
「鑽地鼠」拖著亮亮的「尾巴」滿地亂竄,孩子們笑著叫著到處躲閃。
爺爺、奶奶準備好了豐盛的「守歲飯」,有年年有魚(餘)、年年糕(高)、太平燕、八生火鍋、菌菇湯、花開富貴、桂圓八寶飯、酸甜話梅肘子……豐豐滿滿擺了一大桌。
爺爺說,除夕夜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熬年」了,「熬年」也叫「守歲」。早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就寫了一首著名的《守歲詩》呢!
傳統的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稱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祈禱父母能健康長壽的意思。
吃過飯,大家開始守歲了,一家人圍坐在火盆旁,吃著瓜子、花生和糖果,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到來,祈禱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小傢伙們不停地往火盆兒裡添著「花柴」(曬乾的棉花稈),因為民間有「年三十烤花財,越烤越發財」的說法。
幾杯酒下肚,臉上泛起紅光的爺爺講起了「熬年」的來歷。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上長角,兇猛異常。「年」長年居住在海底,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人和牲畜。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都扶老攜幼,逃往深山,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村子裡來了一個乞討的老人,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並勸他上山躲避「年」獸。
可這位老人卻捋著鬍鬚說道:「婆婆如果讓我在您家裡待一夜,我一定能把『年』獸攆走。」
半夜時,「年」獸闖進了村。它發現村裡的氣氛和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口貼著大紅紙,屋裡燭火通明。
於是,「年」獸就小心翼翼地來到了門口,突然,院子裡傳出了「噼裡啪啦」的炸響聲,「年」獸嚇破了膽,不敢往前走了。
這時,大門打開了,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從院內走出來,哈哈大笑。
「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聲!
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戶戶都貼紅對聯、燃放鞭炮,家家戶戶都燭火通明、守歲熬年。
爺爺的故事講完了,大家也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大年初一的早晨,大貓和二貓早早地就起床了,小哥倆拿著「萬字頭」的鞭炮爬上了屋頂。大貓高高舉著掛好鞭炮的竹竿,二貓小心地點燃了炮捻子,並馬上捂上了耳朵。
「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在清晨的藍色天幕下異常清脆。
大年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以爆竹聲來除舊迎新。
爆竹過後,碎紅滿地,稱為「滿堂紅」,頓時滿街祥瑞,喜氣洋洋。
冰冰和甜甜聽到了鞭炮聲,也一骨碌就從暖烘烘的被窩裡爬了出來。
小傢伙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挨個給爺爺、奶奶、大伯、大娘、姑姑、爸爸、媽媽磕頭拜年,祝願他們吉祥如意。
長輩們呢,則忙不停地給小傢伙們分發紅包——也就是壓歲錢。
這時,村子裡,歡慶的鞭炮聲又響成了一片。門上「開門見喜」四個大字分外引人注目,「龍騰虎躍人間樂,鳥語花香天下春」,這樣的春聯更期盼著新的一年欣欣向榮,美滿幸福。